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原发性支气管肺癌简称肺癌,是我国及世界范围内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的恶性肿瘤之一。
近年来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明显上升趋势,据我国国家癌症中心统计,2015年我国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恶性肿瘤首位,其中新发病例约78.7万,死亡病例约63.1万;男性高于女性,城市高于农村;发病率和死亡率存在区域差异,东北部最高,其次为中部、南部、北部、东部,西北部最低。
早期肺癌多无明显症状,临床上多数患者出现症状就诊时已属晚期,晚期肺癌患者整体5年生存率不高。
多年来国内外一直致力于通过筛查来实现肺癌的早诊早治,并最终降低肺癌相关死亡率。2011年美国国家肺癌筛查试验的随机对照研究结果显示,与 X 线摄影相比,采用低剂量螺旋 CT(LDCT)对肺癌高危人群进行筛查可使肺癌死亡率下降 20%。
本指南推荐在45~75岁人群中开展肺癌筛查。2015 年全国肿瘤统计数据显示,肺癌的年龄别发病率及死亡率在 45 岁之后显著增加,因此,推荐肺癌筛查的起始年龄为 45 岁。
75 岁之后,肺癌的年龄别发病率及死亡率有所下降,考虑到75岁以上人群的预期寿命、并发症、手术耐受性及筛查成本等因素,对于>75岁人群的肺癌筛查获益可能较小,因此,推荐肺癌筛查的终止年龄为75岁。对于无法耐受可能的肺癌切除手术或罹患严重疾病预期寿命较短的个体不建议进行肺癌筛查。
肺癌筛查的获益随着肺癌发病风险的增加而增加,对高危人群进行筛查是目前国内外筛查指南的共识。本指南对于高危人群的选择充分考虑了除年龄外的肺癌危险因素,结合中国肺癌的发病特点,推荐在符合年龄段的基础上,含有下列危险因素之一的人群进行肺癌筛查。
1.吸烟:吸烟可显著增加肺癌的发病风险。有研究显示,吸烟人群的肺癌发病及死亡风险高于不吸烟人群,既往吸烟人群的肺癌发病和死亡风险亦显著升高,同时,吸烟剂量和肺癌发病风险呈线性正相关趋势。起始吸烟年龄越小、每日吸烟量越大、持续时间越长引发肺癌的相对危险度越大。建议吸烟量≥20 包年的人群进行肺癌筛查。吸烟与 鳞 状 细 胞 癌 和 小 细 胞 肺 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SCLC)的关系相对更为密切,鳞状细胞癌和SCLC常呈中央型生长,因此,重度吸烟人群可进一步进行荧光支气管镜筛查。建议在肺癌筛查中开展戒烟宣传教育。
2.二手烟或环境油烟吸入史:亚洲人群中非吸烟女性的肺癌发生率显著高于欧美人群,推测可能与二手烟暴露和厨房等场所的环境油烟暴露有关。Meta 分析显示,二手烟暴露显著增加肺癌发生风险。炒炸等烹饪方式产生的厨房油烟可导致DNA 损伤或癌变,是中国非吸烟女性罹患肺癌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3.职业致癌物质暴露史:长期接触氡、砷、 铍、铬、镉及其化合物等高致癌物质者更易罹患肺癌。石棉暴露可显著增加肺癌的发病风险。另外,二氧化硅和煤烟也是明确的肺癌致癌物。
4.个人肿瘤史:既往罹患其他恶性肿瘤者可能携带异常基因突变,基因突变可增加肺癌的发病风险。对于肺癌基因筛查的研究仍在进行中。
5.直系亲属肺癌家族史:一级亲属被诊断为肺癌的个体患肺癌的风险明显升高。有肺癌家族史的人群可能存在可遗传肺癌易感位点。
6. 慢性肺部疾病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结核和肺纤维化等慢性肺部疾病患者肺癌发病率高于健康人群。支气管肺组织的慢性炎症及其在愈合过程中的鳞状上皮化生或增生可能发展成肺癌。
目前全球发布的肺癌筛查指南均推荐采用LDCT 用于肺癌筛查。国内外多项研究均显示,与胸部 X 线比较,LDCT 可显著提高肺癌的检出率并降低肺癌相关死亡率,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本指南推荐采用LDCT进行肺癌筛查。
对于可疑的气道病变,建议采用纤维支气管镜进一步检查。通过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肿瘤游离DNA、microRNA 等手段进行肺癌筛查的方法仍在
探索中。辅助检测手段和 LDCT 筛查的联合应用可能降低过高的假阳性结果。
建议筛查的间隔时间为1年,并不推荐间隔时间>2 年的筛查模式。年度筛查结果正常的,建议每1~2年继续筛查。
(1)筛查发现气道病变者建议临床干预,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如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结果为阴性,建议进入下年度LDCT筛查;如为阳性,建议多学科会诊后决定是否进行临床治疗或进入下年度高分辨率CT(HRCT)筛 查。
(2)无肺内非钙化性结节检出(阴性结果),或检
出的非实性结节平均直径<8 mm,或实性结节/部分实性结节的实性成分平均直径<5 mm,建议进入下年度 LDCT筛查。
(3)检出的非实性结节平均直径≥ 8 mm,或实性结节/部分实性结节的实性成分平均直径≥5 mm,如无法排除恶性结节,建议抗感染治疗或随访后复查 HRCT。如结节完全吸收,建议进入下年度 LDCT 筛查;如结节部分吸收,3 个月后复查HRCT;如继续吸收或完全吸收,建议进入下年度LDCT筛查;如无变化或增大,建议多学科会诊后决定是否进行临床治疗。如抗感染治疗或随访后复查HRCT发现结节无吸收,建议多学科会诊后决定是否进行临床治疗或进入下年度HRCT筛查。对于高度怀疑恶性的结节,建议进行临床诊疗。
(1)筛查发现新发气道病变者建议临床干预,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如纤维支气管镜结果为阴性,建议进入下年度 LDCT筛查;如为阳性,建议多学科会诊后决定是否进行临床治疗或进入下年度HRCT 筛查。
(2)如筛查结果为阴性或上年度检出结节无变化,建议进入下年度 LDCT筛查。
(3)如上年度检出结节增大或实性成分增多,建议进行临床诊疗。
(4)检出新发非钙化结节,如结节平均直径< 5 mm,建议 6个月后复查 HRCT,如结节未增大,建议进入下年度筛查;如增大,建议多学科会诊后决定是否进行临床治疗或进入下年度筛查。如结节平均直径≥5 mm,建议抗感染治疗或随访,3个月后复查 HRCT,如结节完全吸收,建议进入下年度查;如结节部分吸收,6个月后复查HRCT,如继续吸收或完全吸收,建议进入下年度筛查;如无变化或增大,建议多学科会诊后决定是否进行临床治疗。如抗感染治疗或随访 3 个月后复查胸部 HRCT,发现结节无吸收,建议多学科会诊后决定是否进行临床治疗。
尽管肺癌筛查可降低肺癌死亡率,但筛查仍存在一些潜在的危害,如假阳性结果,进而导致不必要的有创检查和过度诊断。因此,建议筛查机构通过完整的说明及介绍使筛查人群充分了解肺癌筛查的益处、局限性和潜在的危害。肺癌自身抗体相关检测也可作为肺部结节危险分层的参考指标,提供生物学特性活跃或惰性的信息。肺结节病因复杂,建议综合肺结节的影像学、生物学与临床特征综合评估。肺癌筛查的人群选择见图 1,基线筛查出肺结节管理流程见图 2,年度筛查肺结节管理流程见图3。
内容节选自《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肺癌临床诊疗指南(2021版)》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