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目前全球心力衰竭(以下简称心衰)患者估计6430万人。我国心衰流行病学的最新调查结果显示,35岁及以上的居民患病率为1.3%,估计现有心衰患者约为890万人。随着对心衰机制的不断深入,治疗手段的增加,心衰患者生存率有了一定增高,预后有一定改善,但心衰致残、致死率仍较高,心衰患者运动耐力无变化,生活质量差。近年来,以运动为核心的心脏康复对慢性心力衰竭具有众多益处,目前均被国内外各大指南推荐,在国内临床实践中得到了积极推动。本文将总结慢性心衰运动康复治疗最新进展策略。
01
心力衰竭与运动康复简介
心脏康复(Cardiac Rehabilitation,CR)的定义:确保心脏病患者获得最佳的体力、精神、社会功能的所有方法的总和,以便患者通过自己的努力在社会上尽可能恢复正常的功能,过主动的生活。
心脏康复的主要内容:医学评估、运动训练、心理咨询、营养咨询、教育及危险因素控制等方面的综合医疗(五大处方),其中运动训练是心脏康复的基石。
2009年,发表在《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上的HF-ACTION研究首次证明运动对心衰患者有效、安全。该研究入选了2332例左室射血分数(LVEF)<35%,NYHA Ⅱ~Ⅲ级的稳定型心衰患者,随访时间为30个月。结果显示运动可使心衰全因死亡和全因再住院率下降11%(图1),运动使心衰心血管死亡和心衰再住院率下降15%(图2),运动可显著提高射血分数减低的心衰(HFrEF)患者运动耐力,且安全性较好。
图1 两组患者全因死亡或全因住院风险随时间变化趋势图
图2 两组患者心血管死亡和心衰再住院率随时间变化趋势图
此外,运动康复对于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HFpEF)患者同样有效。2015年的一项荟萃分析入选了276例HFpEF患者(LVEF>45%),中位随访时间19周。结果显示,运动可提高HFpEF的最大摄氧量(VO2max)和生活质量(图3),运动不影响HFpEF的左心室收缩功能(图4)。
图3 森林图显示运动训练对心肺健康的影响,测量为峰值摄氧量(ml/kg-1·min-1)和生活质量,使用明尼苏达心衰生活评分(MLWHF)评估心衰和保留射血分数的参与者
图4 运动训练对左心室收缩功能的影响
因此,心衰运动康复得到了国内外众多指南的推荐。《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推荐心衰患者进行有规律的有氧运动,以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证据级别:ⅠA)。《2021ESC急性和慢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建议所有有能力的慢性心脏病患者进行锻炼,以提高生活质量并减少心力衰竭住院率。对于那些患有更严重疾病,虚弱或有合并症的患者,应考虑有监督的、基于运动的心脏康复计划。
02
心力衰竭运动康复流程及运动模式
1. 心衰运动康复的适应证与禁忌证
(1)适应证:
急性(包括慢性心衰急性发作):生命体征平稳者(Ⅰ期康复);
慢性:NYHA Ⅰ~Ⅲ级,稳定性心衰。
(2)禁忌证:
绝对禁忌证 | 相对禁忌证 |
(1)ACS早期(2 d内);(2)恶性心律失常;(3)急性心衰(血液动力学不稳定);(4)静息血压>200/110 mmHg;(5)高度房室传导阻滞(AVB);(6)急性心肌炎、心包炎或心内膜炎;(7)有症状的主动脉瓣重度狭窄;(8)严重的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9)急性全身性疾病;(10)心内血栓;(11)近3~5 d静息状态进行性呼吸困难加重或运动耐力减退;(12)低功率运动负荷(<2Mets,或<50W)出现严重心肌缺血;(13)糖尿病血糖未控制理想;(14)急性栓塞;(15)血栓性静脉炎;(16)新发心房颤动或心房扑动等等。 | (1)过去1~3 d内体重增加>1.8 kg;(2)正接受间断或持续的多巴酚丁胺治疗;(3)运动时收缩压降低;(4)NYHA 心功能Ⅳ级;(5)休息或劳力时出现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6)仰卧位时静息心率≥100 次/min;(7)合并有运动受限的疾病。 |
