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每年9月29日为世界步行日,旨在宣传和强调步行促进人们身心健康等诸多好处。然而,多种神经系统疾病可能为患者带来步行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与心理健康,多发性硬化(MS)即为其中之一。步行障碍是MS患者最常见的功能性障碍,有调查显示从患病开始10年内93%患者都会出现步行障碍,为患者带来极大困扰。
为进一步推动神经领域诊疗进展,本刊特策划“世界步行日大咖谈”系列访谈,就神经系统疾病引起的步行功能障碍临床现状、研究进展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等话题展开精彩阐述。
本期特别邀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陈晟教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冯娟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梁辉教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刘洪波教授、广东三九脑科医院苏方华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王谨教授及青岛大学附属医院郑雪平教授(按姓氏拼音顺序排列),从临床与药学的角度进行深度交流,碰撞思维火花。以下为访谈精粹,邀读者共赏!
论坛报:步行功能障碍是多种神经系统疾病的指标,常常预示着疾病发生或发展。能否请您简介,神经免疫性疾病引起的步行功能障碍病因与发病机制是怎样的?
刘洪波教授:脱髓鞘改变导致的感觉异常、视力和运动障碍是神经免疫性疾病引起的步行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
髓鞘是包裹在神经细胞轴突外的管状外膜,起到绝缘作用,防止神经电冲动从神经元轴突传递至另一神经元轴突;同时髓鞘间郎飞结的跳跃式传导也可增加动作信号的传导速度。免疫性疾病可能造成髓鞘上的蛋白靶点破坏,从而导致髓鞘脱失,钾离子通道开放及钾离子外流,神经电位差不能建立,故引起神经传导功能障碍,表现出无力、僵直等症状。此为多发性硬化、视神经脊髓炎等神经免疫性疾病引起步行功能障碍的发病机制。
王谨教授:步行功能障碍是神经系统检查时常见且重要的症状与体征。正常的步行功能的保持依赖于锥体外系统、小脑系统、深感觉以及肌肉等各个系统的功能完整性和协调性。MS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白质炎性脱髓鞘性疾病,具有时间多发和空间多发的特点,MS的临床表现不一,可能会有视力下降、肢体感觉、运动障碍等不同的问题。步行功能障碍是MS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其发病机制为神经元发生进行性脱髓鞘,导致动作电位沿脱髓鞘轴突的传播比有髓鞘轴突慢,传导缺陷导致多发性硬化患者出现神经功能缺损,进而可能发生步行功能障碍。MS患者的步行功能障碍对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影响十分严重,不但限制他们的工作能力,还会影响患者的心理健康。
论坛报:步行功能障碍的患者临床表现复杂,不同神经系统疾病发病部位的定位不同,可能产生不同的临床表现与症状。对于神经系统疾病引起的步行功能障碍,临床中应如何进行将其分类?其临床表现有何不同?
陈晟教授:步行功能障碍是神经系统疾病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其机制与疾病谱系复杂,不同疾病累及神经系统部位不同,可产生不同的临床特点,因此定位诊断与鉴别诊断尤为重要:
锥体束控制随意运动,一侧大脑半球锥体束受累常见于脑血管病,可能导致对侧偏瘫步态;双侧锥体束受累常见于脊髓损伤,高颈段脊髓损伤可能导致四肢瘫,胸段及以下脊髓受损可能导致截瘫;双侧皮质脊髓束受累可能导致痉挛步态或剪刀步态;
当病变部位位于控制肌张力的基底节区时,则会产生慌张步态,表现为步距缩小、躯干前倾,代表疾病为帕金森病;
当病变累及小脑可产生小脑共济失调步态,或称为醉酒步态或宽基步态,步距增宽且躯体前后或左右摇摆,常见于肿瘤或自身免疫性小脑炎等;
周围神经或脊髓后索受累可能导致感觉性共济步态,见于脊髓梅毒、笑气中毒或维生素缺乏等。此外,小脑或脊髓后索受损的患者还可能产生独特的闭目难立征。
多发性硬化及视神经脊髓炎等神经免疫性疾病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累及病变部位不同,可产生不同的步态异常表现,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与身心健康。氨吡啶缓释片通过阻滞脱髓鞘后暴露的钾离子通道,减少钾离子外流,从而恢复动作电位在脱髓鞘区域的传导,为伴有步行功能障碍的患者带来获益。
论坛报:多发性硬化(MS)是一种罕见的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临床表现多样,步行障碍是MS患者最常见的功能性障碍,严重影响着患者生活质量及心理健康。能否请您简要介绍我国MS的流行病学现状以及疾病特征?MS合并步行障碍的临床表现具有哪些特点?
