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经典学习心得 -试论中医体质学说论在艾滋病的应用

2018-09-07作者:CMT快讯资讯
感染病

林路平  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   谭行华指导

      艾滋病是一种新发的疾病,现代医学认为通过不同途径感染了艾滋病病毒,造成继发性机体免疫缺陷而引起多系统衰竭而死亡的病症。而中医学没有该病的相关记载,根据其病因、发病特点、临床表现多属中医“虚劳”“疫病”“伏气温病”的范畴。从上世纪90年代,医家们运用传统中医药进行防治艾滋病的探索,中医药在改善病人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缓临床发病等方面有着明显的临床疗效。中医体质学说是以中医理论为主导,研究各种体质类型的生理、病理特点,并以此分析疾病的反应状态、病变的性质和发展趋向,指导预防和治疗的学说[1]。中医体质学则是从中医角度揭示宿主个体特征的重要手段;中医体质的研究有助于分析疾病的发生和演变,为诊断和治疗疾病提供依据[2]。中医学的这种整体认识方法,有助于理解生命系统以及AIDS的复杂性。现将中医体质学在艾滋病的认识及应用进行梳理。

一、体质学说

      中医体质学说是以中医理论为主导,研究各种体质类型的生理、病理特点,并以此分析疾病的反应状态、病变的性质和发展趋向,指导预防和治疗的学说。

      体质学说是一门古老老而新兴起的学科,早在《黄帝内经》的《灵枢·论痛》[3]就有“筋骨之强弱,肌肉之坚脆,皮肤之厚薄,理之疏密,各不同⋯⋯肠胃之厚薄坚脆亦不等”,并对体质进行了分类,初步形成了体质学说;《伤寒杂病论》、《温病条辨》及《温疫论》使之进一步丰富发展;到20世纪70、80年代涌现了大量的体质研究工作者如匡调元、王琦、何裕民等更加完善了体质学说,在中医药临床应用中发挥出了更大的作用。

二、中医学对艾滋病的认识

      艾滋病主要是由HIV病毒侵害人体的免疫系统,造成机体免疫力下降,引起起多种机会性感染而死亡的疾病。机体的免疫功能主要体现在正气的抗邪能力方面,正气强,则抗邪有力,免疫功能强;正气弱,则抗邪能力差,免疫功能低下。中医学认为正气虚是发病的内在根据,邪之所客必因正气虚,正气的强弱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人的体质,也相当于西医机体的免疫力。人体从艾滋病病毒感染到艾滋病发病,需要经历很长一段时间,大致经过3个时期:急性感染期、无症状期、最后发展成艾滋病期。无症状期持续时间较长,一般为6-8年左右,其时间的长短与感染病毒的数量、性别、感染途径、机体免疫状况的个体差异、营养条件及生活习惯等因素有关,而无症状期的病人数量多,占感染者总数的80%以上。对艾滋病的治疗目前有国际上通用的鸡尾酒抗病毒疗法,主要针对的是艾滋病期患者,尚未进入该期的患者如过早应用抗病毒疗法存在诸多潜在危险,如药物治疗导致的生活质量下降、药物相关的毒性反应、病毒产生耐药以及抗病毒药物的交叉耐药、未来抗病毒治疗的选择受限等。因此在艾滋病前期,尤其是无症状HIV感染者多数只能任病情逐步进展、逐渐加重,却无适宜的药物治疗,只能等待加重发展达到抗病毒治疗指征时才能用抗病毒药物治疗。中医认为,艾滋病的内因是“正气渐虚”,外因为“重感于邪”。由于伏气与瘟疫、狎妓等恣情纵欲,或禀赋不足等,疫毒之邪通过精窍、皮肤伏于血络,内伏营分而成为本病的发病之源。艾滋病无症状期,病程较长,但此期并非绝对毫无症状,只是在本期尚未出现艾滋病的相关症状与体征或出现的相关症状与体征的程度尚未达到艾滋病期的标准。艾滋病无症状期HIV虽已侵入人体,但正气尚未明显虚衰,病邪处于潜伏状态,若体质虚弱,体内环境或免疫功能进一步降低或紊乱,正不胜邪,病情将发展;若及时采取防治措施,扶正祛邪则可能延缓病程进展。中医药防治艾滋病主要从整体出发,辨证论治,参考病人体质类型,制定以扶正固本、祛邪解毒早期干预原则。

三、AIDS患者的中医体质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对AIDS 患者中医体质特征与HAART后CD4+T淋巴细胞的相关研究发现,AIDS患者主要表现为混合体质,但气虚质出现比例最高(占49%),远超过其他类型体质;气虚质患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增长率较非气郁质高[4]。课题组对广东地区HIV/AIDS患者的中医体质分析研究白玉燕等对188例HIV/AIDS患者进行体质分析发现,气虚质是HIV感染者/AIDS 患者最常见的中医体质类型,偏颇体质较多是HIV感染者/AIDS患者的中医体质特征之一[5]。国内学者对AIDS患者的中医体质也开展了很多研究。李鹏宇等对无症状期AIDS患者进行中医体质分类研究,发现单一体质中平和质、气虚质和阳虚质所占比例较多,气虚质和气郁质兼加类型出现比例均较高[6]。唐宁新等对广西青壮年中医体质与HIV 感染进程的相关性研究,发现Ⅰ期患者的七种偏颇体质最多的是气虚质,其次是痰湿和湿热质;Ⅱ-Ⅳ期患者全部为偏颇体质,气虚质仍占据首位,且比重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增大,其次为痰湿质、湿热质。男性和女性患者在不同分期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7]。脱长宇等对433例甘肃省HIV感染者进行中医体质分析发现,HIV感染者兼夹体质现象普遍存在,偏颇体质中气郁质、阳虚质和气虚质是男女女HIV感染者中主要体质类型[8]。李静茹等对新疆HIV及AIDS患者中医体质类型的研究发现,病理体质者占总病例数的95%;病理体质患者中气虚质出现频率最高,其他依次为阴虚质、阳虚质、气郁质、血瘀质、痰湿质和湿热质。

