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董吁钢教授专访丨避免“亡羊补牢”,ATTR联盟体系建立推动罕见病诊疗阵线前移!

2022-07-14作者:CHENJY资讯
原创 心血管

又 是 一 年 清 明 时

清明


转甲状腺素蛋白淀粉样心肌病(ATTR-CM)是转甲状腺素蛋白在心肌间质沉积所致,主要表现为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由于发病率低,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既往缺乏确诊手段及有效的治疗,使得临床对ATTR-CM的认识严重不足。随着ATTR联盟体系的建立,临床医生对疾病的重视程度也日益加深。


近日,本报特邀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董吁钢教授进行专访,介绍ATTR-CM的疾病特征,解读ATTR联盟体系建立的重要价值,分享宝贵临床诊疗经验。



9808f1c4-651a-41f7-a87b-f806c400e091.jpg


董吁钢 教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学科带头人

教授 主任医师 博士研究生导师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代谢性心血管病学组副组长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体外反搏分会候任主任委员

中国心衰中心联盟执行主席

中国医师协会心内科医师分会常务委员兼心衰学组副组长

广东省医师协会心内科医师分会名誉主任委员




video






论坛报:请您简单介绍ATTR-CM这一罕见疾病的发病机制、流行病学、临床表现、首诊症状等情况。并请谈谈,为何ATTR-CM诊断如此之难?


董吁钢教授:转甲状腺素蛋白淀粉样变心肌病(ATTR-CM)是由于肝脏合成的转甲状腺素蛋白错误折叠为淀粉样物质,可在各个组织中沉积导致系统性变。在临床实践中,我们曾经认为ATTR-CM是一种罕见病,但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发现该病似乎并不罕见,只是尚未被充分认识。


ATTR-CM根据有无基因突变分为遗传型(ATTRm)及野生型(ATTRwt。ATTRm-CM多见于60岁以上患者,而ATTRwt-CM患者确诊年龄多在80岁左右,男性多见。目前,我国相关流行病学数据还不完善,但在美国的流行病学调查中,约13%的心肌肥厚老年患者完善相关检查后确诊为ATTRwt-CM。由此可见,ATTR-CM的发病率可能并不像我们从前认识中的那样低。


ATTR累及心脏时可表现为心肌肥厚,心脏收缩及舒张功能障碍和心律失常等,室间隔厚度>12mm,心电图呈QRS波低电压,与心肌肥厚表现不一致。心脏外表现可出现双侧腕管综合征、周围神经病变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等。


ATTR-CM的表现缺乏特异性,易被归类为原因不明的限制性心肌病或肥厚性心肌病,老年患者合并高血压时也易被诊断为高血压性心肌肥厚,因此在既往的临床实践中易被漏诊及误诊。随着诊断手段的进步,ATTR-CM的确诊率正在逐渐升高。



论坛报近期,美国心脏协会(ACC)、美国心脏病学会(AHA)和美国心力衰竭协会(HFSA)联合发布了关于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的2022年版最新指南《2022AHA/ACC/HFSA心力衰竭管理指南》,其中关于心脏淀粉样变诊疗指南更新都有哪几点?请您分享下贵科诊断ATTR-CM的流程和经验历程是怎样的?确诊的ATTR-CM患者,目前的治疗思路是怎样的?


董吁钢教授:《2022年AHA/ACC/HFSA心力衰竭管理指南》更新中相当大的篇幅对ATTR-CM进行了阐述。


ATTR-CM患者的首诊多为两种情况:以心力衰竭就诊于心内科,或因腕管综合征就诊于骨关节外科。作为心内科医师,ATTR-CM患者的诊断中最常见的症状是心力衰竭,表现为活动耐力下降、呼吸困难及外周性水肿等。完善患者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等检查。指南中指出,在ATTR-CM的诊断中,出现左室室壁增厚伴有疲劳、呼吸困难或水肿,特别是当超声心动图壁厚与心电图QRS电压不一致时应高度怀疑ATTR-CM


心内膜活检是诊断ATTR-CM的金标准,但创伤性较大。指南同时指出:为方便起见,可以同时进行单克隆轻链筛查和放射性核素骨闪烁扫描术(焦磷酸锝, 99Tcm-PYP99TCm-PYP提示心肌间质淀粉样沉积而血清/尿液免疫固定电泳/单克隆轻链筛查阴性时,则考虑诊断为ATTR-CM。此时应完善基因检测鉴别野生型或突变型。


目前,在ATTR-CM的治疗中,无论野生型或是突变型,治疗手段仅有氯苯唑酸。氯苯唑酸可以减少转甲状腺素蛋白结构异常折叠,阻止心肌淀粉样沉积。氯苯唑酸是唯一能够改善ATTR-CM预后的治疗药物,为指南中的一类推荐。



论坛报近几年,关于ATTR联盟体系建设受到较多关注。请您介绍下,该联盟建设的初衷和意义是什么?心内科在联盟体系里发挥怎样的角色和价值?


董吁钢教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牵头成立了“华南心血管病专科联盟”,并推出“南中国ATTR-CM教育项目”,期望能在华南地区通过普及推广活动提高ATTR-CM认知度,并推动多学科会诊规范化


因此,ATTR-CM联盟的建立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推动领域内科研活动的进行,提供学习机会;二是对疾病进行广泛宣传,不仅是引起广大医务人员的重视,提高确诊率,也要普及患者的认知程度,提高患者就诊率;三是促进跨学科间的交流活动,为同行间探讨确诊病例创造讨论空间。


ATTR-CM大部分患者以心脏症状为首发症状就诊于心内科,因此心内科牵头组织建立了ATTR联盟,但仅有心内科医师是不够的。ATTR-CM起病隐匿,临床表现多样且缺乏特异性,除心脏症状外,全身多器官均可能受累,在诊断检查上也存在一些未解决的临床难题,因此,我们还需要超声心动科、神经科、骨科及核医学科的医师共同参与,交流诊疗经验。ATTR联盟在心内牵头下,多学科间相互合作,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相信随着联盟体系的完善,ATTR-CM的诊疗也将更加系统、规范。



论坛报:展望未来,为了提升ATTR-CM的诊治水平,给患者带来获益,您觉得目前面临的困难点和关键点是什么?还需要在哪些方面进一步提升完善?


董吁钢教授:目前ATTR-CM的治疗还处于“亡羊补牢”的阶段。尽管氯苯唑酸能够阻止蛋白继续沉积,改善患者预后,但对于进展至晚期的患者,目前的治疗效果尚不理想。尽早发现及诊断ATTR-CM,及早给予患者治疗,将会更好地改善患者的症状及生活质量。


因此,加强ATTR-CM的宣传尤为重要。疾病宣传不仅包括提升医生的了解认识,在大众中普及相关知识,也包括在体检中心中扩大团队,及时发现症状、体征及检查的异常,提示患者就诊。腕管综合征等心脏外表现可能先于心衰症状5~10年出现,对于因腕管综合征或其他症状就诊于骨科或其他科室的患者,也应提高ATTR-CM诊断意识,建议患者行相关筛查,从而实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阻止或延缓心力衰竭的发生。


未来,ATTR-CM的防治阵线前移将是临床工作中的重点,也是攻克诊治难题的突破方向。相信在ATTR联盟体系的带领下,多学科之间相互合作,共同努力,强化高危人群的识别、筛查和评估,及早开展治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为患者带来更好的预后。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