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遇见未来|精准治疗脑胶质瘤患者,期待MET抑制剂伯瑞替尼早日可及

2023-07-06作者:贺鹏资讯

图片

图片

脑胶质瘤(Glioma)是成人最常见的原发性颅内肿瘤,其中恶性程度最高的胶质母细胞瘤预后极差,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生物标志物和分子分型的研究进展,以及小分子化合物类药物和抗体药物的研发突破开启了肿瘤治疗的精准医学时代。由于脑胶质瘤具有生长位置特殊、疾病进展过程中新突变和新抗原的产生较少等特性,其精准治疗新方案的探索比其他系统肿瘤遇到了更多的阻碍。


为了进一步汇集专家力量、推进脑胶质瘤的精准诊疗,中国医学论坛报诚挚邀请山东省肿瘤医院陶荣杰教授,就MET基因异常相关研究进展和脑胶质瘤分子诊断展开精彩访谈。本文特整理精粹,以飨读者。


教授访谈


图片
陶荣杰 教授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神经病学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中国非公立医院协会第一届神经肿瘤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第一届胶质瘤专业委员会 常务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协会第二届神经肿瘤专业委员会 常务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第一届胶质瘤专业委员会 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第一至第五届神经肿瘤专业委员会 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胶质瘤专业委员会第一届脑转移瘤转移委员会 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胶质瘤专业委员会第一,二届药物与生物治疗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中国胶质瘤协作组(CGCG) 核心成员

山东省抗癌协会第一,二届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

山东省抗癌协会第三届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 名誉主任委员

山东省医学会第一届胶质瘤MDT专业委员会 顾问

山东省激光医学会第五届理事会 理事长

video
Q1


目前,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治疗手段已成为多种实体瘤领域的治疗标准,但在脑胶质瘤领域的发展却相对缓慢,药物治疗仍以化疗药物为主要治疗方案。您认为这其中的原因都有哪些?

陶荣杰教授:近几年,脑胶质瘤的诊断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整体治疗相对发展缓慢,治疗后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获益仍有待提高。在刚刚结束的ASCO会议上,仅有IDH1/2 突变2级弥漫性胶质瘤取得了些许突破,这主要是由于当前治疗手段存在一定局限性:除了手术、放疗、化疗等脑胶质瘤常规治疗方法,目前仅证实电场治疗可延长新诊断高级别胶质瘤的生存期。在靶向治疗方面,由于胶质瘤的机制较复杂,特别是伴有7号染色体、9号染色体和10号染色体改变的恶性胶质瘤,目前的临床试验并没有获得较大成功。在免疫治疗方面,胶质瘤属于冷肿瘤,如何将冷肿瘤变成热肿瘤,是胶质瘤免疫治疗的一个难点。因此,以上诸多难点可能是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在脑胶质瘤领域的发展相对缓慢的原因。

Q2


随着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逐渐强调分子诊断的价值,围绕脑胶质瘤的分子标志物进行诊疗也是临床探索的热门方向。请您简单介绍下,当前以分子病理指导的观念发挥着何种作用?

陶荣杰教授:最新版《2021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以下简称2021WHO分类)根据组织学相关检测和分子标记物,将胶质瘤患者分为不同的类型和级别。首先根据生长方式,将胶质瘤分为弥漫性和局限性两大类。其次,根据临床和分子病理学特征,将弥漫性胶质瘤分为成人型和儿童型两大类。根据组织学形态和分子标记物,将成人型弥漫性胶质瘤患者再细分为3种类型,即星形细胞瘤,IDH突变型;少突胶质细胞瘤,IDH突变和1p/19q共缺失型;胶质母细胞瘤,IDH野生型。对于星形细胞瘤,IDH突变型分为3个级别,即CNS WHO 2-4级。儿童型胶质瘤分为三大类,即儿童型弥漫性低级别胶质瘤、儿童型弥漫性高级别胶质瘤和儿童局限低级别胶质瘤。


2021WHO分类中分子分型的加入,对于患者疾病的诊断和预后有着积极意义,特别是针对IDH野生型TERT突变、伴有7号染色体和10号染色体改变的恶性胶质瘤。针对儿童高、低级别胶质瘤的分子机理已十分明确,特别是MAPK途径,因此针对不同分型胶质瘤患者,在药物的选择上可以做到非常精准。例如针对婴幼儿型恶性胶质瘤的NTRK、ALK、ROS1、MET等驱动基因突变,都有相对应的药物可以选择,对于儿童来说靶向药物的治疗是精准的。而分子分型的加入对于成人胶质瘤来说则有所不同,主要是通过分子病理诊断来更准确地判断患者预后情况。例如WHO 4级成人弥漫性星型细胞瘤的患者,生存期可达30个月,而IDH野生型胶质细胞瘤的患者,生存期平均仅有14.6个月,不同类型的成人患者之间生存期差异也很大。2021WHO分类中对分子诊断的引入,为临床诊疗带来了很大参考价值,在明确患者基因突变类型的基础上,进行客观评估,给予有效的针对性治疗,使患者生存获益最大化。分子诊断的引入能否从基因检测中获得一些靶向或免疫治疗的可能,也是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的方向。

Q3

MET基因异常是胶质瘤分子病理学检测指标之一,其中MET融合及MET ex14跳突在高级别胶质瘤中较为常见,近年来也有研究发现MET高表达与脑胶质瘤的生存和治疗反应高度相关,请您结合MET各基因异常类型在脑胶质瘤的发生特点,浅谈相应的检测及治疗手段都有哪些?

