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在围产期和婴幼儿时期发生的HBV感染,分别有90%和25%~30%将发展成慢性感染,而5岁以后感染者仅有5%~10%发展为慢性感染,成人期感染者90%以上表现为急性感染并将病毒清除。我国儿童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多是母婴垂直传播,HBeAg阳性的母亲传染给后代的风险为70%~90%。随着乙型肝炎疫苗的普及、母婴阻断等措施,近20年来我国HBV感染发病率急剧下降,2014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hines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CDC)对全国1~29岁人群乙型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1~4岁、5~14岁和15~29岁人群HBsAg检出率分别为0.32%、0.94%和4.38%。然而标准免疫后(主动-被动免疫预防),仍有1%~4%的新生儿可发生免疫预防失败,出现HBsAg阳性。此外,一项针对我国乙型肝炎预防措施的评价性研究结果显示,按地区和年龄分层,HBsAg感染率下降并不均衡。在1~4岁儿童中,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患病率下降高达95%,而在15~29岁的人群中,下降幅度分别为62.0%、62.1%和37.0%;在城市或农村地区,1~4岁人群中HBsAg感染率下降95%,但在15~29岁人群中,城市居民的下降幅度大于农村居民(68.4%对比44.3%)。围产期HBV感染的儿童自发HBeAg血清转换率(HBeAg的丢失和抗-HBe的出现)非常低,研究数据显示3岁以下儿童每年发生率不足2%,3岁以上儿童为4%~5%,自发的HBsAg清除率更低,仅0.6%~1.0%。虽然儿童时期慢性HBV感染很少出现活动性肝炎进展,但仍有3%~5%和0.01%~0.03%的患儿在成年前进展为肝硬化和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成年后发生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的风险分别上升到2%~3%和9%~24%。
儿童CHB抗病毒治疗的临床实践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早期(1993—2000年)的抗病毒方案主要以IFNα单药治疗为主,探索不同剂量,尝试联合免疫调节剂等;后期(2000—2013年)随着核苷(酸)类似物(nucleoside/nucleotide analogues,NA)的上市并应用于儿童CHB的治疗,出现NA单药或联合干扰素α(interferon,IFNα)治疗的方案;2013年后,更多种类的NA和聚乙二醇干扰素(polyethylene glycol interferon, Peg-IFNα-2a)逐渐获批应用于儿童CHB,真实世界的研究越来越倾向于应答指导治疗(response-guided treatment,RGT),通过患者应答情况,调整治疗方案以获得更好的效果。
1.2000年以前,早期IFNα的探索性治疗:
早期治疗以IFNα单药6个月为主,总体HBV DNA转阴率26%~75%,HBeAg血清转换率22%~60%,多数研究并未关注HBsAg转换率。Barbera等1994年比较了不同剂量IFNα(3MU/m²对比7.5MU/m²)的疗效,在HBV DNA转阴率(35%对比37%)和HBeAg血清转换方面(30%对比21%),未见明显差异。而Gurakan等增加IFNα-2b用药剂量后(5 MU/m²对比10 MU/m²),HBV DNA转阴率、HBeAg血清学转换率和HBsAg清除率分别从40%、33%、33%升高为60%、60%(P<0.05)、60%(P<0.05)。此外,部分IFNα联合左旋咪唑或泼尼松等免疫调节剂的临床研究表明,与IFNα单药相比,联合治疗的HBV DNA转阴率、HBeAg清除率和HBsAg清除率等均未见升高。
2.2000年后,抗病毒治疗概况:
(1)NA单药治疗:2000年前后,拉米夫定(LAM)开始用于治疗儿童CHB。Jonas等2002年的研究显示,LAM单药治疗13个月后HBV DNA、HBeAg血清学转换率和HBsAg清除率分别为61%、22%、2%。Sokal等2006年的研究中,LAM单药治疗疗程达24个月,HBV DNA转阴率、HBsAg清除率分别为28%、2.2%。Choe等2007年对比LAM与IFN单药治疗,结果显示LAM单药治疗可获得更高的HBV DNA转阴率(80%对比53%,P<0.01)、HBeAg血清学转换率(65%对比37%,P<0.05)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复常率(85%对比32%,P<0.01),该研究中LAM单药治疗HBsAg清除率高达20%,远高于IFN单药治疗(5%),与其他研究有较大差异。分析数据发现LAM治疗组学龄前(19/40)儿童HBsAg清除率达42%,而学龄期(21/40)患儿HBsAg清除率为0(P<0.001),因此年龄可能是LAM治疗疗效的优势因素,但LAM单药治疗获得如此高HBsAg清除率的研究仅此一项。Kim等2009年的研究显示LAM单药治疗超过6个月,HBeAg血清学转换率达64%。尽管以上研究证实NA治疗相对安全有效,但LAM长期应用有发生耐药突变的风险,耐药率高于联合IFN疗法,因此多数临床研究仍采用IFN为主的治疗方案。
