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星火计划之西部睿治|重庆市肿瘤医院:完善肺癌诊疗网络,引领区域学科发展

2022-07-22作者:医学论坛报孙天一资讯
癌症筛查原创



“星火计划·西部睿治-肺癌诊疗一体化”项目是以医联体为依托,通过推行示范、建立标杆,实现上下联动,发挥中心城市肺癌诊疗一体化中心的引领作用,在区域内建立分级诊疗体系,完善肺癌诊疗网络,提升区域内医院的肺癌诊疗水平。重庆市肿瘤医院作为国家肿瘤临床研究中心,其癌症诊疗水平在区域内处于领先地位,不断为肺癌患者带去福音。近日本报采访了重庆市肿瘤医院肿瘤科主任余慧教授,就当前肺癌诊治现状和未来疾病发展趋势进行了专访,以飨读者。



加强学科建设,培养人才队伍


Q:
CMT:请您谈一下咱们科室在近些年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怎样的创新与变革?

余慧青主任:

我们科室的发展历程总体来说是比较曲折的。成立于30年前,最初是以一个学组的形式诊治腹部肿瘤、血液肿瘤等疾病,后来在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用五年的时间成立了单独的科室,姑息治疗科,发展仍然是比较艰难的。后面医院与重庆大学合并后更名为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我们科室也更名为缓和医疗科,此后我们在重庆创立了六个“第一”。我们科室兼具了肿瘤科、缓和医疗科和临床营养科重质量管理体系和技术岗位,刚刚又通过了老年肿瘤科的质控,目前是老年肿瘤科、缓和医疗科和特殊病房的一个综合科室。我们科室的主要创新点是我们填补了重庆地区早期姑息治疗的空白,还申请到了国家级、省部级、厅局级的一些新技术和新项目。除此之外我们科室不仅是重庆市重点学科,还是重庆市临床重点专科、全国肿瘤营养规范化诊疗示范基地、全国难治性癌痛规范化治疗的杰出培训基地、培基地

另外,为了吸引人才,我们成立了重庆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姑息治疗医学专委会,我担任主委,同时也是重庆市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癌症康复与姑息治疗专委会主委。近几年我们主要是做肺癌这部分,科室从肺癌的早诊早治,到跨学科合作,再到肺癌的新辅助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以及肺癌相关性咳嗽、化疗毒副作用等方面取得了创新性的研究。除此之外,我们每年都会去重庆每个区县推广卫生适宜技术,开展联合会诊、双向转诊等活动。

科室管理主要依托于医院的平台,有“1138工程”、“1110人才培养工程”,医疗、科研和教学齐头并进、共同发展,到现在为止还是取得了不错的反响。目前科室共有医生40人,包括正高级职称4人、副高级职称4人、“重庆英才和创新领军人才”1人、博士4人及年人才若干。在科室创新及特色方面,我们除了掌握基本的肿瘤内科治疗技术外,还发明了一项早期呼吸治疗的关键技术——WARM模型,以及难治性癌痛的营养治疗、肺癌相关性咳嗽治疗等技术,并在临床中得到了很好的推广,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推动肺癌筛查,推广防治理念


Q:
CMT:目前贵省肺癌发病现状以及治疗效果,还有筛查的普及程度是什么情况?取得了哪些成果?还存在哪些主要的问题?

余慧青主任:

重庆市2020年癌症的发病率是289/10万,肺癌的构成比高于全国水平。我们医院有重庆癌症中心,每年都有国家癌症中心扶持的早诊早治项目,我们每年都会深入基层宣传肿瘤防治的一些知识,广大居民都比较积极,而且也提高了大家对早癌筛查的认识和积极性,发现的早癌患者明显增多,取得的成果是有目共睹的。但是,也存在一个问题,就是部分居民对肿瘤早诊早治的筛查认识度不够、投资少,对于实施这个项目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的不够充分。

最后,我们科室的肺癌诊疗水平在区域内是处于比较领先的地位。


规范肺癌诊疗,树立品牌效应


Q:
CMT:近些年科室在肺癌诊疗方面取得了哪些成绩?在患者管理以及患者教育方面实施了哪些措施?为患者带来哪些益处?

余慧主任:

我们科室肺癌诊治水平在重庆市处于比较领先的地位,科内的患者80%都是肺癌,主要是中晚期肺癌、转移性肺癌以及多线治疗后的肺癌患者。我们对于肺癌患者的管理是基于全方位的一个治疗理念,即全人、全程、全家庭、全社会、全团队,特别是对于晚期和多线治疗的病人,力求让他们与瘤共存,提高生活质量。对于患者的治疗除了病房诊疗,还包括家庭治疗、随访等。

患教这块,我们也设计了一些依托于大数据的平台,目前有一个研究即“WARM模型”,主要是针对初治的晚期肺癌患者关注他们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期,目前生活质量取得了一些阳性结果,已在中华医学杂志和美国癌症康复杂志发表了相关的研究,成绩还是不错的。

另外,最近我牵头在写肺癌早期姑息治疗的一个专家共识,里面包括诊断、治疗、康复以及后期居家需要关注的问题等,希望能带给患者帮助,减轻他们的痛苦。在患者管理方面我们坚持个体化治疗,我们科室有专门的团队对患者进行院内管理和院外管理,院外的管理主要侧重于患者抗癌治疗后毒副反应的防治、营养不良的防治以及疼痛的管理,整体的社会效益还是挺好,获得了很多癌症患者的一致好评。


助力基层发展,任重而道远


Q:
CMT:您及您的团队在帮扶基层方面做了哪些事情?具体计划是什么?您认为可以通过哪些方面加强我们基层医生的规范化诊疗培训,使更多的基层的患者获益?

