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2024 ADC丨耿松梅教授:立足GPP发病机制,探索GPP长期管理新未来

2024-05-27作者:liuy资讯

202459-11,第十三届亚洲皮肤科大会 (13th ADC 2024) 中国上海隆重召开,作为亚洲皮肤科学领域参会国家最为广泛、代表性最强的盛会之一,本次大会给皮肤病领域带来一场酣畅淋漓的视听盛宴。


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GPP)是一种罕见的皮肤病,可反复发作,严重时可能导致多器官衰竭等并发症,危及生命。本届ADC大会中,耿松梅教授和来自日本的Akimichi Morita教授围绕GPP的差异、发病机制和长期管理进行全方位介绍,本文将各专题讲座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迥然相异——GPPPV之间大有不同

GPP虽挂有“银屑病”三字,但无论是在免疫学,还是在组织病理学和皮肤特点方面,其与常见的寻常型银屑病(PV)之间均大有不同。本次大会上,来自日本名古屋市立大学医院Akimichi Morita教授围绕GPPPV的差异进行了详细汇报。

免疫机制方面,PV主要由适应性免疫驱动,而GPP主要由先天免疫驱动1(图1)。 

image.png

1 GPPPV(以斑块状银屑病为例)的免疫机制差异2



组织病理学方面1,中性粒细胞浸润是GPP重要的组织病理学特征,而PV病变皮肤中可能存在也可能不存在中性粒细胞(图2)。


image.png

2 GPPPV的组织病理学差异

GPP患者的皮肤组织中可见表皮水肿伴少量棘层增生,并可见中性粒细胞位于角膜下空间的表面,在真皮中较为丰富(a~d);而在PV患者中,非病变皮肤的外观正常,表皮层和真皮层未发现中性粒细胞(e~f),典型PV病变的皮肤中可见明显的表皮棘层以及比GPP更为细长的表皮嵴,中性粒细胞可能存在也可能不存在(g~h


皮肤表现方面,GPP主要表现为非肢端皮肤上的广泛脓疱,而银屑病可表现为有清晰边界的对称斑块、灰色/银白色鳞屑,且病变多出现在头皮、肘部、腰骶区等区域,甚至可累及指甲(图33-6



image.png

3 GPP与斑块状银屑病的皮肤表现差异


此外,两者在合并症、遗传学和基因表达方面也存在部分差异1(表1)。

1 GPPPV的差异

image.png

在临床上可通过观察患者不同的表现以及组织病理学特征,对PVGPP加以区分鉴别,且考虑到两者免疫机制的不同,在对患者进行疾病鉴别后需选择针对不同免疫机制的治疗药物来对患者进行更优管理


探本溯源——探索IL-36GPP发病中的关键作用

虽然GPP较为罕见,但随着对疾病不断探索,GPP发病机制逐渐清晰,其涉及了多种免疫细胞的异常反应,其中IL-36信号通路在GPP的发病过程中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7,既往研究通过皮肤免疫组化检查也可发现IL-36GPP患者中表达升高2。对此,ADC大会期间,Akimichi Morita教授亦围绕IL-36信号通路在GPP发病过程中的核心作用进行了最新进展的汇报。


IL-36RN基因是GPP患者较为常见的致病基因,正常状态下,IL-36通路内的信号传导保持着平衡,可有效调控炎症反应,但若出现IL-36RN基因的突变或IL-36激动的过表达,可使IL-36通路的平衡被打破,IL-36信号通路过度激活,最终引起无菌性脓疱、红斑和鳞屑等GPP特征性表现的出现7-9(图4)。

image.png

4 IL-36通路在GPP中的关键作用7

GPP病变皮肤中,参与IL-36通路的基因表达增加,通过抑制IL-36R的表达可逆转与GPP相关病变皮肤基因的表达模式,使其基因表达与正常人水平相似3,因此靶向IL-36R成为了治疗GPP的一个有效治疗靶点(图5)。

另有研究发现,抑制IL-36R的过度表达,可能通过重新平衡IL-36信号和调节下游效应物的促炎反应,减少发作,解决GPP反复发作问题,为GPP患者提供持续的疾病控制9

image.png

5 IL- 36通路在健康人群GPP人群IL-36R抑制剂治疗人群中的作用


精益求精——快速控制症状,优化长期管理

GPP不仅病情危重,还常反复发作,给长期管理带来挑战。基于此,我国学者耿松梅教授围绕GPP的长期管理进行了汇报。

耿松梅教授提到,GPP的临床病程具有高度的可变性,通常不稳定,如不进行治疗可能持续存在,并可反复发作(图64,10-14,因此在发病后及时救治并减少GPP的发作至关重要。

image.png

图6 GPP发作前后和治疗期间的疾病严重程度


耿松梅教授指出,随着对GPP疾病机制的不断深入,IL-36已被发现是治疗GPP的一个重要靶点。佩索利单抗是一种靶向作用于IL-36受体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我国首个获批用于治疗成人GPP发作、减少12岁以上青少年和成人GPP发作的药物14-15,为患者的快速疾病控制以及长期管理提供了新的可能。

