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爱“启欣”生,肺愈“可”期 | 伊鲁阿克优秀案例实例呈现第二期:经克唑替尼治疗失败后接受伊鲁阿克治疗长达33.7个月

2023-07-14作者:liuy资讯

近年来,各种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抑制剂层出不穷,ALK阳性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治疗领域呈现百花齐放的格局,如何优化治疗策略成为临床热点问题之一。为拓宽ALK阳性NSCLC的治疗视角,中国医学论坛报联合齐鲁制药开展“实例呈现——最佳临床ALK阳性NSCLC病例分享”专栏,以期为广大临床医生提供实用的专业经验及诊疗参考。

2023年6月28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伊鲁阿克片(商品名:启欣可®)上市,为ALK阳性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第二期特约安徽省肿瘤医院田田医生分享病例《一例ALK阳性NSCLC患者经克唑替尼治疗失败后接受伊鲁阿克治疗长达33.7个月》,特邀安徽省肿瘤医院张志红教授担任点评嘉宾。现将病例及点评内容整理如下,供大家分享、交流。





病例要点速览




1. 该患者为41岁男性,ECOG:0分;2017年10月27日首次确诊为肺腺癌,伴淋巴结转移、胸膜转移、胸腔积液、心包积液



2. 2017年11月开始克唑替尼治疗,2019年11月疗效评价达PD标准,提示克唑替尼耐药,2019年11月14日予以血管内皮抑制素联合卡铂治疗1个疗程,2019年12月26日结束克唑替尼治疗,克唑替尼治疗总时长为25个月;



3.2020年1月3日,患者开始接受伊鲁阿克治疗,2022年10月24日出现影像学进展,遂终止伊鲁阿克治疗,持续用药时长为33.7个月,最佳总缓解为PR;治疗期间AE多为1级,无SAE发生。


PART.1

基本信息




一般资料:患者男性,汉族,41岁。身高:170cm,体重:75kg,ECOG:0分。

诊断:2017年10月27 日首次确诊为肺腺癌,伴淋巴结转移、胸膜转移、胸腔积液、心包积液。



PART.2

治疗经过




图1-1 患者治疗经过

第一阶段:克唑替尼治疗

治疗方案:2017年11月开始给予克唑替尼治疗。2019年11月14日,给予血管内皮抑制素联合卡铂治疗1个疗程。

疗效评价及辅助检查:克唑替尼治疗2年后(2019年11月11日),患者胸膜病灶增大、胸腔渗出液增多,疗效评价达到疾病进展(PD)标准,提示克唑替尼耐药。

2019年12月9日病理诊断结果(图2-1):(左侧胸膜)纤维脂肪组织内见少许异型细胞,组织甚少,结合免疫组化标记结果,符合腺癌。

2019年12月16日FISH检测纤支镜活检组织样本结果为ALK 阳性(图2-2)。

2019年12月26日结束克唑替尼治疗,最佳总缓解为疾病稳定(SD),克唑替尼治疗总时长为25个月。

图2-1 克唑替尼耐药后的组织病理检查结果

图2-2 克唑替尼耐药后的分子病理检查结果

第二阶段:伊鲁阿克治疗

治疗方案:2020年1月3日,患者接受伊鲁阿克60mg QD治疗7天,第8天起顺利上调剂量至180mg QD,此后维持该剂量。

疗效评价及辅助检查:2022年10月24日,2组淋巴结(气管旁)增大、心包积液增多,提示影像学进展(图3-1至图3-5)。2022年10月24日终止伊鲁阿克治疗。用药后第6周首次评价为部分缓解(PR),且持续至用药后第135周,最佳总缓解为PR。

图3-1 伊鲁阿克治疗期间胸部CT

图3-2 伊鲁阿克治疗期间胸部CT


图3-3 伊鲁阿克治疗期间淋巴结影像学

图3-4 伊鲁阿克治疗期间淋巴结影像学

安全性接受伊鲁阿克治疗期间耐受性良好,大多数不良事件(AE)为1级(图3-5),无SAE发生,且未导致患者剂量暂停、药物减量和终止治疗。

图3-5 患者服用伊鲁阿克期间的不良事件



video



PART.3

专家点评



张志红教授点评

我们医院作为伊鲁阿克临床研究的医学中心之一,积累了丰富的应用伊鲁阿克的经验,对伊鲁阿克的疗效和安全性有很多体会。该患者一线接受克唑替尼治疗2年余,在出现耐药后入组了伊鲁阿克II期临床研究,再次获得了33.7个月的无进展生存。

