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一般资料:患者女,75岁。
主诉:间断憋气,心悸2月,再发加重2天。
现病史:患者于入院前2月间断发作憋气、心悸,伴后背不适,性质描述不清,无胸痛,无出汗,无胸闷,无头晕、恶心、呕吐,无晕厥、黑曚,摔倒、意识丧失,无发热,咳嗽,咳痰、喘息,无端坐呼吸、呼吸困难、腹痛、黑便等,症状持续约10min左右缓解。未予诊治,于入院前两天再发上述症状,伴出汗,伴恶心,未吐,程度可忍受,症状持续2~3h逐渐缓解,当时就诊于我院门诊,查心肌酶:肌酸激酶同工酶7.4 ng/ml↑,高敏肌钙蛋白733.20 pg/ml↑,肌酸激酶113.6 U/L。复查心肌酶,肌酸激酶同工酶,干式免疫荧光法,2.6 ng/ml↑,肌红蛋白,干式免疫荧光法68.3 ng/ml,肌钙蛋白-干式免疫荧光法0.34 ng/ml。心脏彩超:射血分数58%,左室舒张末内径43 mm,左房增大,室间隔增厚,二、三尖瓣反流(轻度)。主动脉瓣钙化,返流(轻-中度),主动脉硬化,检查中可见心律不齐。心电图:心房颤动伴快速心室率。V-V2导联QS或rs型。现为求进一步诊治,考虑“冠心病,急性冠脉综合征,心房颤动”收入院。患者自发病以来,精神可,睡眠可,二便如常,近期体重无显著变化。
既往史:平素身体状况良好,冠心病病史20年余,未行冠脉造影检查。否认高血压,糖尿病,消化道出血和溃疡等病史。否认传染病史。已接种新冠疫苗。否认手术史,否认外伤史,否认输血史,否认药物或食物过敏史。
病例类型:房颤
1.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4.98x109 /L、红细胞计数:4.44x109 /L、血红蛋白:133 g/L、血小板计数:206x109 /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2.3x109 /L、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0.09x109 /L、嗜酸性粒细胞百分率:1.8%。
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PT(s):11.2 s、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PT(A):100%、国际标准化比值INR:1.00、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31.5s、纤维蛋白原Fbg:3.19 g/L、D二聚体D-Dimer:376.56 ng/mL。
2.其他检查指标
图1:辅助检查
体格检查:体格检查无异常。
图2:其他检查
3.影像学检查
心电图:心房颤动伴快速心室率(图3)。
图3:心电图
1.初步诊断:
冠心病 急性冠脉综合征 心功能I级。心律失常,心房颤动。
2.明确病因与危险因素
继发性危险因素:心脏疾病、高龄。
诊治开始时间 | 诊治方式 | 药物选择与剂量 | 使用器械 | 诊治效果(含并发症或不良反应) | 是否更换治疗方案 |
入院后 | 口服抗凝药 | 利伐沙班20 mg QD | 无 | 无 | 否 |
1.出院时情况
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4.95x109 /L、红细胞计数:4.47x109 /L、血红蛋白:135 g/L、血小板计数:210x109 /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2.6x109 /L、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0.09x109 /L、嗜酸性粒细胞百分率:1.8%。
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PT(s):13 s、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PT(A):105%、国际标准化比值INR:1.00、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35.6 s、抗凝血酶IIIAT-III:80.0%、纤维蛋白原Fbg:3.06 g/L、D二聚体D-Dimer:401.39 ng/mL。
2.出院用药:
用药 | 剂量及频次 | 时间 |
利伐沙班 | 20mg qd | 长期,待门诊随访 |
制定预防血栓治疗方案依据指南或共识,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调整,分享临床处理过程中的经验以及对于临床预防治疗的体会。
2021年最新发表在《Heart》的一项关于中国房颤流行病学的研究数据,该研究采用两阶段整群抽样调查设计,2014-2016年从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华东、华中、华南和西南七个区域39个社区/乡村抽样调查47841例受试者,其中42031例受试者进行12导联心电图检查,共发现932例房颤患者,包括598例有房颤病史及334例新诊断房颤患者,总体人群房颤患病率1.8%。对不同年龄层的患者按男女进行分析,可以看出房颤患病率随年龄增加而明显升高,年龄65-74岁及≥75岁组房颤患病率明显高于低年龄层组。
2020年ESC房颤指南指出:即便老年患者抗凝治疗出血风险小幅增加,但体弱、合并症及跌倒风险的增加并不能超过口服抗凝药(OAC)的获益;来自RCT、荟萃分析及大型注册研究的证据均支持在老年人群中使用OAC。在年龄≥75岁的患者亚组中,NOAC显示了更优的疗效和安全性,较华法林显著降低卒中/体循环栓塞及颅内出血风险。
ChiOTEAF研究是一项前瞻性、多中心、观察性注册研究,2014-2018年在全国20个省份44个研究中心招募6148例老年房颤患者(65-92岁)。在该研究中,老年房颤患者合并冠心病的比例高达46.7%,其中既往心肌梗死病史7.7%,PCI/PTCA史10.6%。
AFIRE是首个在房颤合并CCS患者中进行探索的RCT。这是一项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开放标签、平行组研究,共纳入2236例房颤合并稳定性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利伐沙班单药治疗或利伐沙班联合单一抗血小板治疗。中位治疗23.0个月,中位随访24.1个月。主要疗效终点为:卒中、体循环栓塞、心肌梗死、需血运重建的不稳定性心绞痛或全因死亡的复合终点。主要安全性终点为ISTH定义的大出血。
AFIRE研究结果显示,对于房颤合并慢性冠心病患者,利伐沙班与双联治疗相比,主要疗效终点达到非劣效性,显著降低大出血风险41%。该研究进一步肯定指南对房颤合并慢性冠心病单一抗凝的推荐意见。
总结此病例存在哪些疑难问题(预防治疗过程or高危因素),临床处理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仍面临的治疗难点并提出讨论。
该患者以明显房颤症状入院,及时寻求进一步治疗。在检查过程中患者并无其他严重合并症,以预防血栓及卒中为主要治疗方向,并且利伐沙班有足够的应用于冠心病合并房颤病人中的临床试验。考虑患者肾功能和体重后,选用20mg QD的长期治理方案。对于老年人是否都需要减量,需要综合考虑患者具体情况,充分判断风险及获益,保证治疗的效果。AFIRE研究结果显示,对于房颤合并慢性冠心病患者,利伐沙班与双联治疗相比,主要疗效终点达到非劣效性,显著降低大出血风险41%。该研究进一步肯定指南对房颤合并慢性冠心病单一抗凝的推荐意见。单一用药对患者长期依从性来说更有优势。
病例作者:郑彬 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