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国内学者揭开何首乌肝损伤之谜,仅对特定人群有肝损伤风险
近日,解放军第五医学中心全军中医药研究所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临床药理研究所合作,首次发现何首乌(PM)诱发特异质肝损伤的易感基因HLA-B*35:01,证实了何首乌肝损伤与机体因素、特别是免疫相关遗传差异有关。该研究结果表明,何首乌仅对极少数特定人群有肝损伤风险,对绝大对数人群是安全的,这为科学制定何首乌及其相关制剂的肝损伤风险综合防控对策奠定了理论基础,论文4月15日在线发表于《肝脏病学》(Hepatology)杂志。
表 病例对照研究中HLA-B*35:01的相关性检验结果
研究人员首先对11例PM-DILI患者的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区域进行测序,并将所有HLA高分辨率等位基因序列与Han-MHC 数据库进行比较,最终识别出HLA-B*35:01 与PM-DILI密切相关,PM-DILI 患者的HLA-B*35:01基因频率为45.4%,而在汉族人群中的频率为2.7%[ 比值比(OR)=30.4,P=1.9×10-10];研究者通过与其他DILI病例(OR=86.5)和正常人群(OR=143.9)比较验证,结果证实HLA-B*35:01 是PM-DILI 的高危风险因素;前瞻性队列研究结果显示HLA-B*35:01携带者发生PM-DILI的风险明显高于未携带者[相对危险(RR)=8.0,P<0.02]。
此前,全军中医药研究所还系统证实了何首乌肝损伤为免疫特异质型,发现并确定了何首乌肝损伤主要易感病证和易感物质,首次提出何首乌免疫特异质肝损伤“ 三因致毒”假说。据悉,研究团队将继续研究HLA-B*35:01等位基因的功能,进一步阐明何首乌肝损伤的分子遗传机制,研制相关检测试剂盒。
新型胃癌风险评分系统助力筛查早期胃癌
胃癌(CG)的发生与饮食生活习惯密切相关,血清胃功能指标(包括血清胃泌素-17和胃蛋白酶原)常用于无创的胃癌筛查,但筛查效能存在争议。近日,上海长海医院李兆申教授团队基于胃癌危险因素和血清胃功能指标建立了胃癌风险预测评分系统,研究证明该新型评分系统在高风险人群中筛查CG、尤其是早期GC方面效果良好,或可作为胃镜检查前初步筛选高危人群的有效工具,同时还可显著减少胃镜检查费用。但研究者也表示,未来尚需要在更大的人群中验证其有效性。论文4月27日在线发表于《消化道》(Gut)杂志。
该项多中心、横断面研究纳入2015年6月1日至2017年3月31日全国115家医院内接受胃镜检查的人群14929人(40~80岁),以2:1的比例随机分至推导组和验证组。所有参与者在接受胃镜检查前检测血清胃蛋白酶原(PG)Ⅰ、PGⅡ、胃泌素-17(G-17)和抗幽门螺杆菌IgG抗体浓度。新的GC风险预测评分系统由7个变量组成(年龄、性别、PG Ⅰ/Ⅱ比值、G-17水平、幽门螺杆菌感染、腌制食品和油炸食品),评分范围0~25分。
研究结果显示,推导队列中,低危(≤11分)、中危(12~16 分)、高危(17~25分)人群的胃癌患病率分别为1.2%、4.4%、12.3%(P<0.001);进一步对中高危人群进行胃镜检查,结果发现胃癌检出率为70.8%,早期胃癌检出率70.3%,而胃镜检查需求降低66.7%(低危人群比例为66.7%);新评分系统区分度较好,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G)为0.76(P<0.001)。
对于胆总管结石患者
“30秒“或可作为最佳球囊扩张时间
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联合乳头括约肌切开术是目前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一线治疗方案。乳头小切开联合球囊扩张可增加取石成功率并最大限度的保护Oddi括约肌的功能,但最佳球囊扩张时间目前尚无统一标准。近日,兰州大学第一医院李汛教授牵头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ERCP联合乳头括约肌切开术治疗胆总管结石患者时,30秒球囊扩张不仅具有同等的取石成功率,且ERCP术后胰腺炎发生率最低,30秒或可作为胆总管结石切除的最佳扩张时间。论文4月16日在线发表于《柳叶刀·胃肠病学和肝病学》(Lancet Gastroenterol Hepatol)杂志。