伊鲁阿克能够帮助一线ALK抑制剂耐药的患者再次获益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第一,关键结构的优化助力提高抑制能力。伊鲁阿克作为一款新型国产药物,优化4 个关键结构以提高其对ALK/ROS1激酶的抑制能力和选择性(图4-1)[1、2]。稳态的平均血药浓度水平下,伊鲁阿克对包括 G1202R 突变在内的绝大部分ALK-TKI耐药的突变均具有强效的抑制活性[3、4]

图4-1 伊鲁阿克化学结构

第二,良好的安全性助力临床应用无忧。hERG钾离子通道由人类果蝇相关基因编码,对hERG通道的抑制可能会致使心脏的QT间期延长。胰岛素受体(INSR)是一种细胞表面异四聚糖蛋白,属于受体酪氨酸激酶超家族。胰岛素通过与INSR结合发挥其生物学效应,INSR的抑制可能会导致高血糖。而伊鲁阿克对钾离子通道hERG和胰岛素受体INSR的抑制活性弱于其他 ALK 抑制剂,心脏毒性和高血糖发生的风险较低。在临床使用的过程中,总体安全性良好。

此外,单臂、开放、多中心的II期INTELLECT研究显示出伊鲁阿克具有更深缓解、更长生存和强入脑的特性:在克唑替尼耐药人群中,伊鲁阿克二线治疗后独立评审委员会(IRC)评估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长达19.8个月,结果令人惊喜。此外,IRC评估的客观缓解率(ORR)为69.9%,疾病控制率(DCR)为96.6%,中位缓解持续时间(mDOR)为14.4个月[5]。值得特别关注的是,研究还显示在基线具有可测量脑转移灶的患者中,颅内缓解率为64%,颅内CR率为7%;在基线具有脑转移灶且经过脑部放疗的患者中,全身缓解率为45%,未经脑部放疗患者为69%[5],体现了伊鲁阿克对脑转移具有良好的缓解能力。另外,在安全性上,治疗相关不良事件(TRAE)的发生率为93.2%,其中3/4级TRAE的发生率为30.8%。常见TRAE包括AST升高(43.2%)、ALT升高(37.0%)、血肌酸磷酸激酶升高(34.9%)、高胆固醇血症(33.6%)、高甘油三酯血症(26.7%)和高血压(17.8%)等。有14.4%的患者发生导致研究药物暂停给药的TRAE,11.0%的患者发生导致研究药物剂量减少的TRAE。

该病例也引发了我们对于一线ALK-TKI耐药后的治疗策略的思考。目前临床常用的解决耐药的方法包括换用强针对性的新型ALK-TKI、线数前移、联合治疗、替代治疗等[6]。该病例中患者一线耐药后选择新一代ALK-TKI伊鲁阿克治疗,正是基于伊鲁阿克能够针对性的帮助患者克服克唑替尼耐药的情况。我们知道,目前伊鲁阿克用于ALK阳性NSCLC一线的随机对照试验也在开展当中,期待伊鲁阿克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实现线数前移,在一线治疗中发光发热。当然,联合时机及联合方案的选择、风险与收益的平衡等方面也需要临床医生多加考量。期待今后会有更多新方案出现,为ALK阳性NSCLC患者提供更多的、更加坚实可靠的治疗选择。

video
专家简历


张志红 主任医师
安徽省肿瘤医院
  •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西区(安徽省肿瘤医院)呼吸肿瘤科主任

  • 安徽省老年医学学会肺癌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

  • 安徽省预防医学会肺癌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肿瘤转移专业委员会 常委

  • 安徽省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 委员

  • 安徽省医师协会呼吸病学医师分会 委员

  • 安徽省卫生厅青年领军人才

  • 安徽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

  • 2015-2018美国Tennessee 大学医学中心博士后

  • 2011年德国Ruhrlandklinik进修肺癌的介入治疗和间质性肺疾病


田田 主治医师
安徽省肿瘤医院
  • 呼吸肿瘤科 主治医师  医学硕士

  • 擅长肺癌的规范化诊疗

  • 以第一作者在CDD(IF:7.12)等杂志发表SCI论文数篇

  • 参与国内外多项肺癌临床研究

  • 主持院青年基金一项及院三新项目一项

  • 多次获得安徽省病例演讲比赛一等奖


参考文献:

[1] Huang WS, et al. J Med Chem. 2016 May 26;59(10):4948-64.

[2] Liu X, et al. Bioorg Med Chem Lett. 2022 Jun 15;66:128730.

[3] Gainor JF, et al. Cancer Discov. 2016 Oct;6(10):1118-1133.

[4] Shi Y, Fang J, Hao X, et al. Signal Transduct Target Ther. 2022;7(1):25.

[5] Shi, Y., Chen, J., Zhang, H. et al.  BMC Med 21, 72 (2023).

[6] Schneider, J.L., Lin, J.J. ,Shaw, A.T.Nat Cancer 4, 330–343 (2023).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