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健康中国,泌尿先行。在数代泌尿人的共同努力下,40年间我国泌尿外科事业高速发展,泌尿系统疾病诊疗理念、手术技术、基础科研、学术交流等多方面已经取得长足进步。前列腺癌作为泌尿外科诊疗中的重点和难点,40年的发展历经荏苒、方兴未艾,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十年”的旅程,也取得了一次又一次显著的进步,而下一个“十年”也已大幕拉起!
在此背景下,《中国医学论坛报》举办《健康中国泌尿行·前列腺癌新十年》系列访谈栏目,全面覆盖领域内院级管理者、学科带头人、临床专家以及药学专家,揭示前列腺癌临床诊疗困境、解析前沿技术理念、探寻下一个十年的高速发展路径。本期邀请到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姜昊文教授围绕前列腺癌学科发展、诊疗水平提高以及药物创新等热点话题畅谈前列腺癌新十年。
【姜昊文教授】
中国前列腺癌诊疗需同质化发展
精、准、稳是未来探索的三大关键词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中国前列腺癌发病率处于快速上升阶段。对于这样一个老年常见病,由于各地区之间的医疗资源的差异,中国前列腺癌诊疗水平有待提升。若要实现前列腺癌诊疗规范化和同质化,首先应注重诊疗指南的编写与推广,其次还应开展形式多样的医生培训项目,从而有效提升基层医生的诊疗水平。
前列腺癌是一种生存期相对较长的肿瘤,对于分期较早的前列腺癌,在规范的治疗下90%以上患者可以达到10年的长期生存,因此临床中将前列腺癌作为慢病进行管理的趋势愈发明显。在这一前提下,MDT成为前列腺癌领域的发展方向,综合运用手术治疗、放疗、内分泌治疗、化疗等多种手段,为患者制定更为精准的治疗方案。
尽管大部分前列腺癌发展缓慢,但仍有一小部分恶性程度较高,例如Gleason评分>8分、国际泌尿病理协会(ISUP)5级、PSA>20ng/ml、cT3~T4或临床诊断淋巴结转移,具有以上高危因素的患者需进行积极的治疗。对于这部分患者,可以先给予ADT+新型内分泌药物新辅助治疗,然后根据影像学评估结果选择合适时机进行根治性切除,术后再选择放疗或全身治疗,通过这样的“三明治”治疗方案,有效延长了高危患者的生存。对于存在生化复发的患者,首先应判断是否存在转移病灶,从而开展针对性治疗。目前,临床中针对生化复发患者的治疗选择有很多,新型内分泌治疗和免疫治疗等新药的上市为前列腺癌提供了更多可能。
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是指通过持续的内分泌治疗后疾病依然进展的前列腺癌,可以分为非转移性和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非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作为一个中间阶段,通常诊断率较低,很容易错过诊断而快速发展为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而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SMA)、PET/CT等影像学的进展令临床能够在更早期发现隐匿性微小转移病灶,从而可以通过规范治疗减缓转移进程。在非转移阶段前列腺癌的治疗上,新型ARi展示了巨大潜力,也期待更多临床研究的结果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充足证据。
未来,中国前列腺癌诊疗仍将向着“精”“准”“稳”三个方向深入探索。前列腺癌作为较为惰性的肿瘤,部分患者并不需要接受积极的治疗,但对于恶性程度与进展风险较高的患者,则需要通过生物标志物筛选出来并给予合适的治疗,此为“精”;未来,针对不同特性的肿瘤选择合适的微创治疗手段,从而在对抗肿瘤之时保护患者功能,此为“准”;多数患者在经历长时间的治疗后都会发展为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在这一阶段需应用持久战理论,确保患者的体能状态维持在能够耐受的水平,从而为治疗打下基础,此为“稳”。
仅供与医疗卫生专业人士学术沟通使用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