随着相关指南陆续更新关于儿童CHB治疗的指导意见,恩替卡韦(ETV)、富马酸替诺福韦酯(TDF)等治疗成人CHB的高效、高耐药基因屏障的一线药物于2014年被批准用于2岁以上儿童CHB治疗。Jonas等2016年以ETV单药治疗2~18岁HBeAg阳性患儿,48周和96周HBV DNA降至50 IU/ml以下的比例为49.2%和64.2%,HBeAg血清学转换分别达24.2%、35.8%,96周时HBsAg清除率仅有5.8%。不过该试验中实现HBsAg转阴的均为6岁以下儿童,参加研究的6岁以下患儿占25%,因此该研究6岁以下患儿的HBsAg清除率为23.2%。这提示幼儿单用NA抗病毒也可获得高于成人的治愈率。儿童NA单药治疗耐受性好,但也存在与成人一样的问题,如:HBsAg清除率低、疗程较长。
(2)NA联合IFN治疗:理论上NA抑制病毒的作用与IFN的免疫调节和直接抗病毒效应互补,两者联合效果应优于单用,自NA上市,不乏其联合或序贯IFN治疗的临床研究。各种研究结果显示,IFN联合NA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用NA类,但与IFN组比较没有显示更大优势。
(3)Peg-IFN单药治疗:
Peg-IFNα-2a曾被美国FDA推荐用于3岁以上丙型肝炎儿童的治疗,根据前期治疗经验,目前获批用于5岁以上儿童CHB治疗,有研究证实,儿童CHB患者接受Peg-IFNα治疗后,外周血T细胞、自然杀伤细胞活化增强,病毒特异性T细胞应答能力增强,这表明Peg-IFNα可激活免疫应答,有效抑制HBV复制。
(4)应答指导治疗(response guide treatment,RGT)方案探索:
真实世界研究更加倾向于RGT的优化方案,以应答情况指导调整治疗方案以期达到最佳临床疗效,追求临床治愈。朱世殊等回顾性分析免疫活动期的HBeAg阳性CHB儿童接受IFNα联合LAM治疗,采用RGT方案,在初治患儿注射IFNα,24周评估,如HBV DNA下降<2 log10,则加用LAM;如>2 log10或HBsAg消失,则继续IFNα治疗,疗程48~144周。结果显示1~3岁、3~5岁、5~7岁HBsAg清除率分别为65.8%、44.0%、23.8%(P值依次为0.001、<0.001、0.008)。另一项研究是该团队针对婴儿期即开始抗病毒治疗的探索,18例婴儿1岁以内口服LAM,1岁以后联合IFNα,如果HBsAg转阴则继续单用LAM;11例婴儿在年满1周岁时开始IFN治疗,3月评估,如HBV DNA下降<2log10,则加用LAM。结果显示仅口服LAM,18例婴儿即有9例获得HBsAg清除,HBsAg转阴的累积率表明LAM早期治疗组显著高于IFN治疗组(P=0.0023),这表明,起始抗病毒年龄越小,获得临床治愈的几率越高。
HBV感染的疾病自然史分为4个阶段,即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非活动携带期以及再活动期,然而儿童CHB以免疫清除期和免疫耐受期为主,且大多处于免疫耐受期。进入免疫活动期和再活动期的患儿即予以抗病毒治疗已达成共识。关于免疫耐受期患儿是否需要抗病毒治疗,传统观点认为该部分患者ALT持续正常,肝组织病变轻微,通常不需治疗。早期一项关于免疫耐受期患儿接受抗病毒治疗的研究结果显示,23例免疫耐受期患儿接受NA序贯/联合IFNα治疗,78%的患儿获得HBV DNA清除,22%患儿发生HBeAg血清学转换,17%患儿同时获得病毒学抑制和HBsAg血清学转换。近期有团队再次验证了这一结果,与对照组相比,LAM序贯/联合IFNα抗病毒治疗可提高患儿HBeAg血清学转换率(39.3%对比5.9%,P=0.006)以及HBsAg清除率(21.4%对比0,P=0.006)。我国的一项关于免疫耐受期患儿接受治疗的临床数据显示IFNα治疗72周安全性良好且治疗96周时患者HBV DNA转阴率、HBeAg血清学转换率、HBsAg清除率分别为73.9%、32.6%和21.7%,均显著高于未治疗组(P<0.05)。不过最近Rosenthal等报道了一项ETV联合Peg-IFNα-2a治疗免疫耐受期患儿的研究,仅有3%的患儿达到HBsAg阴转的治疗终点。上述对免疫耐受期儿童CHB治疗的临床数据中HBsAg清除率差异较大,与免疫耐受判定标准、患儿年龄等相关,以ALT小于60U/L为免疫耐受判定标准时会纳入一部分处于免疫状态灰区的患儿,各研究入组患儿年龄段不同,也导致了结果的差异。对于真正处于免疫耐受期的CHB儿童是否应该治疗,如果不能达到临床治愈获益如何,还有待进一步长期随访,给出更多证据。
在安全性上,NA优于IFN。在上述应用LAM的研究中,不良事件发生率极低,与安慰剂对照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安全性好,但在LAM治疗过程中HBV发生YMDD变异的几率较高,影响了LAM的远期疗效。ETV治疗的研究显示治疗96周时耐药率为1.3%,同时安全性良好。上述应用IFN的研究中,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几乎达到100%,常见的有流感样症状、脱发、关节痛、肌痛、鼻出血、皮疹、瘙痒、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恶心呕吐、厌食、腹泻、失眠、行为异常等,对儿童的生长发育也有一定影响,限制了IFN的广泛应用。有些可能需要IFN减量及对症处理,但大多数不良反应并不影响治疗的进程。停药后这些不良反应大多消失,并可有追赶生长。治疗强调有经验的肝病医师个体化用药,根据临床应答指导治疗的策略,可以最大限度趋利避害,达到相对更小的不良反应和更优的治疗效果。
来源:中华肝脏病杂志,2021.29(12):1218-1223
作者:张敏 李静 王福生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