陶荣杰教授:在成人胶质细胞瘤中,IDH突变型和IDH野生型均会出现MET基因的改变,而MET基因异常是导致患者预后差的重要因素之一,这些患者往往生存期比较短。如果能够在高级别胶质瘤患者的治疗中选择MET抑制剂,则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获益。MET基因的突变形式主要包括:MET ex14跳突、MET融合、MET蛋白过表达、MET扩增及MET基因点突变等。目前临床上对于MET融合、MET ex14跳突或者其它突变形式MET抑制剂的需求非常强烈。MET突变在肺癌和脑胶质瘤中都比较常见,伯瑞替尼在肺癌治疗领域中已经取得了非常好的临床获益,将其应用到脑胶质瘤的治疗中,可以让更多MET突变的胶质瘤患者受益。在关于复发高级别胶质瘤的Ⅰ期临床研究中,针对ZM融合基因和/或MET ex14跳突的患者给予伯瑞替尼治疗,初步结果数据显示该药物具有很好的疗效。

Q4


高选择性MET抑制剂伯瑞替尼(PLB1001, Vebreltinib)治疗脑胶质瘤的Ⅰ期研究数据已发表在国际顶级杂志Cell上,其Ⅰ期结果显示:ZM融合阳性和/或METex14跳突的复发高级别脑胶质瘤患者DCR 66.7%,其中sGBM患者ORR 33%,中位总生存期11.7个月。请问,您如何评价此项数据成果带来的临床价值?您对伯瑞替尼的治疗前景都有哪些期待?

陶荣杰教授:一代MET突变靶向药物,更注重于MET基因改变形式当中的点突变,而MET突变的形式有许多种。MET ex14跳突在细胞膜内的酪氨酸激酶区阻碍蛋白降解,持续激活下游的信号途径,最终导致耐药。因此,MET ex14跳突、MET融合或其它形式的耐药是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伯瑞替尼是可以通过血脑屏障的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对于弥漫性星型细胞瘤和高级别IDH突变型的胶质母细胞瘤,都有良好的疗效。从伯瑞替尼已发表在国际顶级杂志Cell上治疗脑胶质瘤的Ⅰ期研究数据中可以看出,伯瑞替尼对于胶质瘤的MET融合和/或MET ex14跳突,其疾病控制率(DCR)、PFS和OS均取得了良好的数据表现,为MET突变高级别胶质瘤患者的靶向治疗提供了依据。Ⅱ/Ⅲ期临床试验中受试者入组已经完成,希望伯瑞替尼在更多的临床试验中带给我们更好的数据,期待给更多的患者带来福音。

Q5


近些年,您和所在团队积极开展了多项创新药物的临床研究,为神经系统肿瘤药物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请您对如何高质量地完成临床研究从而促进成果落地临床提出几点建议。

陶荣杰教授: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新药的陆续上市,我国开展了一系列的临床试验研究,其中有我们团队自己发起的一些临床试验,也有同其他团队合作的临床试验,包括MET突变胶质瘤相关的临床试验,尼妥珠单抗治疗弥漫内生型桥脑胶质瘤(DIPG)的临床试验等。2021版的WHO分类强调病理诊断和分子诊断联合形成整合诊断,在常规的手术、放疗、化疗和电场治疗的基础上,增加了靶向治疗、抗血管治疗和免疫治疗等新的办法,达到个体化的精准诊断和治疗。目前国内外的临床试验均建立在精准诊断的基础上,特别是分子诊断的基础上,进行临床研究的试验分组。基于以往临床试验的经验,可以考虑在之后的研究设计中,在精准诊断的基础上,把指南中恶性程度高、愈后极差、生存期短、已经复发或难治性的患者人群,更早的纳入实验组,进行个体化的临床试验设计,达到精准治疗,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患者的生命时间。



关于“遇见未来”




肺癌是目前全球发病率第二、死亡率第一的恶性肿瘤,在中国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亦位列第一。为了让大家及时知晓肺癌领域国内外的最新进展,《中国医学论坛报》特别发起并举办了“遇见未来”栏目,由鞍石生物科技支持,特邀国内专家进行前沿热点话题访谈和典型病例报道,相关内容发表在中国医学论坛报今日肿瘤微信公众平台。

关于鞍石生物科技





鞍石生物科技是中国创新药企业,旗下拥有两个全资子公司:北京浦润奥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2012年;北京鞍石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2018年。

鞍石生物科技致力于健康服务产业,以为患者提供高质量医药产品作为宗旨。专注于抗肿瘤创新药物的研发,拥有多个药物研发管线,主要研发方向为肿瘤治疗领域”First In Class”及“Best In Class”的创新药物,涵盖肺癌、脑胶质瘤等多个肿瘤治疗领域。

鞍石生物科技始终致力于:通过提供高品质创新药物,让患者生活更有质量,用持续创新为人类健康服务。通过完整的创新药物研发平台,推动药物产业化,为民族医药产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