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精准诊疗开新局,学科共建启华章——2025CSCO结直肠癌学术年会在上海顺利举行

2025-04-03作者:论坛报晶资讯
原创

2025年3月29日,由北京市希思科临床肿瘤学研究基金会、CSCO结直肠癌专家委员会与杭州东方临床肿瘤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2025CSCO结直肠癌专家委员会学术年会”在上海顺利举行。会议汇聚国内外结直肠癌领域的顶尖专家学者,围绕最新研究进展、临床实践中的难点与突破、转化医学的前沿探索等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与分享。现将内容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DSC08445.JPG


开幕致辞




学术年会在大会主席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张苏展教授、中国药科大学附属上海高博肿瘤医院李进教授的开幕致辞中拉开帷幕。两位教授首先对CSCO结直肠癌专家委员会自成立以来在规范及提升我国结直肠癌诊疗实践方面所发挥的关键作用给予了高度评价,并期望通过本次大会的深入研讨与交流,进一步促进结直肠癌诊疗水平的提高。大会主席、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徐瑞华教授也通过二位教授向与会专家表示亲切的问候和衷心的感谢。


学术报告:前沿技术新突破




在北京大学首钢医院顾晋教授的主持下,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陈功教授分享了结直肠癌腹膜转移诊疗的新思路。他强调,应综合多种手段评估腹膜转移状况,明确分期。其中,腹腔镜探查(LAP)手术探查对评估的准确性极为关键;结直肠癌腹膜转移(CPM)患者的最佳治疗方案需整合手术、腹腔热灌注化疗(HIPEC)及全身化疗;且所有腹膜转移患者的治疗均应以全身治疗联合手术探查为基础;腹膜癌指数(PCI)及肿瘤减灭程度评分(CC评分)是评估患者预后的重要参考。此外,应利用生物标志物预测,甄选出最能从个性化HIPEC方案中获益的CPM患者。总体而言,结直肠癌腹膜转移预后欠佳,需精确评估肿瘤生物学行为,以避免非必要手术。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蔡三军教授主持的学术单元中,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章真教授就“结直肠癌放疗研究进展”做了详细的报告。她系统梳理了国内外的最新研究成果,并围绕“TNT模式及器官保留策略”与“NOM联合免疫治疗”这两个热点话题展开了深入讲解。章教授指出,TNT模式已成为局部进展期直肠癌的标准治疗(SOC),无论是长程还是短程TNT,其疗效均优于传统放化疗。在此基础上,如何优选患者进行TNT减法治疗,是当前值得思考的问题。同时,长、短疗程TNT的直接比较研究也正在进行中。免疫治疗作为新兴的治疗模式,在dMMR和pMMR患者中均有诸多研究正在开展之中。



山东省医学科学院附属医院徐忠法教授主持的学术环节中,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王屹教授探讨了直肠癌淋巴结或癌结节与临床决策的关系。近年来,影像学技术在消化道肿瘤诊断中取得显著进展。对于癌结节的判断及其预后影响,以及磁共振血管侵犯(mrEMVI)与原发灶的连接、磁共振淋巴结转移(mrLNM)的特征等,均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肿瘤沉积(TD)的诊断已从病理学发展到影像学,研究显示mrEMVI/TD与病理学血管侵犯(pEMVI)/TD在预测无病生存和总生存上趋势一致。然而,目前对TD的记录、定义及分类等问题尚存争议,如TD数目、大小记录,治疗前后定义等,有待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专题会:免疫治疗为消化道肿瘤带来疗效突破





第一场专题会在张苏展教授的引导下展开。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邱萌教授就MSI-H/dMMRmCRC的免疫治疗进展进行了介绍。她基于最新研究成果,对免疫治疗时代下MSI-H/dMMR结直肠癌的四个关键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①MSI-H/dMMR晚期结直肠癌应采用单免疫治疗还是双免疫治疗?②为何双免疫治疗应优先应用于一线治疗而非后线?③围术期免疫治疗的探索带来了哪些启示?④双免疫治疗的安全性表现如何?邱教授强调,随着CheckMate 8HW研究最新结果的公布,双免疫治疗已确立为MSI-H/dMMRmCRC一线治疗的新标准,其安全性可控,且一线应用双免疫治疗能提升后续治疗疗效。




北京协和医院赵林教授对晚期胃癌的慢病管理时代进行了阐述。她强调,慢病化管理是肿瘤诊疗领域追求的长远目标,同时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5年生存率作为衡量肿瘤治疗效果的核心指标,其提升意义重大,而免疫治疗的出现为晚期胃癌患者实现了5年长生存的突破。随后,赵教授对CheckMate 649研究进行了介绍,该研究的长生存数据表明,纳武利尤单抗为CPS>5的患者实现慢病化管理带来了新希望。此外,纳武利尤单抗在真实世界的研究以及联合治疗的探索,为胃癌慢病化管理的实践提供了更多循证医学依据和可行方案。