在疾病控制方面,Effisayil 1研究显示16,佩索利单抗治疗1周后,54%的患者实现脓疱完全清除[脓疱型银屑病医生总体评估(GPPGA)脓疱单项评分为0],显著优于安慰剂(6%p0.00143%的患者达到皮损清除或几乎完全清除GPPGA总评分0/1,同样显著优于安慰剂11%p=0.02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研究提示,佩索利单抗可快速、有效清除患者脓疱和皮损,迅速缓解全身症状,实现了GPP的快速控制。

除此之外,佩索利单抗还在减少GPP疾病发作方面展现出巨大的潜力。Effisayil 2研究显示17,佩索利单抗治疗48内,相较于安慰剂组,佩索利单抗组的GPP发作风险均显著降低(p均<0.05),尤其是高剂量组的发作风险降低了84%HR=0.16p=0.0005)(图7), 同样的,在≥1GPP发作评估中,安慰剂组患者比例高达51.6%,而高剂量佩索利单抗组的患者比例仅为12.7%,发作风险降低39%,且差异显著(风险差异=-0.39p=0.0013)。

image.png

7 佩索利单抗可显著降低GPP发作风险


耿松梅教授强调,GPP是一种慢性中性粒细胞性皮肤病,减少发作是GPP关键性的长期治疗目标,佩索利单抗的出现为GPP患者提供了新的可能,那么临床中该如何应用这一药物来进一步优化GPP管理、减少GPP发作?针对此,耿教授在最近的一期采访中进行了详解解读,为GPP的临床管理提供了指导。


video

总 结

深入理解GPP发病机制,以及其与PV的区别,对于实现及时准确的治疗和有效的疾病控制至关重要。佩索利单抗的应用不仅能够有效控制GPP的发作,持续使用还能显著减少GPP发作风险,显著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助力GPP长期管理


专家简历
耿松梅 教授
  •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 中国老年学会皮肤病分会副会长

  • 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病分会罕见遗传病专业委员会组长

  • 中国康复学会皮肤病分会肿瘤学组副组长

  • 陕西省医师协会皮肤科分会会长

  • 陕西省抗癌协会皮肤肿瘤分会主委等

  • 获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CDA“优秀中青年医师奖”,陕西省青年科技奖等

  •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副主编等

  •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

  • 《危重皮肤病救治》、《皮肤病理与临床》等副主编

  • 文章先后发表于J Cell Sci、J Invest  Dermatol, J Am Acad Dermatol 等国际有影响力专业期刊

参考文献:

1.Bachelez H. et al. Expert Rev Clin Immunol. 2022; 18(10): 1033-1047.

2.Johnston A, et al. J Allergy Clin Immunol. 2017;140(1):109-120.

3.Navarini AA, et al. J Eur Acad Dermatol Venereol. 2017;31(11):1792-1799

4.Gooderham MJ, et al. Expert Rev Clin Immunol. 2019;15(9):907-919

5.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6). Global report on psoriasis.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https://iris.who.int/handle/10665/204417

6.Langley RGB, et al. Ann Rheum Dis2005;64(suppl 2):ii18-ii23; discussion ii24-ii25.

7.Komine M, et al. Expert Rev Clin Immunol. 2021 Sep;17(9):1015-1027.

8.Kodali N, et al. Exp Dermatol. 2023 Aug;32(8):1204-1218.

9.Hawkes JE, et al. Front Immunol. 2023 Nov 21;14:1292941.

10.Ly K, et al. Psoriasis (Auckl). 2019;9:37-42.

11.Choon SE, et al. Int J Dermatol. 2014;53(6):676-684.

12.Kharawala S, et al. Exp Rev Clin Immunol. 2020;16(3):239-252.

13.Puig L, et al. J Eur Acad Dermatol Venereol. 2023;37(4):737-752.

14.佩索利单抗注射液说明书.

15.佩索利单抗注射液(皮下注射)说明书.

16.Bachelez H, et al. N Engl J Med. 2021 Dec 23;385(26):2431-2440.

17.Morita A, et al. Lancet. 2023 Oct 28;402(10412):1541-1551.


审批号:SC-CN-15459

有效期至:2025年5月24日

仅供相关医药专业人士进行医学科学交流


PART
更多精彩

↓↓↓


5-1.png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