余慧主任:

以前我们每年每月里几乎每周都会去基层宣讲肿瘤规范化治疗的相关知识,包括肿瘤患者如何去规范化控制、管理,特别是最常见的疼痛、营养不良、咳嗽、腹胀、腹泻、呕吐、疲乏等。重庆由于处于山地和丘陵的地带,医疗发展很多地方都是不均衡的,其中的原因是比较复杂的。主观方面来说,有些地方地势偏远,交通不方便,基层医生的观念比较陈旧,也不容易改变,对规范化的理念还没有深入人心,比如说认知的问题,现在的医生都愿意去大医院就业,而基层医生由于学历和认知相对差一点,遇到病人不懂得用临床逻辑思维去梳理。其次,客观方面,现在肺癌已经进入到一个精准诊疗的时代,就需要临床医生精准分析、精准诊断,患者才能得到精准而有效的治疗,比如一个肿瘤患者我们需要进行分期、组织和分子病理诊断,才能进行精准治疗。再者,就是检验结果互认的问题。有的患者在基层不能进行基因检测,可能会去第三方机构检测,但是第三方机构检测在医保上存在很多问题,给患者带来了一些困惑。

因此,在帮扶基层方面,我们团队做了很多计划。后续我们会派两名医生到基层医院去帮扶他们,一位医生去挂职做副院长,指导并改进基层医院的医疗管理,另一位医生去挂职当主任,提高科室的整体诊疗水平以及教学、科研水平,同时也帮助基层医生参与、申请临床课题,提高科研能力。另外,我们科室助推五家基层医院走向全国,并获得了“全国优秀基层医院”的荣誉称号。我们现在每周都会开展线上+线下共同结合的科普活动,以能让更多的人获益。


紧跟时代发展,探索永无止境


Q:
CMT:对于学科未来的建设发展,重点规划的方向是什么?以及您对于肺癌诊疗事业未来发展的展望?

余慧主任:

我们科室是一个年轻的科室,独立的时间刚刚五年。科室成立之初,我们有个九字方针——求生存、谋发展、思创新,目前看来发展和创新更需要我们整个团队一起努力。我们现在又增设了老年肿瘤科,重庆老龄化程度排名全国第二,老龄的程度比较明显,特别是60-79岁或者80岁以上的老年人癌症的发病率会成倍的增长,老年学科会成为我们未来的重点发展方向。

基础研究方面,我们主要是以肺癌为主,近几年是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肿瘤居多一点。临床教学方面,主要是培养进修医生、住培医生、研究生和实习生,重点研究方向是肠道微生态与免疫抑制剂之间的关系的研究,试图寻找能否用肠道微生态制剂辅助改善抗肿瘤疗效以及减轻一些毒副作用等,这也是未来学科的一个规划。


MDT从理念转变到切身获益


Q:
CMT:在肺癌MDT诊疗方面,您有哪些经验可以跟我们分享一下?

余慧主任:

我们医院有专门的MDT制度和流程,包括MDT的适用范围、诊疗范围,比如初诊初治的患者、多线治疗后的疑难病例、确实因为客观或者主观原因不能进行组织和分子病理学诊断的患者等,需要进行多学科讨论。虽然是以肺癌MDT为主要内容的讨论,但是也会兼顾病人的整体情况进行全方位的讨论,以肺癌为主要的契合点,我们邀请患者和家属参与,同时也邀请跨学科的其他专家,比如外科专家、影像科、营养科、药学部、内科专家,共同参与对患者的治疗方案提供比较适合他现阶段的治疗方案。


诊疗行规范,生存获益


Q:
CMT:在您目前的职业生涯中,有没有遇到印象特别深刻的病例或者病人?

余慧主任:

印象深刻的病例是比较多的。大概15年前我去贵州一个基层医院支医,医院里有一位妇产科医生是确诊的驱动基因晚期的肺癌患者,口服一代靶向药物10月后耐药了,一般情况尚可,但患者对于疾病及预后几乎失去信心。我便劝她重新全面检查一下,包括基因检测,进行重新分型调整治疗方案。后来患者便就诊于我们医院,查头颅核磁发现一个3cm左右的病灶,当时考虑是转移癌,建议患者外科手术,但病人由于各种原因最终拒绝手术,故给予放疗+化疗综合治疗后患者状态还不错。后来行局部穿刺活检后建议患者口服奥希替尼,患者因经济条件拒绝,故继续给予化疗联合血管内皮抑素治疗。两年后患者自觉头晕、头痛,完善检查后发现脑部病灶增大,周围水肿明显,经过我院多学科讨论,建议手术治疗,术后未发现恶性肿瘤,全部是液化灶,患者症状明显缓解。后奥希替尼进入医保,我建议她立即开始口服,大概使用了两个周期后检查发现肺部一个新的病灶,经过多学科会诊后最终行手术切除,术后患者病情平稳。

通过这个病例,我认为即使晚期患者,也不能基于一种治疗方式,应该遵循一体化的诊疗模式。当我们碰到不同阶段的患者,都需要仔细分析患者病情,晚期患者不一定就不能手术治疗,而早期患者也不一定能手术,一定要认真、全面的剖析病情,最终给出一个个体化的治疗方案,让患者最大程度的获益。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