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慢病管理·大师同行】王晓明、童嘉毅教授:规范化高血压慢病管理,完善基层医防融合体系建立

2022-08-18作者:Medical Editor-G资讯
高血压原创
01
高考注意事项

资讯插图.jpg


为积极响应“健康中国”号召,助力我国慢病管理事业发展,中国医学论坛报社特启动“慢病管理 大师同行——大师说·慢病综合管理专家访谈”。项目聚焦临床常见慢性疾病,围绕疾病的诊断、治疗、随访等全程管理,邀请领域内知名专家进行访谈,分享诊疗经验,探讨临床难点,以提升临床医生慢病管理能力,提升我国慢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获益。


本期邀请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王晓明教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童嘉毅教授,介绍我国高血压管理现状。现整理采访精粹,以飨读者。


图片3.png


王晓明 教授

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老年病科主任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中国医师协会老年医学科医师分会副会长

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常务委员/心血管学组组长

国家卫健委老年医学标准委员会委员

全军及陕西老年医学专业分会副主任委员

陕西省医师协会老年医学科医师分会会长

陕西省老年疾病临床研究中心主任

心脏杂志、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中华老年多器官衰竭杂志3个杂志副主编,中华老年医学、中华高血压等10个杂志编委


图片3.png


童嘉毅 教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江北院区科主任

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

江苏省医学重点人才

东南大学医学院诊断学系主任

中国微循环学会理事

中国医师协会心力衰竭专委会委员

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心衰专委会委员

中国健康管理协会高血压防治与管理专委会常委

江苏省医师协会心衰专委会副主委

江苏省微循环学会心血管学组组长

江苏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体外诊断专委会创新学组组长

南京市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委员

江北新区医学会心血管病专委会主任委员





个体化降压方案控制达标,

ACEI类药物独特优势缓解靶器官损害


01

日常诊疗中,您接诊的高血压患者,单纯高血压患者居多,还是高血压合并其他心血管疾病患者居多,通常合并哪些疾病?


王晓明教授:高血压患者中,中青年患者单纯高血压占比较大,而老年高血压患者多往往合并有其他多种慢性疾病,例如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症、糖尿病、慢性肾功能不全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


童嘉毅教授:门诊患者中,单纯高血压患者并不多,来就诊的患者多合并有危险因素,如吸烟、肥胖、压力大、颈动脉斑块、蛋白尿或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等,并且患者多是已经存在靶器官损害,例如存在糖尿病、脑卒中、冠心病、心肌梗死等。


02

日常诊疗中,您接诊的高血压患者的年龄分布情况,其高血压的主要表现及特征?


王晓明教授:老年高血压患者或者是高血压合并其他疾病患者最常见,是门诊和住院的主要患者。很多高血压患者在感觉不到任何不适症状的情况下,偶尔因体检或其他疾病就诊时发现高血压,也有部分高血压患者是以头晕、头疼、胸闷不适、四肢麻木等表现就诊明确诊断。特别是那部分没有临床症状,不知道自己存在高血压的患者,往往已经适应了长期的高血压状态,同时可能伴发身体心脏、肾脏等靶器官损害,如果不尽早发现与干预,发生脑血管疾病和心衰的风险非常大,要警惕这些无症状的高血压的发生。

 

童嘉毅教授:目前我国高血压患者的年龄越来有越年轻化,大量的50岁左右中青年,甚至20~30岁的青年会出现高血压症状。从疾病分级来看,重度高血压的比例越来越高,很多年轻人确诊时血压已经达到180/100mmHg以上(3级高血压),同时通过进一步检查,还会发现颈动脉斑块和蛋白尿等危险因素。此外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波动性也越来越明显。


03

请您具体谈谈针对不同人群的血压控制目标。


王晓明教授:高血压控制适合的目标一直是心血管医生的重要的研究内容,既往指南推荐控制在140/90mmHg以下,并且对于老年患者适当放宽要求(150/90mmHg),对于存在合并症的患者,需要在能够耐受的情况下尽量降到更低(130/80 mmHg)。近年来,随着SPRINT研究、BPLTTC荟萃分析及STEP等多项研究显示,针对高血压患者,更严格的降压目标有助于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和死亡率,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同样受益,因此国内外众多指南强调强化降压治疗的重要性。对80岁以下老年患者,首先降压达140/90mmHg以下,如果能够耐受降压达130/80mmHg以下,但对于80岁以上的高龄患者,原则上目标还是150/90mmHg,如果能耐受可以降到140/90mmHg以下。对于生活不能自理患者,需要进行综合评估来确定个体化的诊疗方案。