讨论




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王海江教授引导了首场讨论环节。福建省肿瘤医院杨春康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张涛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王自强教授以及辽宁省肿瘤医院张敬东教授,就直肠癌MRI报告中癌结节的甄别及其临床价值、腹膜癌PCI的精准判断方法、CRS的适用患者群体、直肠癌术前放疗长短程的选择策略,以及MSI-HmCRC一线免疫治疗中单免与双免的选择依据等议题各抒己见,共同交流探讨。


学术报告:结直肠癌免疫治疗前沿进展与精准分型策略




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袁响林教授的主持下,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袁瑛教授对2025年ASCO GI会议结直肠癌领域的最新进展做了详细的介绍。她系统回顾了围术期及晚期结直肠癌的研究成果,并着重介绍了CheckMate 8HW和BREAKWATER两项重要研究。CheckMate 8HW研究再次验证了MSI-H患者中免疫治疗的显著疗效,并证实双免疫治疗优于单免疫治疗。BREAKWATER研究则聚焦于晚期一线BRAF V600E突变结直肠癌患者,采用BRAF抑制剂康奈非尼联合西妥昔单抗及FOLFOX化疗方案,与标准治疗相比,联合治疗组的有效率高达60.9%,中期总生存期数据分析也显示出明显获益。




随后,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王峰教授围绕结直肠癌免疫治疗的未来发展方向展开分享。她首先阐述了MSI-H/dMMR与MSS/pMMR患者的免疫治疗进展。对于dMMR/MSI-H CRC患者,早中期新辅助免疫治疗成效显著,为治愈带来新契机;晚期患者宜尽早接受免疫治疗,双免疫联合或能提升疗效。对于pMMR/MSS CRC患者,POLE、Immunoscore、TuLIS等新型分子标志物有助于筛选免疫治疗潜在获益者。局部晚期直肠癌放化疗联合新辅助免疫治疗初见成效,晚期免疫联合其他疗法在小样本研究中显示一定的疗效,尚待大样本研究验证。此外,肿瘤疫苗、溶瘤病毒等新兴疗法前景广阔,值得期待。


专题会:聚焦肠癌免疫治疗新发展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许剑民教授主持第二场专题会议。其中,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周爱萍教授就组合抗体在结直肠癌免疫治疗领域的最新进展进行了深入讲解。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已显著提升MSI-H/dMMRmCRC患者的预后及治疗模式,部分晚期患者有望实现治愈。对于MSS型肠癌,免疫治疗虽展现希望,但仍需待Ⅲ期研究结果以提供更有力支持。MSS肠癌免疫治疗面临的挑战包括筛选优势人群、寻找精准标志物及克服肝转移免疫抵抗。艾托组合抗体凭借其独特工艺,有效发挥PD-1与CTLA4单抗的协同作用,抗肿瘤活性显著,安全性良好,值得深入研究。



金华市中心医院傅健飞教授探讨了结直肠癌中的双面信使——MSI-H/dMMR。他指出,MSI-H/dMMR存在于多种实体肿瘤中,且在不同肿瘤类型中的发生频率各异。NCCN指南明确推荐,结直肠癌患者应常规进行MSI/MMR检测。目前,多重荧光PCR结合毛细管电泳法被视为MSI检测的“金标准”,对结直肠癌的临床诊断具有重要意义。MSI-H/dMMR肿瘤具有突变负荷高、淋巴细胞浸润丰富及免疫检查点高表达的特性,构成了活跃的免疫微环境。帕博利珠单抗单药被用于KRAS、NRAS和BRAF基因均为野生型,且不可切除或转移性MSI-H或dMMR结直肠癌患者的一线治疗。此外,在结直肠癌中,TMB、PD-L1、NTRK及BRAF V600E等基因突变也常见于dMMR/MSI-H人群。


讨论




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张艳桥教授与周爱萍教授的共同引导下,江苏省肿瘤医院朱梁军教授、江苏省人民医院顾艳宏教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李健教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曾珊教授以及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王畅教授,就晚期MSI-H肠癌的优选治疗策略、一线免疫治疗后疾病进展的应对策略、局部MSI-H结直肠癌免疫治疗后临床完全缓解(cCR)的定义与判断标准,以及MSI-H肠癌免疫治疗疗效的预测标志物等议题,展开了深入而细致的探讨。


学术年会在李进教授的总结发言中圆满结束。李进教授对本次大会给予了高度评价,肯定了大会所倡导的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精神,以及为患者带来切实益处的初衷。本次大会呈现两大亮点:其一,免疫治疗已明确成为结直肠癌治疗领域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尽管dMMR患者疗效更为显著,但pMMR患者的探索,特别是在三线治疗方面,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其二,结直肠癌的治疗正日益趋向于精准化,手术切口愈发微小,诊治过程更加注重分层管理,在追求延长患者的生存期的同时,也致力于器官功能保留。最后,李进教授强调,期待在CSCO结直肠癌专家委员会各位同仁的共同努力下,结直肠癌诊疗水平持续提升,更好地使患者获益,为实现“健康中国2030”贡献更多力量。


整理丨中国医学论坛报 桂晶晶

审阅丨中国药科大学附属上海高博肿瘤医院 李进,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王峰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