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汇聚中外智慧,共探ADC药物在乳腺癌治疗中的临床热点(上)

2025-01-27作者:四时景资讯


2024年,乳腺癌领域取得了多项重要突破,HER2-ultralow的定义、TROP-2靶点药物的崛起以及联合治疗方案的尝试等等,这些进展为乳腺癌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和更好的预后。值此契机,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樊英教授迪拜城市医院肿瘤学研究项目负责人Shaheenah Dawood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赵卫红教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梁旭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关印教授进行了一场聚焦乳腺癌前沿进展与临床实践的学术圆桌访谈,回顾2024年间令人瞩目的乳腺癌研究数据,探寻乳腺癌诊疗的无限可能。现整理精粹如下,以飨读者。






疗效明确,德曲妥珠单抗冲向更前线




video



樊英 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本次讨论或许可以先从DB-06研究谈起。DB-06研究将德曲妥珠单抗(DS-8201,T-DXd)的应用拓展到了更前线的HER2-ultralow乳腺癌患者,此前您已多次分享了该研究的结果,您对德曲妥珠单抗未来的适应证有何期待?


Dawood 教授

迪拜城市医院肿瘤学研究项目负责人

目前,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尚未批准德曲妥珠单抗基于DB-06研究的适应证。不过,DB-06研究中的用药指征已开始应用于我们国家的临床实践。这属于超说明书用药,但每一个病例都会在多学科诊疗(MDT)委员会中进行详细讨论。


DB-04研究为德曲妥珠单抗在HER2低表达乳腺癌患者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而DB-06研究则是DB-04研究的延伸。它使该药物能够在更前线的治疗中,用于对CDK4/6抑制剂产生原发性内分泌耐药的患者。


在临床实践中,我主要考虑使用德曲妥珠单抗的情况包括:患者在接受CDK4/6抑制剂治疗后无进展生存期(PFS)较短,未曾接受化疗,缺乏可用的生物标志物指导,且伴有较高的疾病负担。


此外,DB-06研究将德曲妥珠单抗与卡培他滨等通常用于一线的化疗药物进行了对比。如果德曲妥珠单抗的疗效优于这些药物,那么为何要先使用效果较差的药物,而将更有效的德曲妥珠单抗留到后面使用呢?我相信,未来许多医生都会基于DB-06研究的结果,更早地启用德曲妥珠单抗。

video


樊英 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在患者内分泌治疗进展后,您会如何安排后续的治疗方案?是优先考虑使用德曲妥珠单抗,还是仍然考虑内分泌治疗联合其他靶向药物?


Dawood 教授

迪拜城市医院肿瘤学研究项目负责人

我们必须根据临床实际情况来制定治疗方案。在内分泌治疗进展后,我会综合考虑三个因素来安排后续治疗顺序:患者使用CDK4/6抑制剂后的PFS、肿瘤负荷以及生物标志物情况。


  • 如果患者PFS较短且肿瘤负荷较高,即将出现内脏危象,无论是否存在生物标志物,考虑使用德曲妥珠单抗。

  • 如果患者肿瘤负荷较低且存在生物标志物,更倾向于使用内分泌治疗联合方案。例如,存在PIK3CA/AKT1/PTEN突变时给予Capivasertib或Alpelisib。

  • 如果患者在CDK4/6抑制剂治疗下获得了较长的PFS,无论肿瘤负荷如何,除非患者伴有内脏危象,尽可能继续使用内分泌治疗方案,直到需要使用德曲妥珠单抗。


正如大家所知,在2024年圣安东尼奥会议(SABCS)上,Aditya Bardia教授展示了DB-06研究的亚组分析结果,明确指出那些CDK4/6抑制剂治疗后PFS不足6个月的患者,早期使用德曲妥珠单抗获益最大。这些研究成果增强了我的信心,让我能够更放心地为那些原发内分泌耐药、缺乏生物标志物且肿瘤负荷较高的患者使用德曲妥珠单抗进行治疗。




跨线应用,新型内分泌治疗再挑战



video

樊英 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在2024 SABCS中,设计巧妙的EMBER-3研究令人印象深刻,旨在证明对患者进行CDK4/6抑制剂再挑战是一种有效的治疗策略,您对此有何看法?


Dawood 教授

迪拜城市医院肿瘤学研究项目负责人

在EMBER-3研究以及post MONARCH研究结果公布之前,尽管缺乏充分的循证医学证据,我已尝试跨线应用CDK4/6抑制剂。


EMBER-3研究揭示了两个重要信息:其一,与单独使用相比,将口服雌激素受体降解剂(SERD)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效果更佳;其二,进一步强调了在疾病进展后继续使用CDK4/6抑制剂的重要性。


然而,并非所有患者都适合使用CDK4/6抑制剂。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对于那些在前线CDK4/6抑制剂治疗中获得较长PFS且无生物标志物的患者,CDK4/6抑制剂可能是较好的选择。当存在明确的生物标志物时,则更倾向于进行靶向治疗。

video

梁旭 教授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既往口服SERD被认为只适用于ESR1突变的患者,此次EMBER-3研究的结果显示这种特别的口服SERD联合阿贝西利在ESR1野生型中也有一定疗效,您认为是哪种药物产生的效果?


