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
点我一键看干货
利奈唑胺属于噁唑烷酮类抗菌药物,主要与细菌50s亚基上核糖体的P位点结合来抑制蛋白质合成。利奈唑胺的药品说明书推荐成人标准剂量为 600 mg q12h,肝/肾功能损害或行脏器功能替代治疗的患者也无需进行剂量调整。
然而,有研究表明在特殊患者人群,包括脓毒症患者,其药物清除率(CL)和或分布容积(Vd)在体内和个体间差异较大,常规剂量可能导致药物暴露不足或潜在的毒副作用。而血药浓度监测(TDM)可提高利奈唑胺临床有效性和减少血小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吸收 口服生物利用度100%,1~2h可达Cmax,约12~21mg/L,静脉给药 Cmax 约13~15 mg/L。
分布 血浆蛋白结合率31%,表观分布容积40~50L。
代谢 在体内代谢为两个无活性产物:氨基乙氧基乙酸(代谢物A)和羟乙基氨基己酸(代谢物B)。
排泄 非肾脏清除率为65%,肾脏清除率为30~40ml/min;t1/2 3.5~6h。
预测疗效指标 T>MIC%≥ 82%~99%或AUC/MIC为80~120可达到理想的细菌清除和临床治愈目标。
重症患者、儿童、肾功能不全/增强或肝硬化患者、老年人、肥胖者和服用已知与利奈唑胺有相互作用药物的患者需要检测TDM。
利奈唑胺的谷浓度维持在2~8 mg/L。
采血时机:初始治疗48h后,下一次给药前30min,血常规EDTA管,2~3ml。
检测方法:HPLC-UV或LC-MS/MS法。
肾功能不全患者
对于未进行血液透析(HD)的肾功能不全患者,建议利奈唑胺可减少至300 mg q12h。
患者透析时应考虑利奈唑胺剂量不足,必要时根据TDM增加剂量。
无论肾功能不全患者是否进行透析,均建议根据TDM调整利奈唑胺剂量。
肝功能不全患者
不建议对轻至中度肝功能不全(Child-Pugh A 级 或 B 级)患者调整利奈唑胺剂量。
建议在患有严重肝功能不全的 Child-Pugh C 级患者减少利奈唑胺的剂量。
根据模型模拟,对于肾功能不全(CLcr≤30mL/min)或严重肝硬化(Child-Pugh C 级)的患者,建议将剂量减少至600 mg/d。
体外膜肺氧合(ECMO)患者
建议优化ECMO患者的利奈唑胺剂量。
建议ECMO患者使用以下给药方案
① MIC≤1 mg/L:600mg q12h
② MIC=2mg/L:600mg q8h
③ MIC>2mg/L:可能需要4倍以上的常规剂量才能达到 PK/PD 目标。该方案的安全性未知,因此建议改用其他敏感抗菌药物。
需要注意的是,无论使用何种剂量,都应根据TDM的结果进行调整。
儿科患者
建议基于TDM对儿科患者调整利奈唑胺剂量。
根据模型,对于0~12岁儿科患者,如果细菌MIC≥2mg/L,常规剂量10 mg/kg q8h可能会导致儿童用药剂量的严重不足,剂量应增至15或20mg/kg q8h。
肥胖患者
标准利奈唑胺剂量不足以满足肥胖患者,建议调整剂量(有研究表明,对于肥胖患者,体重调整剂量的利奈唑胺10mg/kg可能比固定剂量更合适)。
调整利奈唑胺剂量应基于CrCL(CKD-EPI)估计值,不建议每8小时升级至600mg。因为会导致血小板减少发生风险很高。
对于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感染和CrCL (CKD-EPI) < 30 mL/min▪1.73 m2的患者,剂量减少至450mg q12h 可能是最佳的。对于 CrCL (CKD-EPI) ≥ 60 mL/min▪1.73 m2的患者,剂量递增至450 mg q8h 可能是最佳的。然而,不推荐剂量增加至 600 mg q8h,因为血小板减少发生的风险很高。
肺结核患者
建议每天两次使用利奈唑胺600 mg,治疗1个月。对于长期治疗(如果可以耐受直到治疗结束),建议每天一次,最大剂量不超过600mg。无论使用多大剂量,我们都推荐开展AUC的TDM监测和抗结核分枝杆菌MIC的测定,推荐目标是AUC/MIC>100。
中枢神经系统(CNS)感染患者
建议使用说明书中推荐的利奈唑胺剂量(即成人和>12岁且肾和肝功能正常的儿童,600 mg q12h)。11岁以下儿童的推荐利奈唑胺剂量为10 mg/kg q8h,早产(胎龄:34周)和7天大的婴儿为10 mg/kg q12h。
建议在利奈唑胺治疗期间监测血小板以检测血液学毒性。
建议对老年人、肾功能不全、基线血小板减少、低体重且长期连续(>1个月)使用利奈唑胺谷浓度大于8 mg/L的患者,进行药学监护。
利奈唑胺相关的高乳酸血症:建议在使用利奈唑胺时监测血液利奈唑胺(TDM)和乳酸水平;利奈唑胺不宜与影响线粒体功能的药物合用;肝肾功能不全或利奈唑胺治疗1个月以上者,应监测高乳酸血症;如果出现高乳酸血症,建议停用利奈唑胺,尽快纠正酸中毒。
来源 昆华药师 作者杨雪婷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