童嘉毅教授:国内指南的标准是140/90mmHg,如果患者能够耐受,鼓励目标控制在130/80 mmHg以下。对于合并有糖尿病、肾病、冠心病、脑卒中的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应更严格,应将血压该控制在130/80mmHg以下。


04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指出常用的五大类降压药物均可作为初始治疗用药,建议根据特殊人群的类型、合并症选择针对性的药物,进行个体化治疗。初始治疗您通常选择哪类药物?您认为ACEI类药物适合哪类患者?


王晓明教授:指南推荐的5大类降压药CCB类、ACEI类、ARB类、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其选择是基于药物的作用机制和患者的临床特点决定的。CCB类对所有高血压都有良好的效果,特别是以血管硬化为主的患者; ACEI类药物适合合并心衰、糖尿病、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并且能够抑制心室重构; ARB类的临床应用范围与ACEI类近似,主要用于无法耐受ACEI药物患者的替代治疗选择;利尿剂主要作为水钠滞留患者的基础治疗用药;β受体阻滞剂降压效果相对较弱,更适合于合并有心衰、快速心律失常患者,但要排除禁忌症。


童嘉毅教授:临床中五大类降压药物均可用于初始的治疗,临床应用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如果患者存在肥胖、高尿酸等典型的代谢综合征,应首选ACEI、ARB类的药品。如果患者有双下肢浮肿等,应选择利尿剂作为早期用药。如果患者存在心绞痛,可优先使用CCB类。对于神经衰弱、焦虑烦躁等交感神经兴奋的中青年患者,β受体阻滞剂更适合。ACEI类对于合并代谢综合症、肾功能不全、心肌肥厚的心肾损伤的高血压患者,在降压的同时,能有效地保护患者的心肾功能。


05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建议优先使用长效降压药物,以有效控制24小时血压,更有效预防心脑血管并发症发生。相较于短效降压药物,您认为长效降压药物的优势有哪些?


王晓明教授:长效与短效降压药的选择,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发病特点与类型密不可分。对于老年患者,多数为反杓型高血压,夜间血压明显升高。此外,老年患者由于血管硬化导致血管波动性比较大,综合以上特点,临床上更推荐老年患者使用长效降压药。长效药物可以达到平稳降压,有效降低血压峰值,避免相关心脑和肾脏事件的发生。


童嘉毅教授:长效降压药一天服用一次,患者更容易坚持,所以治疗的依从性更好。此外,长效药物的半衰期长,生物利用度和疗效都比较平稳,能够平稳降压,有利于减少血压波动。从经济效益来看,相较于短效药物,长效药物的性价比更高。


06

老年高血压患者心脑血管病风险显著增加,而降压治疗获益也十分明确。治疗的最终目标是最大限度地降低心血管并发症和死亡的总体风险。老年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特点有哪些?


王晓明教授:老年人由于血管生理性老化表现为血管增厚变硬,收缩期血管扩张能力减退、舒张期血管回缩弹性降低,从而老年高血压患者临床表现以单纯收缩压升高较多,占老年患者的50%以上,患者脉压差比较大,一般在60~100mmHg,老年人容易发生直立性低血压,在体位变化后,出现头晕、视物模糊、无力,甚至跌倒的表现。此外,老年患者血压波动比较明显,容易因季节变化、昼夜变化、体位变化而导致波动,并且典型的症状少、并发症多、预后较差,使治疗变得更加复杂。


童嘉毅教授:老年高血压患者最主要的特点是随着年龄增大而产生动脉硬化,主动脉壁弹性减退,血管的顺应性下降,因此造成舒张压相对较低,而收缩压会显著升高,导致脉压差增大,从而带来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07

对于老年患者,您优先考虑何种降压药物?ACEI相较于其他类药物的优势有哪些?