Dawood 教授

迪拜城市医院肿瘤学研究项目负责人

我认为在这种研究设计下,很难明确究竟是哪种药物发挥了主要作用。然而,回顾EMERALD研究可以发现,与其他内分泌治疗相比,Elacestrant在ESR1突变型患者中显示出显著的疗效优势。同时,在ESR1野生型患者中,获益保持一致。


如今,EMBER-3研究也得到了类似的结果。口服SERD在ESR1突变型队列中表现更为出色,并不意味着它在ESR1野生型队列中不起作用,只是与其他内分泌治疗药物相比,其疗效可能相当。因此,如果在Imlunestrant的基础上联合阿贝西利,其疗效自然会进一步提升。


因此,我认为口服SERD是有效的。展望未来,如果没有经济可及性问题,我们有望在更广泛的患者群体中应用口服SERD。


樊英 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口服SERD(Imlunestrant)是否应该仅用于ESR1突变患者仍是一个备受争议的问题。

video


赵卫红 教授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DB-04、DB-06等研究显示,在二线或三线的德曲妥珠单抗治疗中,HER2低表达或HER2-ultralow患者的PFS数据较为相似,您如何解读这些结果?


Dawood 教授

迪拜城市医院肿瘤学研究项目负责人

我认为没有必要过度纠结于HER2表达检测的结果,因为最终每个患者都可能接受德曲妥珠单抗治疗。从HER2阳性到HER2低表达,再到HER2-ultralow,真正为HER2阴性的患者其实只占少数。当务之急是找出那些无法从德曲妥珠单抗治疗中获益的患者群体。同时,如何在不同HER2表达水平的患者群体中尽早启动德曲妥珠单抗治疗,无疑是需要进一步讨论的重要议题。


尽管现有研究表明德曲妥珠单抗在此范围内都显示出疗效,但不同HER2表达水平的患者获益程度并不相同。HER2阳性乳腺癌正在由一种无法治愈的疾病转变为一种慢性疾病,这使得我们能够讨论患者在5年后是否可以停止德曲妥珠单抗治疗。然而,在DB-04或DB-06研究中,仍有患者出现复发,其获益程度尚未达到HER2阳性患者那么高。我推测,在HER2超低表达和极低表达的患者中,可能也会出现类似情况。因此,德曲妥珠单抗的治疗顺序安排以及何时开始治疗,仍将是未来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专家简介


樊英 教授


  •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内科乳腺病区主任

  • 主任医师 硕导 协和医科大学八年制 博士

  • 2008-2009年英国Royal Marsden医院/ICR访问学者

  •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临床科研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秘书长

  •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委会委员

  • 北京整合医学学会个案管理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

  • 北京乳腺病防治学会青年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 北京肿瘤防治研究会青委会副主任委员

  • 北京慢性病防治与健康教育研究会乳腺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 北京整合医学会中枢神经系统转移瘤多学科整合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专家简介


Shaheenah Dawood 教授


  • 迪拜城市医院肿瘤学研究项目负责人

  •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肿瘤内科顾问和临床肿瘤学教授 

  • 卓越肿瘤护理峰会(Excellence in Oncology Care summit)主席

  • 亚太乳腺癌峰会(APBCS)联合主席

  • 亚太胃肠肿瘤峰会(APGCS)联合主席



专家简介


 赵卫红 教授



  •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肿瘤学部

  • 主任医师  肿瘤学博士  研究生导师

  •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肿瘤临床科研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                  

  • 中国抗癌协会康复会学术指导委员会 副主委

  • 中国抗癌协会临床化疗委员会青年委员会 常委

  • 中国抗癌协会第二届肿瘤药物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 委员

  • 北京乳腺病防治学会 理事

  • 中国老年肿瘤学会执行委员会 委员

  • 解放军总医院伦理委员会 委员

  • 担任中华乳腺病杂志、解放军医学杂志、中华微生物与免疫杂志等多家学术刊物编委和审稿专家



专家简介


 梁旭 教授



  •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乳腺内科

  • 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

  • 中国女医师协会乳腺专业委员会 常委

  • 北京医学会乳腺疾病学分会 委员

  • 北京乳腺病防治学会内科专业委员会 委员

  • 北京乳腺病防治学会肿瘤免疫治疗专业委员会 常委

  • 200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临床医学专业,毕业后在北京大学临床肿瘤学院乳腺内科工作至今,长期从事晚期乳腺癌诊疗工作。并分别于日本东京癌症中心和法国居里研究所访学,从事乳腺癌相关转化医学研究。主要研究方向及工作重点为晚期乳腺癌规范化治疗和个体化治疗,作为主要协助者完成十余项国际、国内多中心晚期乳腺癌临床研究工作,在核心期刊和SCI收录期刊上发表论文十余篇。


专家简介


 关印 教授




  •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主任医师 医学博士 博士后

  •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临床化疗专业委员会 委员

  • 中国抗癌协会国际医疗交流分会 常委

  •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肿瘤学专业委员会 委员

  • 北京肿瘤防治研究会 理事

  • 北京肿瘤病理精准诊断研究会 副秘书长

  • 北京肿瘤治疗质量控制和改进中心肿瘤化疗质控专家委员会 委员

  • 北京癌症防治学会免疫不良反应专委会 委员

  • 北京乳腺病防治学会青年学术专业委员会 常委

  • 北京乳腺病防治学会健康管理委员会 常委

  • 北京医学会乳腺疾病青年学术专业委员会 常委

  • 北京乳腺病防治学会内科专业委员会 委员

  • 北京医学奖励基金会肺癌青年学术专业委员会 常委

  • 北京肿瘤学会肺癌专业委员会 委员






本文由樊英教授、赵卫红教授审阅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