四、中医调养在AIDS中的应用

      从体质的角度来探讨AIDS的中医干预是“辨体质论治”是中医药干预AIDS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中医“治病必求于本”和“因人制宜”思想的体现。谢世平、王丹妮等根据艾滋病无症状期患者的体质类型,制定扶正固本、祛邪解毒的早期干预原则,给予益艾康、爱康胶囊、扶正排毒片等早期干预治疗,临床效果显示中药在提高HIV/AIDS患者的免疫力、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等方面有一定疗效[9][10][11]。唐宁新等提出根据AIDS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患者的不同体质,从整体的角度来调理患者的体质,使体质增强,正气旺盛,改变患者内环境,来达到抑制马尔尼菲青霉菌的效果,可使治疗更具有针对性和个体化,从而提高临床疗效[12]。在AIDS的免疫调节方面,中医药干预具有多靶点、整体调节的特点,因此具有一定特色和优势。姜枫等从免疫激活的角度研究中医药干预HIV/AIDS的机制是一个很好的切入[13]。王阶等指出HAART 治疗免疫重建无应答患者采用中医药治疗,发挥其多靶点、双向调节免疫功能的优势,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恢复机体免疫功能, 促进机体免疫重建[14]。但目前研究主要着眼于单味中药及复方中药方面。吕维柏等研究发现冬虫夏草制剂在体内外能协同刀豆素A刺激小鼠T细胞增殖,诱生小鼠T辅助细胞产生IL-2, 其作用随浓度增加而增强, 它能增强小鼠B细胞分泌泌抗体的功能及T细胞与特异性抗原的结合能力[15]。张永祥发现清热解毒复方中药(黄芪、甘草、金银花、黄芩、紫草、紫花地丁为主)和益气养血复方中药(黄芪、人参、枸杞、甘草等)临床观察能够改善病人的免疫功能及临床症状, 并有抑制HIV病毒的作用,实验研究表明可提高SIV猴T、B细胞增殖, 并对动物免疫细胞有保护作用[16]

参考文献

1、王琦.中医体质学[M].北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8.

2、李剑松,俞剑虹,李博等. 阴虚体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HSP基因多态性研究[J]. 湖北北中医杂志, 2007,29(7):201.

3、黄帝内经素问注释[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

4、许飞龙,符林春,谭行华等.艾滋病患者的中医体质特征与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后CD4+T 淋巴细胞的相关性研究[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4,20(7):919-921.

5、白玉燕,谭行华,岑玉文等.188例HIV感染者/AIDS患者中医体质分析[J]. 新中医, 2012, 44(6):66-68.

6、李鹏宇,郭会军,刘延泽.无症状期艾滋病患者中医体质分类研究[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3, 18(11):3347-3349.21.

7、唐宁新,欧健,陈万等.广西青壮年中医体质与HIV感染进程的相关性研究[J].黑龙江中医药,2013, 8(4):16-17.

8、脱长宇, 徐春茂, 高佩媛等. 运用中医体质量表对433例甘肃省HIV感染者兼夹体质情况的研[J]. 中医研究, 2014, 27(8):18-19.

9、河南省中医药治疗艾滋病临床专家组.益艾康胶囊对379例无症状期HIV感染者的干预[J].中医研究,2008,21(3):37-33.

10、谢世平,郭会军,许前磊等.爱康胶囊对HIV/AIDS 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J].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07, 41(9):15-18.

11、王丹妮,郭会军,李华伟. 扶正排毒片Ⅱ号治疗无症状HIV感染者65例疗效观察[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09,24(3):385-388.

12、唐宁新, 欧健.从中医体质理论浅议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的临床II级预防[J]. 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3,16(2):94-95.

13、姜枫.免疫激活状态是中医药干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研究的重要切入点[J].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1,26(9):2033-2036.

14、王阶,吴欣芳.艾滋病免疫重建及中医药干预的优势[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9, 23(4):4-7.

15、吕维柏.艾滋病中西医结合防治学[M]. 北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172-177.

16、张永祥, 温瑞兴, 关崇芬. 中研iv 、中研17 号和艾通冲剂对HIV/AIDS 患者病毒载量与免疫功能作用的观察[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04, 10(8):40-42.

Kaufmann GR, Furrer H, Ledergerber B, et al. Characteristics,determinants, and clinical relevance of CD4 T cell recovery to <500 cells/μL in HIV Type 1–infected individuals receiving potentantiretroviral therapy[J]. Clin Infect Dis, 2005, 41:361-372.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