王晓明教授:老年高血压患者血管硬化是基础,在高血压发病的过程中多有心脏、大脑、肾脏等继发性损伤,特别是合并糖尿病等进一步加速了靶器官的功能下降。因此,在控制血压的同时,还需兼顾保护靶器官。临床中CCB类应用最为广泛,占比约为全部高血压药物的50%以上,但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而言,往往有多种器官受损、多种疾病共存,在选择降压药物时根据药物的药理特点来具体考虑。ACEI类在降压作用的同时,可以降低尿蛋白,对糖尿病、心肾疾病患者有良好的靶器官保护作用,对上述合并症时单独和联合应用。


童嘉毅教授:老年高血压患者往往合并有心肌梗死、脑卒中、肾衰等靶器官损伤,因此应该优先考虑的是既能平稳降压,又能改善或逆转靶器官损伤的降压药。ACEI类药物降压效果显著,而且大量的循证医学证据也显示,其可以延缓甚至改善患者心室肥厚、蛋白尿、肾衰竭等症状,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具有心肾和血管的保护作用。  


08

您在选择具体ACEI类药物时,主要会考虑哪些因素?


童嘉毅教授:我个人在选择ACEI类药物时考虑的因素有:第一是药物的安全性,有无禁忌症及不良反应,如双侧肾动脉狭窄、严重肾功能不全等;第二药物的疗效,尤其是半衰期,降压效果是否能够平稳持久;第三是对心肾血管的保护作用的循证医学证据是否充足;另外药物的价格也是考虑的因素。


09

培哚普利具有半衰期长,保护心血管等特点,您在日常诊疗中使用培哚普利的临床感受如何?


王晓明教授:培哚普利作为第三代ACEI类药物,由于降压效果持久平稳强效,临床使用非常广泛。


童嘉毅教授:培哚普利是一个非常经典的降压药,它的半衰期相对较长,能够平稳降低血压,有效控制患者的晨峰血压,是临床上比较常用的药品。


10

您认为原研药品与仿制药品的用户群体有不同吗?您认为原研药品更适合哪类患者?什么样的患者不适合更换药品?


王晓明教授:由于生产工艺、质量控制等因素,部分仿制药在药效学和药代动力学方面与原研药还存在一定的距离。对于病情比较危重的、病情变化波动比较明显的及具有严重脏器损害的老年患者原研药更安全。


童嘉毅教授:在临床中,医生会针对两类患者选择原研药,一是服用仿制药品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二是非常坚持使用原研药的患者。





加强规范管理,

推进基层慢病医防融合


01

高血压患者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是反映高血压防治状况的重要评价指标。有数据显示,我国18岁以上人群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为51. 6%,45. 8%和16. 8%,您认为控制率较低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改善?


王晓明教授: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也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已成为全球重大的健康公共问题受到高等重视。然而,我国目前高血压仍呈现发病率高、治疗率低、达标率更低的现状,其最重要的因素,是国人对高血压带来的危害认识不够。为改善这一状况,需要全社会的积极参与:①继续加强政府和全社会的引导,特别是高血压知识的普及和推广,提高全民及高血压患者的认识与重视,做到早诊断早治疗。②加强医务工作者自身对高血压危害的认知,加强规范治疗、规范管理的理念、主动地开展全民健康教育。③加强患者健康教育,提高治疗的依从性、定期门诊随访,达到提高治疗率、达标率的目的。


童嘉毅教授: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高血压控制率已经逐步提高,但与发达国家仍存在差距。高血压控制率低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患者的原因,患者要提高控制血压的意识,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坚持用药,提高治疗的依从性才能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另一方面是医生的原因,由于各种客观因素,医生对于患者用药后的随访和高血压宣教做得不够,医生对于提高患者血压达标率的意愿不强烈。在技术层面,医生的用药选择也需要更加规范合理,应该更多地使用降压效果好且能够保护脏器的长效药品。


02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关于做好2021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的通知》指出要以高血压、2型糖尿病等慢病患者健康服务为突破口推进基层慢病医防融合。对此,我们还需要哪些努力?


王晓明教授:高血压和糖尿病是发病率高、对人类健康危害极大的常见慢性病,也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与人们日常的生活方式密不可分。因此,医疗工作者要强化自身对疾病危害性的认识,主动宣教健康知识,提升慢病诊断、治疗与管理的能力。政府要加强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积极防治引导,倡导全社会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慢病的重视。政府部门要制定并完善保障慢病患者权益的政策。


童嘉毅教授:推进基层慢病医防融合,需要加强基层医院和上级医疗机构的紧密合作,共同管理高血压患者。未来亟需优化日常上下转诊流程,增强基层医生的培训,提升患者教育的技巧与效果,建立完善的培训平台和教师队伍。


审批编号:ACMKT202208100028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