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图1 中央沟上部轴位切面
为单一的硬脑膜静脉窦,位于大脑镰上缘内,前起于盲孔,后连于窦汇,收纳大脑上静脉、硬脑膜静脉和颅骨静脉的血液,注入窦汇或直接分流至左、右横窦,通过顶、枕部导血管与颅外静脉交通。脑脊液经蛛网膜颗粒最后入矢状窦。
图2 经中央旁小叶上部轴位切面
起于半球中点稍后方,斜向前下方,下端与外侧沟隔一脑回,上端延伸至半球内侧面,是额叶与顶叶的分界线。中央旁小叶 中央前、后回移行至内侧面的部分,即中央旁沟和边缘支之间,为中央旁小叶,前部为初级躯体运动区,后部为初级躯体感觉区。额上回在中央前沟的前方有额上沟和额下沟,被两沟分隔的是额上回、额中回和额下回。
图3 经顶上小叶上部轴位切面
由内囊到大脑皮层间的放射状纤维白质,不同功能的各种投射纤维在其间的空间排列规律目前尚不完全清楚,由于放射冠纤维排列较分散,此处的梗死常表现为局限的神经系统症状。楔前叶位于顶叶内侧部分,与许多高水平的认知功能有关,如情景记忆,自我相关的信息处理,以及意识的各个方面,但是并不确切。
图4 经扣带回轴位切面
位于大脑半球内侧面,胼胝体上面,胼胝体沟与扣带沟之间,是边缘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前部和后部是边缘系统功能不同的两个区域。扣带回前部参与许多复杂的躯体和内脏运动功能以及痛反应;而后部与此等功能无关,是监控感觉和立体定位及记忆作用的组织。
图5 经半卵圆中心轴位切面
顶下小叶可分为两个脑回,以及缘上回和角回。缘上回是围绕大脑外侧沟末端的部分,角回是围绕颞上沟后端的部分。顶枕沟 在端脑中部横断面上,为胼胝体干或后钳后方最深的一条脑沟,自大脑半球内侧面斜向外;在正中及旁正中矢状断面上,位于半球后部自后上斜向前上的一条深沟,是顶叶与枕叶的分界线。
图6 经侧脑室体部轴位切面
为基底神经节一部分,呈半环形,围绕丘脑外侧缘,分为头、体、尾三部。侧脑室 由额角、体部、颞角、枕角组成。额角自室间孔向前伸入额叶,在冠状面上呈三角形,其上壁和前壁由胼胝体构成,内侧壁为透明隔,下壁为尾状核。
图7 经基底节上部轴位切面
位于大脑半球纵裂底,由连接左、右半球新皮质的纤维构成,由前向后分为嘴、膝、体、压部四部分。在经胼胝体的水平切面上,可见胼胝体纤维在两半球内向前、后、左、右放射,连接左右额叶、顶叶、颞叶和枕叶。主要连接运动中枢、运动性语言中枢、双侧相应视听中枢及参与共济运动,是综合和汇集双侧大脑半球认知功能的联系通道。
图8 经胼胝体膝部轴位切面
位于基底神经节与丘脑之间,在脑皮层水平切面上,为一横置的“V”形,其尖端向内侧,左右各一,分为前肢、膝部和后肢三部分。内囊是大脑皮层与脑干、脊髓联系的神经纤维通过的一个部位,通往大脑皮层的运动神经纤维和感觉神经纤维,均经内囊向上呈扇形放射状分布。当内囊损伤广泛时,可出现对侧偏身感觉丧失、对侧偏瘫和对侧偏盲的“三偏”症状。
图9 经松果体轴位切面
位于左右颞叶内侧,是组成大脑边缘系统的一部分,担当着关于记忆以及空间定位的作用。大脑大静脉 是连接和汇入直窦的最大脑静脉,主要引流大脑深部的静脉血流。大脑内静脉与基底静脉在胼胝体压部之下联合形成大脑大静脉。大脑大静脉与下矢状窦汇合形成直窦。收集大脑深部的髓质、基底核、间脑、脑室脉络丛等处的静脉血。
图10 经上丘轴位切面
为视交叉到外侧膝状体一对扁圆形白质带,自视交叉行向后外,绕过大脑脚,至丘脑枕下面止于外侧膝状体;其含有来自同侧眼颞侧半视网膜纤维,以及对侧眼鼻侧半视网膜纤维,当一侧视束受损时,出现对侧同向性偏盲。四叠体池位于四叠体后方的蛛网膜下池,为脑脊液循环的必经之路。
图11 经大脑脚轴位切面