该项全国15 家外科ERCP单位协作的前瞻性、单盲、随机对照、多中心临床试验纳入2015 年至2017年期间接受ERCP治疗的胆管结石患者1920例,随机分为5组,每组球囊扩张时间分别为0秒、30秒、60秒、180秒和300秒,主要研究终点为ERCP术后胰腺炎的发生。
研究结果显示,199例(10%)患者ERCP 术后发生胰腺炎,其中每组(扩张时间由低到高)发生率分别为12% 、7% 、8% 、9% 和15%,;与短时球囊扩张相比,延长扩张时间(300秒)可增加胰腺炎发生率(P=0.002);0秒组术后胰腺炎发生率明显高于30 秒组(RR=1.62,P=0.03)。该研究中,90 例(5%)患者发生急性胆管炎,急性胆囊炎14 例,消化道出血5例,但组间无差异。
未感染者接受HCV感染者心肺移植或成为可能
近年来,随着直接抗病毒药物(DAA)的出现,使得HCV感染者进入供者器官捐献库成为可能。近日,美国一项研究表明,未感染HCV的患者接受HCV 感染者的心脏或肺移植时,在移植后数小时内即开始抗病毒治疗(4周)可有效预防HCV感染的发生。论文4月25日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 Engl J Med)。
该项开放标签的试点试验共纳入44例接受心肺移植患者,其中36例接受了肺移植,8例接受了心脏移植。移植术后数小时内,器官受者开始进行4周索磷布韦和维帕他韦(SOF/VEL)预防用药,以阻断病毒复制。主要研究终点是抗病毒治疗后的12周持续病毒学应答和移植术后6个月移植物的存活。研究中HCV 感染者体内中位病毒载量为890000 IU/ml,HCV 基因型包括基因型1(61%)、基因型2(17%)、基因型3(17%)和不确定(5%)。42 例(95%)受者体内的HCV 病毒载量在移植后即可测得,中位病毒载量为1800 IU/ml。
该研究纳入的前35例患者已完成6 个月随访。移植术后6个月,全部患者存活,移植物功能良好,部分患者术后2周即无法检测到HCV病毒载量,随后全部患者体内均检测不到HCV 病毒。未发现与治疗相关的严重不良事件。与接受HCV未感染供者肺移植的患者队列相比,在感染HCV的肺移植受者中,有治疗指征的急性细胞排斥反应病例较多。在对可能的混杂因素进行校正后,这一差异不显著。
AH患者早期肝移植可能获益更多
目前,对于严重酒精性肝炎(AH)患者的早期肝移植(即不要求最短戒酒时间)尚存在争议,很多移植中心均要求患者戒酒一段时间(如6个月)后才可进入移植名单。近日,美国一项研究结果显示,相对于延迟肝移植(移植前6个月戒酒),早期肝移植可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并且不依赖于移植后持续饮酒的预估风险。论文4月15日在线发表于《胃肠病学》(Gastroenterology)杂志。
研究者开发了一个数学模型来模拟AH患者早期与延迟肝移植后饮酒量不等(戒酒、戒酒后复饮,或持续饮酒)的临床情况,对患者移植后长期结局进行分析;通过联合效应模型[基于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和Lille评分],确定移植前患者的死亡率,估计接受早期肝移植与延迟肝移植的患者的预期寿命和接受肝移植后因饮酒而损失的寿命年。
研究结果显示,早期肝移植患者的平均估计寿命为6.55年,而延迟肝移植患者为1.46年;Lille评分0.50~0.82 和MELD 评分≥32 的患者早期肝移植的净生存获益最高;接受早期肝移植且之后未饮酒的患者预计存活10.85年,而移植后持续饮酒的患者存活3.62 年。在模拟的所有情况下以及联合Lille和MELD评分时,早期肝移植均较延迟移植延长患者的存活时间。但研究者也提出,尽管在模拟的所有极端情况下,早期肝移植的生存效益都保持不变,但应该通过前瞻性研究证实。移植后继续饮酒虽未完全消除早期肝移植的获益,但会显著减少这一获益,因此需要采取策略预防和治疗移植后的饮酒。
(中国医学论坛报,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