郑雪平教授:据统计,全球MS发病率约为1-10/10万,而我国MS发病率整体低于国外,约为0.28/10万人,被纳入《第一批罕见病目录》。近期,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邱伟教授牵头的研究显示,广东省MS发病率为0.77/10万,由此可见,我国MS发病率整体偏低。
脱髓鞘疾病,如多发性硬化与视神经脊髓等,可以引起步行功能障碍,是引起青年人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多发性硬化引起的步行功能障碍表现多样,包括无力、麻木、步长缩短、步频减少等引起行走速度下降及耐力降低,同时还可能影响小脑导致共济失调,或影响视野导致食物不清等情况。
步行功能障碍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与工作,显著降低患者独立活动与社交能力,特别是疾病急性发作或进展至需要使用轮椅辅助行走的状态时,将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与心理健康产生极大影响。
梁辉教授:人类正常步行动作并非是一个简单的运动过程,需要运动、视觉、感觉以及平衡的有效协调。
MS作为中枢的脱髓鞘疾病,可能累及到感觉传导系统、运动传导系统、小脑以及脊髓等部位,以上部位的病变均可能造成步行功能障碍,故步行功能障碍是MS患者常见的功能障碍之一。
伴有步行功能障碍的MS患者,其症状可能随着MS疾病进展与病程延长而加重。相关研究显示,自患病起至10年随访发现,近9成MS患者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步行功能障碍,且症状逐渐累积。
一项调研表明,步行障碍是MS患者最关注的功能障碍,不仅影响患者运动功能,还可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工作以及心理健康,并使患者产生自卑感、无力感等。由此可见,MS伴有步行功能障碍可使患者及其看护者的生活质量严重下降。
论坛报:疾病修饰治疗(DMT)是MS缓解期的标准治疗,对降低复发、改善预后至关重要。目前,我国MS缓解期的DMT治疗现状是怎样的?我国DMT药物也在不断更新迭代、推陈出新,您认为我国DMT药物研发能否满足MS患者个体化疾病差异?临床中应该如何选择?
刘洪波教授:DMT是MS缓解期的标准治疗,在欧美国家已有20余年的应用历史。然而,我国MS的DMT治疗自2018年特立氟胺进入市场才正式开启,近年来,多款DMT药物落地临床,丰富了MS患者的治疗手段。
对于MS患者的DMT而言,明确疾病分期、分型及药物治疗的适应症尤为重要,如临床孤立综合征(CIS)、复发缓解型MS、继发进展型MS、原发进展型MS等。对于不同分期及分型,应深入了解疾病特征及药物治疗适应症,选择适宜的药物进行治疗。
除此之外,在MS患者的DMT中,也需要与患者进行积极沟通,提高患者依从性;关注药物安全性,密切监测药物治疗的不良反应,为患者提供个体化治疗。
论坛报:氨吡啶缓释片是唯一获批用于改善MS合并步行障碍的药物。能否请您简介其作用机制?目前在临床中的应用情况是怎样的?您如何评价其疗效及安全性?
冯娟教授:步行功能障碍是MS患者常见的功能障碍,其症状可能随着病程延长而逐渐加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氨吡啶缓释片是唯一获批用于改善MS合并步行障碍的药物,通过阻滞脱髓鞘后暴露的钾离子通道,减少钾离子外流,从而恢复动作电位在脱髓鞘区域的传导。且氨吡啶可透过血脑屏障直接作用于中枢,达到改善步行功能障碍的目的。
相关研究表明,在疗效方面,氨吡啶缓释片主要通过改善患者的步行速度跟平衡能力,使用2周及以上可进行疗效评估后应答的患者,坚持使用可持续改善症状。在安全性方面,氨吡啶缓释片治疗的患者中大多数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为轻度至中度,如失眠、焦虑、头晕等,通常患者可耐受,不会中断治疗,总体而言安全性可控。
郑雪平教授:既往,MS伴步行功能障碍的患者对症治疗方案主要为康复治疗。氨吡啶缓释片能够显著改善症状,为患者提供了全新的药物治疗方案。
相关研究表明,氨吡啶缓释片能够显著改善患者25英尺步行(T25FW)应答及MSWS-12评分,提高患者步行速度。安全性方面,肾功能受损的老年患者应用氨吡啶时应慎重考虑。除此之外,说明书中提到的惊厥发作等不良反应在用药中应给予监测及重视。
总体而言,氨吡啶缓释片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与有效性,目前已于国外广泛应用。期待国内能有更多数据,为临床治疗提供支持。
论坛报:作为罕见病,无论在临床或是大众对MS的认知都存在不足,因此,建立完善的诊疗体系尤为重要。您认为,未来可从哪些角度或方面着手,推动MS综合诊疗体系的建立?
