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扫码免费学习👆👆
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主要表现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和糖尿病神经病变,这些微血管并发症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面对日趋增长的微血管并发症发生率:
如何尽早识别危险因素、采取有效干预措施?
糖尿病微血管病变防治策略的核心是什么?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和糖尿病神经病变的三级预防策略分别增添了哪些最新证据?
对此,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的薛耀明教授在第19届“2023北大糖尿病论坛”会议上,围绕“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最新防治策略”进行了精彩报告。本报现将报告要点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薛耀明教授
3B研究结果提示,病程小于1年的糖尿病患者中微血管病变发生率接近20%;病程10年以上者接近50%。因此,早发现、早治疗是糖尿病并发症防治的关键!
非创伤性截肢:每年有超过100万糖尿病患者因为糖尿病足而截肢,是非糖尿病患者的15倍。糖尿病足患者截肢术后3年生存率50%;5年生存率40%。
致盲: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20-74岁成年人新发失明病例的常见原因。
终末期肾病(ESRD):全世界糖尿病患者发生 ESRD 的比例显著升高:2000年为19.0%;2015年为29.7%。
全因死亡风险:所有微血管并发症均增加全因死亡风险。21年纵向研究显示,慢性微血管并发症会显著增加糖尿病患者全因死亡风险;多种微血管并发症会对糖尿病患者的全因死亡发生率产生累加影响。
视网膜病变:血糖控制不佳、糖尿病病程较长、高血压、血脂异常、贫血、吸烟和微量白蛋白尿。
糖尿病肾病:长期高血糖是糖尿病肾病的重要决定因素;相关风险因素还包括高血压、吸烟、肥胖、缺乏运动和血脂异常。
周围神经病变:病程、年龄、吸烟、血糖控制不佳、血脂异常和视网膜病变的存在。
DCCT研究结果显示,早期严格控制血糖,可显著降低T1DM微血管并发症风险。
大庆研究30年成果证实,强化生活方式干预可降低多种微血管并发症风险。
UKPDS最新随访研究显示,T2DM中早期控糖的遗留效应,在长达44年的随访过程中仍持续存在。
筛查方法/检查及频率
(点击查看大图👇👇)
视网膜病变分期分级
(点击查看大图👇👇)
糖尿病肾病分期分级
(点击查看大图👇👇)
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患者的HbA1c建议低于7%;
基础状况好的患者目标HbA1c可低于6.5%;
无严重并发症且认知和状态完好的老年糖尿病患者,HbA1c目标值低于7.5%;
有严重低血糖病史、病程长、多并发症、预期寿命有限、认知障碍,需要放宽HbA1c目标
优先考虑具有肾脏获益证据的药物: SGLT2i和具有肾脏获益证据的部分GLP-1RA;
根据eGFR调整药物剂量,充分考虑患者的心肾功能情况,尽量避免使用低血糖风险较高的药物;
考虑其他并发症、体重、经济及患者偏好等因素。
推荐糖尿病肾病(特别是伴有白蛋白尿)患者的血压控制目标为<130/80 mmHg(B级);
糖尿病肾病伴高血压患者推荐首选ACEI或ARB类药物治疗 (A级);
不伴高血压的糖尿病患者,不推荐ACEI或ARB类药物作为糖尿病肾病的一级预防(B级)。
目标: 40-75岁患者LDL-C低于1.8 mmol/L或较基线降低50%。
强烈建议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和增加体力活动来减轻体重。
高甘油三脂血症患者、非诺贝特治疗患者的首次激光治疗需求较安慰剂组减少31%。
及时将任何程度的糖尿病黄斑水肿、中度或以上的非增殖性视网膜病变或任何增殖性视网膜病变的患者转诊至在视网膜病变管理方面具有知识和经验的眼科医生处(A级)。
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适用于降低高危增殖性视网膜病变患者以及某些情况下重度非增殖性视网膜病变患者的视力丧失风险(A级)。
对于某些增生性视网膜病变患者,玻璃体内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是传统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术的合理替代方案,也可降低这些患者的视力丧失风险(A级)。
降低血压可降低视网膜病变的进展,但严格的目标(收缩压< 120 mmHg)不会带来额外的获益;
在血脂异常患者中,加入非诺贝特可减缓视网膜病变进展,尤其是基线时为非常轻度的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点击查看大图👇👇)
糖尿病患者存在VD、VB12和或其他维生素缺乏时应补充;缺乏患者补充VB12可有效改善神经生理参数、疼痛强度和泌汗功能。
糖尿病神经病变与镁水平降低有关,但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才能得出一般性结论。
(点击查看大图👇👇)
全球糖尿病患者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病率不容乐观,所有微血管并发症均增加全因死亡风险,应引起临床重视。
微血管并发症的防治策略是一体化过程,强调病因治疗及综合防治,在参考治疗指南的同时要重视治疗靶目标的个体化。
SGLT-2i、GLP-1RA、MRA等新型药物的出现可有效改善肾功能,减少肾脏事件的发生。
中国医学论坛报 整理
薛耀明教授 审阅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