2. 心衰心肺耐力评估——心肺运动试验(CPET)
CPET可通过测定人体在休息、运动及运动结束时恢复期每一次呼吸的氧摄取量(VO2)、二氧化碳排出量(VCO2)和通气量(VE),及心率、血压、心电图等和发现患者运动出现的症状,全面客观地把握患者的运动反应、心肺功能储备和功能受损程度,是目前综合判断心肺功能最准确的检查,也是实施心肺康复的客观综合指标。
主要参数 | ||
无氧阈值(AT) | 最大摄氧量(peak V02) | 代谢当量(MET) |
运动中有氧代谢转化为无氧代谢的交界点 | 细胞的最大摄氧能力 | 安静且坐位时的能量消耗 |
反映机体耐力情况 | 反映人体最大有氧代谢及心肺转运O2和CO2的能力 | 表达各种活动时相对能量代谢水平 |
3. 心衰心肺耐力评估——六分钟步行试验
目的 | 评估运动能力大小、指导居家康复治疗 |
用于危险分层 | 低危:6MWD >450 m; 中危:6MWD 300~450 m; 高危:6MWD<300 m; 极高危:6MWD <150 m |
用于制定运动处方 | 运动强度(km/h)=6MWD×10/1000×(0.6~0.8) |
图5 心衰运动康复流程
运动处方是慢性心衰康复治疗方案的最重要组成部分,遵循FITT-VP原则,即运动频率、强度、时间、形式、渐近性。
03
心衰患者不同运动方案
运动种类 | 运动强度 | 时间 | 频率 | 运动进度 | 注意事项 | |
有氧运动 | 步行、跑步 | 推荐以无氧阈(AT)为标准 | 目标水平:20~60 min/次,≥5次/周(须包括5~10 min热身和整理运动) | 6~8 周后可逐渐加强运动强度和运动时间 | ① 认真评估;② 学会识别高危患者;③ 正确处理糖尿病患者运动与药物相互作用的关系 | |
抗阻运动 | 自由举重/哑铃,踝部重量袋,弹力带,滑轮或力量训练机 | 需评估肌肉衰减是以肌肉力量为主还是肌肉维度为主,个体化制定运动强度 | 每次训练 8~10个肌群,目标:每个肌群每次训练 1~3 组,从1组开始循序渐进,每组10~15 次,组间休息2~3 min | 每周应对每个肌群训练2~3次,同一肌群练习时间应间隔至少48 h | 当患者能轻松完成3 组训练并每组重复10~15 次,重量可增加约 5% | ①注意调整呼吸模式;② 抗阻运动前、后应做充分的准备活动及整理活动;③ 运动时保持正确姿势;④ 若患者出现头晕,心悸或呼吸急促等,应停止运动;⑤ 对抗阻运动可能存在风险的慢性心衰患者,应从低强度开始,并监测血压和心率 |
柔韧性运动 | 动力拉伸和静力拉伸 | 一般关键肌肉群牵拉3~5次,每次20~30 s | 一般关键肌肉群牵拉3~5次,每次20~30 s | 2~3次/周 | 循序渐进增加肌肉群的牵拉次数 | ① 应根据动作的难度、幅度等,循序渐进、量力而行;② 防止拉伤。 |
呼吸肌训练 | 缩唇呼吸训练 | 练习时嘴唇半闭(缩唇)时呼气,类似于吹口哨的嘴形,使气体缓慢均匀地从两唇间缓缓吹出,吸气时闭嘴用鼻缓慢吸气,稍屏气后行缩唇呼气,吸与呼时间比为1∶2 | ||||
腹式呼吸训练 | 患者舒适位站立或坐位,左手置于胸前,右手置于腹部,鼻子慢慢深吸气,尽力将腹部鼓起,然后以口呼吸,尽量将腹内收(此时口型为鱼口状),呼吸要深,尽量延长呼气时间,10 min/次左右 | |||||
人工对抗阻力呼吸训练 | 可借助呼吸训练器,患者含住气球吸嘴,收拢嘴唇,使吸嘴将舌体下压,保持口腔及呼吸道通畅,缓慢用力吸气,自我调节吸气流速,直至浮标球全部吸起,要循序渐进,以不疲劳为度,尽量将吸气时间保持较长,使浮标球在相应的高度停留时间长,然后将吸嘴拔出,缓慢缩唇呼气,放松休息 2 min后下次锻炼。2~3 次/d,10 min/次左右 |
来源:好医术心学社
总胆固醇超过7.2 mmol/L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超过4.9 mmol/L,必须马上治疗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