梁辉教授:MS的临床诊疗及管理体系的建立可从以下3个方面着手:
一、推动广大医务人员对MS的认知。我国MS发病率低,约为2-3/10万人,且临床表现多样,许多医生对其认识不足,因此误诊及漏诊的几率较高,延误治疗时机。因此,通过系统培训及学术交流,增加医务工作者对MS的认识程度,减少疾病的误诊及漏诊率,尽早开始治疗,为患者带来更多获益。
二、提高MS的大众普及度。由于多发性硬化好发于青壮年群体,许多患者难以融入正常的社会工作与生活中,从而产生心理负担,严重影响身心健康。因此,提高大众对MS的了解、对MS群体释放更多善意,能够帮助MS患者更好地融入社会,呼吁社会更加关心、重视罕见病群体。
三、政策支持。随着我国对罕见病的重视程度增加、国家医保政策的科学调整与持续完善,罕见病患者的药物可及性得到了显著改善。多款DMT药物进入市场并通过国家谈判进入医保目录,极大地降低了MS患者的经济负担,也为患者带来更多治疗希望。
王谨教授:MS具有慢性、复发缓解的特点,长期、规范化的病因治疗尤其重要。疾病修正治疗(DMT)是MS缓解期的标准治疗。与发达国家MS患者DMT使用率达86%相比,我国MS患者的DMT使用率仅约18%,且药物可及性相对较差。因此,MS规范化诊疗体系建立应提高DMT使用率。
其次,规范化治疗与随访能够降低患者复发率,保留更多神经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故建立标准规范化全病程管理模式可作为着力点之一。
最后,除关注MS患者的长期疾病管理外,症状与功能障碍的改善也可为患者带来获益,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因此,MS患者的治疗应从全程、对因、对症治疗多方面着手,建立完善的诊疗体系。
论坛报:多发性硬化是一个罕见病。三九脑科医院作为一个专科医院,在罕见病用药保障方面有什么成功的经验呢?
苏方华教授:三九脑科医院作为大型三级公立脑专科医疗机构,在神经系统感染、神经免疫疾病以及神经系统罕见病方面有丰富的诊疗经验。
在罕见病用药保障方面,药剂科作为临床执行部门,通过召开药事会来规范用药及引进新药。对于有临床需求且市场紧缺的新药,药剂科设立快速通道确保临床用药。除此之外,还有特殊的零购渠道,在零购政策下,对于需求达到一定程度的药物,可通过药事会讨论转入常规采购。
除院内用药保障,广东省卫健委还组织成立了药学会罕见病专委会,通过定期会议、资源整合等方式,进一步保障罕见病患者药物可及性。
论坛报:您结合本院建设经验谈一谈,多发性硬化的药物目前配备的情况如何?目前临床应用的情况是怎样的?
苏方华教授:目前我院治疗多发性硬化药物有富马酸二甲酯,该药物在今年年初通过药事会由零购渠道转入常规采购,正式进入我院,目前已有多位患者接受该药持续治疗中。对于改善步行功能障碍的氨吡啶缓释片,目前尚未纳入我院外购及零购药品目录,然而通过临床医生的反馈与沟通,患者对该药的治疗需求较大。因此,在全面评估药物的有效性、安全性数据与药事会充分讨论下,期待能够将氨吡啶缓释片纳入目录,顺利进入临床,提高患者用药的可及性。
陈晟 副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神经内科 科副主任
第八届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免疫学组委员
第四、第五届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神经免疫疾病专业委员会委员
冯娟 教授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委员、神经免疫学组委员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免疫学组委员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肌萎缩侧索硬化协作组委员
梁辉 教授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
浙江省神经病学学会常务委员
中国卒中学会青年理事会常务理事
刘洪波 教授
郑州大学一附院神经内科副主任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免疫学组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分会神经免疫学组委员
苏方华 主任药师
广东三九脑科医院药剂科主任
广州市白云区医学会药学分会 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卫生经济学会第七届药学管理专业委员会 常务委员
王谨 教授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神经科主任
浙江省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副主委
郑雪平 教授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病理学组委员
中国免疫学会神经免疫分会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神经免疫专业委员会委员
(按姓氏拼音顺序排列)
Biogen-184003-CHN-09.2022
此材料不是广告,其仅用于向特定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提供科学信息。若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请不要阅读或传播其中的内容。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