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作者: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 血管组 周蓉 程忻
卒中后痴呆和认知障碍是卒中幸存者最常见的长期后遗症之一,对患者的生存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因此,识别卒中后发生痴呆和认知下降的关键危险因素,对于明确高风险人群、制定个体化干预策略以及优化卒中后长期管理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此前,来自德国的DEMDAS研究者团队基于多中心的前瞻性队列,探究了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 SVD)负荷与卒中后认知与功能结局之间的关联,指出SVD的严重程度与卒中后12个月较差的认知和功能结果有关,并且对单个SVD影像标志物(如腔隙数量、白质高信号分级、微出血数量等)的评估能有效改善模型的预测效果[1]。2024年,该团队又报道了基线时血清NMDAR1自身抗体(NMDAR1-abs,在DEMDAS队列中的阳性率约为10.2%)与卒中后12个月的记忆功能障碍之间的相关性[2]。此次,DEMDAS的最新研究将随访时间进一步扩展至5年,旨在全面探究与卒中后早发性和迟发性痴呆相关的基线危险因素,并聚焦于可调控的危险因素,为二级预防策略提供新的潜在靶点。
DEMDAS是一项在德国7个三级卒中中心开展的多中心、前瞻性、观察性,基于医院的队列研究[3]。该研究始于慕尼黑大学的一项单中心试点研究,在2011年5月至2013年11月期间招募了136名患者。随后扩展为多中心研究,共招募600名发病5天内的缺血性或出血性卒中患者,主要的入排标准如下:
✔年龄≥18岁
✔经CT/MRI确认的急性缺血性或出血性卒中患者
✘卒中前痴呆病史或IQCODE > 64
✘预期生存时间< 3年
✘磁共振禁忌
基线评估包括:社会人口学资料、临床检查、既往史与用药史、卒中前功能依赖状况及认知功能、血管危险因素、头颅MRI影像、实验室检查以及认知筛查结果(MoCA、MMSE)。
对于纳入的患者,分别在卒中后3个月、2年及4年时进行电话随访,并在卒中后6个月、1年、3年、5年时进行到院随访。随访评估包括:认知状态(神经心理学测试:MoCA、MMSE、CDR、TICS);功能状态(IADL、Barthel指数);新发临床事件或诊断、用药情况、头颅MRI影像、实验室检查以及临床评估。
研究主要终点为5年内的痴呆;次要终点为早发性痴呆(3-6个月)和迟发性痴呆(> 6个月),以及卒中后认知损害(轻度认知障碍或痴呆)。
研究共纳入736例患者,其中489例完成了5年随访,中位随访年数为5年(IQR 3.3-5.1)。共有55名患者发展为痴呆,其中早发性痴呆21例(38%),迟发性痴呆34例(62%),痴呆的5年累积发病率为8.8%(95% CI: 6.5-11.1),有68名(9.2%)患者死亡,56名(7.6%)患者卒中复发。
研究结果显示,卒中后痴呆的发生受多种危险因素的共同影响,可归纳为:(1)不可调控因素:包括高龄、男性、低教育水平、卒中的严重程度,急性期认知功能障碍、卒中史、未接受急性期再灌注治疗、≥3个腔隙,以及2个APOE4基因型等;(2)可调控因素:包括卒中复发、心房颤动及代谢综合征(如糖尿病前期,糖尿病,HDL-C降低)等。值得注意的是,代谢综合征患者的卒中后痴呆风险显著增加,且其影响在随访后期(6个月后)逐渐明显。此外,研究还通过进一步考虑随访期间的卒中复发事件,指出心血管、代谢类危险因素可能通过非卒中复发机制,独立促进卒中后痴呆的发生。
此外,研究还比较了早发性痴呆和迟发性痴呆的独立预测因素。比如,年龄和急性期认知损害与早发和迟发性痴呆都有关,而基线NIHSS、谵妄、病灶体积、房颤与早发性痴呆相关,代谢因素和卒中复发更多与迟发性痴呆相关。
本研究的局限性包括以轻型卒中为主,5年失访率较高(可能会低估卒中后痴呆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无法分析痴呆的具体类型。
作为一项随访长达5年、标准化评估卒中后认知结局的多中心队列研究,DEMDAS系统探究了与卒中后痴呆相关的关键危险因素,尤其是识别了可调控的代谢性危险因素,为长期的二级预防策略提供了潜在靶点。此外,研究还发现卒中后早发性痴呆与迟发性痴呆有着不同的风险谱,提示不同的痴呆发病时相可能具有不同的病理机制和干预窗口。基于以上发现,本研究强调痴呆应被视为未来卒中临床研究中的关键结局指标之一。
(原创内容,转载需申请授权)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