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本文作者:王佩国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
头颈鳞癌作为头颈部常见的恶性肿瘤类型,其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持续波动上升趋势,且发病部位隐蔽、早期症状不典型,导致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处于中晚期,不仅增加了治疗难度,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率与生活质量。因此,实现头颈鳞癌的早期、精准确诊,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环节。精准的确诊不仅能够为临床医生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可靠依据,避免因误诊、漏诊导致的治疗延误或过度治疗,还能帮助医疗团队评估肿瘤的侵犯范围、转移情况,预测疾病进展风险,为后续治疗效果监测与随访管理奠定基础。从公共卫生角度而言,规范的确诊流程与技术推广,有助于提高头颈鳞癌的早期发现率,降低疾病负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与社会价值。
一、头颈鳞癌确诊的临床评估基础
(一)病史采集:追溯疾病线索
病史采集是头颈鳞癌确诊的首要步骤,通过全面、细致的问诊,医生能够获取与疾病相关的关键信息,为后续诊断提供方向。
个人史与生活习惯:重点询问患者是否有长期吸烟、饮酒史,吸烟年限、每日吸烟量,饮酒种类、饮酒量及饮酒频率等。研究表明,吸烟与饮酒是头颈鳞癌明确的危险因素,两者协同作用可显著增加患病风险。此外,还需了解患者是否有长期暴露于紫外线、化学物质(如砷、沥青、粉尘等)的职业或生活经历,以及是否有咀嚼槟榔等特殊生活习惯,这些因素均可能与头颈鳞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既往病史与家族史:询问患者是否有头颈部良性疾病史,如慢性咽炎、口腔黏膜白斑病、口腔扁平苔藓、鼻腔鼻窦慢性炎症等,这些疾病可能长期刺激黏膜组织,增加癌变风险。同时,了解患者是否有肿瘤病史,尤其是头颈部肿瘤病史,以及家族中是否有恶性肿瘤患者,特别是头颈鳞癌患者,有助于评估患者的遗传易感性与疾病风险。
症状发生与发展情况:详细记录患者症状出现的时间、具体表现、持续时长、加重或缓解因素。例如,口腔内溃疡长期不愈(超过 2 周)、口腔内出现肿物或硬结、吞咽困难、声音嘶哑、咽喉疼痛、耳部疼痛、颈部肿块等症状,均可能是头颈鳞癌的早期信号。需明确症状的发生顺序与演变过程,如声音嘶哑是否从间歇性发展为持续性,颈部肿块是否逐渐增大、质地是否变硬、是否伴随疼痛或活动度降低等,这些信息对判断疾病性质与进展阶段至关重要。
(二)体格检查:直观初步判断
体格检查是头颈鳞癌确诊的重要环节,通过视诊、触诊、听诊等方式,对患者头颈部进行全面检查,初步判断是否存在异常病变及病变的基本特征。
口腔与咽喉部检查:采用口腔检查器械,配合喉镜(间接喉镜或纤维喉镜)检查口腔、咽喉部黏膜情况。视诊需观察口腔黏膜是否有充血、水肿、溃疡、白斑、红斑、肿物等异常表现,注意病变的位置、大小、形态、边界、表面性状(如是否光滑、粗糙、溃疡状)及颜色(如红色、白色、灰白色)。触诊时,用手指轻柔触摸口腔内病变部位,感受病变的质地(如柔软、中等硬度、坚硬)、活动度、是否有压痛,以及与周围组织的粘连情况。对于咽喉部,通过喉镜观察咽喉壁、会厌、声带、室带等部位的形态与运动情况,判断是否存在黏膜增厚、肿物、声带固定等异常。
鼻腔与鼻窦检查:使用前鼻镜或鼻内镜检查鼻腔黏膜,观察是否有黏膜糜烂、溃疡、肿物、出血等情况,注意鼻腔通气情况及分泌物的性质(如是否为血性、脓性)。对于鼻窦,通过视诊观察面部是否有肿胀、压痛,尤其是鼻窦对应区域(如额窦、上颌窦),触诊判断是否有压痛或隆起,初步评估鼻窦是否受累。
颈部检查:颈部是头颈鳞癌常见的转移部位,因此颈部检查尤为重要。通过视诊观察颈部是否有不对称、肿胀、皮肤颜色改变等情况。触诊时,按照一定顺序(如从耳后、颈部两侧至锁骨上区)触摸颈部淋巴结,注意淋巴结的大小、数量、质地、活动度、是否有压痛、是否融合成团等。正常情况下,颈部淋巴结较小(直径通常小于 1cm)、质地柔软、活动度好、无压痛;若出现淋巴结肿大、质地变硬、活动度差、无压痛或融合,需高度警惕肿瘤转移的可能。此外,还需触诊颈部是否有原发性肿瘤病灶,如甲状腺、腮腺等部位的肿物。