呈V形,两脚之间为脚间窝;内外侧分别有中脑内侧沟和外侧沟,内侧沟有第Ⅲ对脑神经与中脑相连,外侧沟背侧与小脑上脚前外侧间三角形区域为丘系三角,内有外侧丘系纤维通过。大脑脚分被盖与脚底两部,被盖位于背侧,主要成自网状结构,内含第Ⅲ对、第Ⅳ对脑神经核、副交感核、红核、黑质和上下行传导束等。脚底主要为起自大脑皮质的皮质脑干束、皮质脊髓束和皮质脑桥束等下行传导束,是大脑皮层管理随意运动以及对小脑施加影响的一个主要传出通路。
图12 经垂体轴位切面
由硬脑膜形成,呈帐篷状架于颅后窝上方,分隔端脑与小脑的结缔组织,其后外侧部附着于枕骨横窦沟和颞骨岩部上缘,前内侧缘游离形成幕切迹。小脑幕将颅腔不完全地分割成上、下两部。当上部颅脑病变引起颅内压增高时,小脑幕切迹上方的海马旁回和钩可能受挤压而移位至小脑幕切迹,形成小脑幕切迹疝而压迫大脑脚和动眼神经。
图13 经脑桥中部轴位切面
位于延髓上方,腹面膨大的部分为脑桥基底部,基底部向两侧变窄,称脑桥臂,与后方小脑相联系。基底部外侧有三叉神经出脑,横沟里由内向外依次有展神经、面神经和位听神经。具有调整呼吸、调节肌肉运动等功能。
图14 经内听道轴位切面
位于小脑中脚下方,呈球状,其向内侧借绒球脚与小结相接,绒球、绒球脚和小结一起称为绒球小结叶(古小脑)。绒球小结叶损伤会引起平衡障碍。面神经和前庭蜗神经 面神经是以运动神经为主的混合神经,主要支配面部表情肌和传导舌前2/3的味觉及支配舌下腺、下颌下腺和泪腺的分泌。前庭蜗神经由蜗神经和前庭神经组成,属特殊躯体感觉神经。
图15 经下颌头轴位切面
是颈静脉血管在颅外的一个转弯处,形状似圆球状,位于颈静脉窝内,向上隆起与鼓室下壁相邻。第四脑室外侧孔 第四脑室有三个孔通向蛛网膜下腔,即外侧隐窝上的一对外侧孔和脉络组织上的第四脑室正中孔。
图16 经枕大池轴位切面
在鼻咽,位于咽鼓管圆枕后上方与咽后壁之间有一凹陷区域,称为咽隐窝,为鼻咽癌的好发部位。鼻咽近似于立方体,其前界为后鼻孔,上界为蝶骨体,后界为斜坡和第1、2颈椎,下界为软腭。下鼻甲 有两块,呈卷曲样,形成鼻腔外侧壁的一部分,起空气进入肺以前的循环及过滤作用。枕大池 又称小脑延髓池,位于颅后窝的后下部,小脑下面、延髓背侧面与枕鳞下部三者之间,向前经小脑溪通第四脑室;向前外经延髓侧面通延髓池。
图17 经寰枕关节轴位切面
下颌骨体后方上耸的方形骨板,上方有两个骨性突起,在后方者称为髁状突,在前方者称为喙突(肌突),两者之间的凹缘称为下颌切迹(乙状切迹)。延髓 居于脑的最下部,与脊髓相连,上接脑桥;主要功能为控制基本生命活动,如控制呼吸、心跳、消化等。延髓向下经枕骨大孔连接脊髓。
图18 经枕骨大孔轴位切面
位于腭后1/3,其基础是横纹肌,表面也为黏膜被覆。软腭后部向后下方下垂的部分称腭帆,其后缘游离,后缘的正中部有垂向下方的突起,称腭垂。软腭在静止状态垂向下方,当吞咽或说话时,软腭上提并与咽后壁相贴。硬腭位于腭的前2/3,其骨性基础是上颌骨的腭突及腭骨的水平板,表面覆盖黏膜,黏膜厚而致密,与骨膜紧密相贴。
图219 经寰枢关节轴位切面
中枢神经系统的一部分,上端连接延髓,两旁发出成对的神经,分布到四肢、体壁和内脏,其内部有一个H形(蝴蝶型)灰质区,主要由神经细胞构成;在灰质区周围为白质区,主要由有髓神经纤维组成。脊髓是许多简单反射的中枢。下颌后静脉由颞浅静脉和上颌静脉在腮腺内汇合而成。
图20 经枢椎椎体上部轴位切面
是淋巴组织与上皮紧密联结构成的淋巴上皮器官,其内侧面由上皮被覆,上皮陷入扁桃体实质内,形成深浅不一的扁桃体隐窝并在扁桃体内伸出许多囊状分支,细菌易于存留繁殖,成为感染病灶。腮腺是最大的一对唾液腺,位于两侧面颊近耳垂处。
来源:黑白影像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