二、头颈鳞癌确诊的影像学检查技术
影像学检查能够清晰显示头颈鳞癌的病变位置、范围、侵犯深度及与周围组织、器官的关系,同时评估是否存在远处转移,为疾病分期与确诊提供重要依据。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技术包括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超声检查、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 - 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等。
(一)计算机断层扫描(CT):快速精准定位
CT 检查具有扫描速度快、分辨率高、图像清晰等优点,能够快速显示头颈部的解剖结构与病变情况,是头颈鳞癌确诊中常用的检查手段之一。
平扫 CT:通过平扫 CT 可初步观察肿瘤的位置、大小、形态、密度等特征。头颈鳞癌在平扫 CT 上通常表现为软组织密度肿块,密度可均匀或不均匀,边界可清晰或模糊;若肿瘤内发生坏死、囊变,可出现低密度区;若肿瘤侵犯骨骼,可表现为骨皮质破坏、骨质吸收、骨小梁中断等。例如,口腔癌患者的平扫 CT 可显示口腔内软组织肿块,若侵犯下颌骨,可观察到下颌骨骨质破坏;喉癌患者的平扫 CT 可清晰显示喉腔结构改变,如声带增厚、喉腔狭窄、软组织肿块等。
增强 CT:在平扫 CT 的基础上,通过静脉注射造影剂进行增强扫描,能够更清晰地显示肿瘤的血供情况、边界及侵犯范围。头颈鳞癌通常表现为中度至明显强化,强化程度与肿瘤的血供丰富程度相关;肿瘤的边界在增强扫描后会更加清晰,有助于区分肿瘤与周围正常组织;同时,增强 CT 还能清晰显示颈部血管的走行情况,判断肿瘤是否侵犯血管(如颈动脉、颈静脉),以及是否存在血管内癌栓,为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参考。此外,增强 CT 还能更准确地评估颈部淋巴结转移情况,转移淋巴结通常表现为强化明显、边界不清、内部密度不均匀等。
(二)磁共振成像(MRI):精准评估软组织侵犯
MRI 具有高软组织分辨率、多参数成像、无辐射等优点,能够更精准地评估头颈鳞癌对软组织的侵犯情况,尤其适用于评估肿瘤对神经、肌肉、筋膜等软组织的侵犯范围,以及颅内、颅底等复杂部位的病变。
常规 MRI 序列(T1WI、T2WI):在 T1WI 序列上,头颈鳞癌通常表现为等信号或稍低信号,与周围正常软组织的信号对比不明显;在 T2WI 序列上,肿瘤多表现为高信号或稍高信号,能够清晰显示肿瘤的边界与范围,尤其是肿瘤侵犯周围脂肪组织、肌肉组织时,在 T2WI 序列上可观察到高信号的肿瘤组织取代正常的脂肪或肌肉信号。例如,鼻咽癌患者的 MRI 检查中,T2WI 序列可清晰显示鼻咽部黏膜增厚、软组织肿块,以及肿瘤侵犯咽旁间隙、翼内肌、翼外肌等软组织的情况。
增强 MRI 与弥散加权成像(DWI):增强 MRI 与 CT 增强扫描类似,通过静脉注射造影剂,肿瘤组织会出现强化,有助于更清晰地显示肿瘤的边界、血供情况及侵犯范围,尤其对于评估肿瘤是否侵犯颅内、颅底神经等具有重要价值。弥散加权成像(DWI)是一种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能够检测组织内水分子的弥散运动。由于癌细胞内水分子弥散运动受限,在 DWI 序列上表现为高信号,而正常组织表现为低信号或等信号,因此 DWI 序列能够早期发现头颈部的微小病变,区分肿瘤组织与炎症组织,同时对判断颈部淋巴结是否转移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与特异性。例如,对于一些早期口腔黏膜病变,DWI 序列可先于常规 MRI 序列发现异常高信号,为早期诊断提供线索。
(三)超声检查:便捷评估浅表病变与淋巴结
超声检查具有便捷、无创、无辐射、可重复进行等优点,主要用于评估头颈部浅表部位的病变(如甲状腺、腮腺、口腔颌面部浅表肿物)及颈部淋巴结情况,是头颈鳞癌确诊中重要的辅助检查手段。
浅表器官超声:对于发生于甲状腺、腮腺、颌下腺等浅表腺体的头颈鳞癌,超声检查能够清晰显示肿瘤的位置、大小、形态、边界、内部回声(如是否均匀、有无钙化、液化)、后方回声情况及血流信号。例如,甲状腺鳞癌在超声上通常表现为低回声肿块,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内部可伴有钙化,血流信号丰富;腮腺鳞癌可表现为腮腺内低回声或混合回声肿块,边界模糊,侵犯周围组织时可导致腮腺结构紊乱。超声检查还能动态观察肿瘤的活动度,判断肿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为初步诊断提供依据。
颈部淋巴结超声:超声检查是评估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常用方法,能够清晰显示颈部淋巴结的大小、形态、边界、内部回声、皮髓质分界、是否有钙化或液化,以及血流信号情况。转移淋巴结通常表现为淋巴结增大(直径超过 1cm)、形态不规则(如呈圆形、椭圆形,纵横比大于 1)、边界不清、皮髓质分界模糊或消失、内部回声不均匀(可出现液化、钙化)、血流信号异常增多或紊乱。超声检查还可通过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观察淋巴结的血流分布情况,进一步判断淋巴结的性质。此外,超声引导下淋巴结穿刺活检可提高穿刺的准确性,为淋巴结转移的确诊提供病理依据。
(四)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 - 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全面评估肿瘤活性与转移
PET-CT 是一种将功能成像(PET)与解剖成像(CT)相结合的影像学技术,能够同时提供肿瘤的代谢活性信息与解剖位置信息,具有高敏感性、高特异性的优点,主要用于头颈鳞癌的分期评估、转移灶检测及治疗效果监测。
PET-CT 通过静脉注射放射性核素标记的葡萄糖类似物(如 18F-FDG),由于癌细胞代谢活跃,对葡萄糖的摄取量明显高于正常细胞,因此在 PET 图像上表现为高代谢病灶,而 CT 图像则能清晰显示病灶的解剖位置与形态。在头颈鳞癌确诊中,PET-CT 的主要作用包括:
原发肿瘤评估:能够准确显示原发肿瘤的位置、范围及代谢活性,帮助判断肿瘤的恶性程度,区分肿瘤组织与炎症组织或良性病变。例如,一些慢性炎症组织在 CT 或 MRI 上可能表现为软组织增厚,与肿瘤难以区分,而 PET-CT 通过观察代谢活性,可明确区分高代谢的肿瘤组织与低代谢的炎症组织。
转移灶检测:能够全面评估全身范围内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或远处转移(如肺转移、肝转移、骨转移等),尤其对于一些微小转移灶(直径小于 1cm),PET-CT 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其他影像学检查。例如,部分头颈鳞癌患者可能存在隐匿性颈部淋巴结转移或肺部微小转移,常规 CT 或 MRI 难以发现,而 PET-CT 可通过高代谢信号准确检测出这些转移灶,为疾病分期与治疗方案制定提供关键信息。
鉴别诊断:对于一些头颈部不明原因的肿块或淋巴结肿大,PET-CT 可通过评估病灶的代谢活性,帮助鉴别良恶性病变。例如,良性淋巴结肿大(如炎症引起)通常表现为低代谢,而恶性转移淋巴结表现为高代谢,通过 PET-CT 可明确诊断。
三、头颈鳞癌确诊的病理检查技术:金标准
病理检查是头颈鳞癌确诊的 “金标准”,通过获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学分析,能够明确病变的性质(良性或恶性)、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等,为确诊提供最终依据。常用的病理检查技术包括组织活检、细胞学检查等。
(一)组织活检:获取病变组织明确诊断
组织活检是通过手术或穿刺等方式获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学切片检查,是头颈鳞癌确诊中最常用、最可靠的方法。根据获取组织的方式不同,可分为切除活检、切取活检、穿刺活检等。
切除活检:适用于病变较小、边界清晰、位置表浅的肿瘤,如口腔内直径较小的肿物。医生通过手术将整个病变组织完整切除,然后送病理检查。切除活检不仅能够明确诊断,还能起到治疗作用,对于早期小型头颈鳞癌,切除活检后若病理证实为恶性,且切缘无肿瘤残留,可达到根治效果。例如,口腔黏膜上直径小于 1cm 的白色斑块或小肿物,通过切除活检既能明确是否为鳞癌,又能完整去除病灶,避免病变进一步发展。
切取活检:适用于病变较大、侵犯范围较广或位置较深,无法完整切除的肿瘤。医生在病变组织上切取一小块具有代表性的组织(通常为 2-3mm 大小),送病理检查。切取活检时需注意选择病变典型部位,避免取到坏死组织或正常组织,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例如,咽喉部较大的肿物,无法完整切除,通过喉镜引导下切取部分肿瘤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明确诊断后再制定后续治疗方案。
穿刺活检:包括细针穿刺活检(FNA)与粗针穿刺活检(CNB),适用于深部肿瘤或颈部淋巴结转移灶的诊断。细针穿刺活检通过细针(直径通常为 22-25G)刺入病变组织,抽取少量细胞进行细胞学检查;粗针穿刺活检测通过较粗的针(直径通常为 18-21G)刺入病变组织,获取少量组织条进行组织学检查。穿刺活检具有创伤小、操作简便、恢复快等优点,尤其适用于颈部淋巴结转移灶的诊断。例如,颈部发现肿大淋巴结,通过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获取细胞样本,若发现癌细胞,可明确为淋巴结转移,为原发肿瘤的寻找与分期提供依据。
(二)细胞学检查:辅助诊断与筛查
细胞学检查通过收集病变组织的脱落细胞或穿刺获取的细胞,进行涂片、染色后显微镜观察,分析细胞形态特征,判断病变性质。细胞学检查操作简便、创伤小、费用低,可作为头颈鳞癌的辅助诊断方法或筛查手段。
脱落细胞学检查:适用于口腔、咽喉部等表浅部位的病变,通过收集病变表面的脱落细胞进行检查。例如,口腔黏膜白斑病患者,可通过刮取白斑表面的脱落细胞,涂片染色后观察细胞形态,若发现异形细胞,提示可能存在癌变风险,需进一步进行组织活检确诊。此外,痰细胞学检查可用于排查喉癌、肺癌(头颈鳞癌肺转移),但敏感性较低,通常作为辅助检查手段。
针吸细胞学检查:与穿刺活检中的细针穿刺活检类似,通过细针穿刺病变组织获取细胞,进行细胞学检查。针吸细胞学检查主要用于颈部淋巴结转移灶的诊断,以及甲状腺、腮腺等腺体肿瘤的初步诊断。例如,颈部淋巴结肿大,通过针吸细胞学检查发现鳞癌细胞,可提示头颈部存在原发鳞癌病灶,需进一步检查寻找原发灶。
(三)病理组织学分析:明确诊断与分型
获取病变组织或细胞后,需进行病理组织学处理与分析,包括固定、脱水、包埋、切片、染色(常用苏木精 - 伊红染色,HE 染色)等步骤,然后由病理医生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组织结构特征,明确诊断与分型。
头颈鳞癌的病理组织学特征主要表现为:癌细胞呈鳞状上皮细胞分化,细胞形态不规则,大小不一,核大、染色深,核仁明显,核分裂象增多(可见病理性核分裂象);癌细胞排列成巢状、条索状或弥漫状,巢内可见角化珠(癌珠)或细胞间桥,这些是鳞癌的典型病理特征。根据癌细胞的分化程度,头颈鳞癌可分为高分化鳞癌、中分化鳞癌、低分化鳞癌:高分化鳞癌癌细胞分化程度高,形态接近正常鳞状上皮细胞,可见明显的角化珠与细胞间桥,恶性程度较低;低分化鳞癌癌细胞分化程度低,形态与正常细胞差异大,无明显角化珠与细胞间桥,恶性程度高,易发生转移;中分化鳞癌介于两者之间。病理组织学分析不仅能够明确是否为头颈鳞癌,还能确定其分化程度,为判断肿瘤的恶性程度、预后评估及治疗方案选择提供重要依据。
头颈鳞癌的确诊对改善患者预后意义重大,能为治疗方案制定、病情评估等提供依据,还可提升疾病早期发现率以减轻公共卫生负担。在临床评估基础上,病史采集需关注患者个人生活习惯、既往与家族病史及症状发展,体格检查则通过视诊、触诊等对口腔、咽喉、鼻腔、颈部等部位细致检查,初步判断病变。影像学检查方面,CT可快速定位肿瘤并评估血供与侵犯范围,MRI精准评估软组织及复杂部位病变,超声便捷检查浅表病变与颈部淋巴结,PET-CT能全面评估肿瘤活性与转移情况。而病理检查是确诊金标准,通过组织活检(含切除、切取、穿刺活检)获取组织,结合细胞学检查,经病理组织学分析明确病变性质、类型及分化程度,为确诊提供最终依据。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