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发自内心的渴望会带你去到世界上的任何地方

2024-07-02作者:李稳资讯
原创
图片
图片

“从我内心来讲,我觉得(虽然)我今年已经52岁了,好像应该知道未来怎么做,但好像很多东西(还是)不太清楚。所以总是希望能跟年轻人有一些交流,无关位置、无关名利,也没有谁对谁错。因为我们并不知道未来(医学)的发展会是什么样子。”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焦力群教授


图片


6月27日上午9点,由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牵头、上海卒中学会承办、中国医学论坛报社协办的“神来之笔-2024年华山神经科卓越论坛”如期举行。作为一名出色的神经介入医生,同时也作为一名52岁、诸多荣誉加身的行业前辈,焦力群教授面对青年医生时,到底该用何种表达方式才不会显得生硬和教条?到底要说些什么才能真正触及青年医生内心的柔软、疏解他们成长中面临的困境和困惑?“我没有那种非要啃下‘硬骨头’的韧性”“这本书我到现在也没有读完”“我外科基本功不好”“3岁到5岁,在我女儿最纯真好玩儿的年纪,我没有陪她太多......”其实,演讲中焦力群教授每一句风趣的自嘲,都戳中了中国青年医生的心。内卷当道,焦力群教授满满“松弛感”的演讲为青年医生的成长提供了一种似乎更轻松的可能。

图片

图片



硕导让我走出去,凌导让我定下来


焦力群教授的学生时代可以用跌宕起伏四个字来概括。小学时期是“别人家的孩子”、中学时期“吊车尾”、由于严重的偏科,大学“只”考上了自己不满意的山东医科大学、为了去山东齐鲁医院工作,“被迫”读研究生、齐鲁工作期间,由于“过得太滋润”被硕导劝说到北京读博士。而恰恰是这次被硕导推出舒适圈的选择,让焦力群教授命运的齿轮开始了火花带闪电般地转动——同年,我国著名神经外科专家、介入神经放射学奠基人之一凌锋教授回国,并在首都医科大学首次招收博士生。后面的故事,大家就非常熟悉了。


面对患者的态度和对于学术交流的胸怀成为了焦力群教授个人成长以及职业生涯发展的坚实地基。“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全力以赴,尽善尽美”,凌锋教授的老师,中国神经外科开拓者之一刘承基教授的题字一直挂在宣武医院神外办公室。这16个字已经成为了一种精神,镌刻在每位医生的心中。凌锋教授在学术交流方面展现出的大家风范也在深深影响着焦力群教授。早在2002年、2003年,凌锋教授就组织和主持各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打破神经内科和神经外科的界限,用联合查房的形式推动神经领域医生深度交流。“凌锋教授一直特别喜欢我,因为我老和她唱‘对台戏’”。如果年轻人的挑战源于思考,那么前辈的欣赏就是在默默地宣扬平等、鼓励思考、推动发展。


图片

图 刘承基教授题字




神经介入之后,下一个“蓝海”在哪里?


神经疾病谱不是一成不变的,新型药物、手术器械、分子检测技术也绝不会原地踏步。用“红海蓝海”理论来看,受制于手术器械以及技术的发展,二十年前的神经介入甚至连“蓝海”都算不上。凭借全局视野和对未来远景的精准预判,凌锋教授、缪中荣教授(现就职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以及焦力群教授率先踏进“蓝海”,推动并见证了我国神经介入的崛起之路。


对于神经领域下一个“蓝海”,焦力群教授把宝押在了专病中心。作为宣武医院济南医院院长,焦力群教授摒弃了传统的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分科模式,着力建设神经系统各个亚疾病的专病中心,“学科划分之后只会造成隔阂和数据的不连续,会造成很大的问题,不利于(领域)发展”。



你是否了解锁骨下动脉狭窄的全部?


为了提高临床诊疗水平,青年医生到底应该读大师专著多一些还是读前沿文献多一些?面对纷繁的知识来源,青年医生们非常希望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性价比更高的内容。焦力群教授分享了自己在阅读专著和文献方面的不同感受和收获。大师的专著更能让你了解一个疾病的发生发展脉络,有的系列专著甚至会拿出一整卷来写神经血管发育的胚胎学。与之相比,文献更能让你了解在一定的时间跨度内某个疾病诊疗方式的演变。在了解疾病发展、诊疗发展的基础上,更重要的事情是搭建关于这个疾病完整的知识体系,绝不是碎片化的知识点或者数据,也不是定向于某个临床分科的技能。


随后,焦力群教授举了锁骨下动脉狭窄的例子。通过检索文献、阅读书籍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焦力群教授从头开始梳理锁骨下动脉狭窄这一疾病。从首次提出到术式探索,从循证脉络到新技术应用,即使是这样一个对于神经科医生而言相对简单和基础的疾病,焦力群教授也花费了整整两个月的时间。“怎么把新旧知识串起来,怎么把疾病相关的不同学科串起来,这个是每个人自己的责任,你必须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或者说在自己的脑子里构建出一个知识图谱。现在没有老师考你了,你是自己为了自己的以后的工作去做。”


对于临床技能的含义,焦力群教授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除了读书和看病,临床技能还应该包括医患之间的交流、相关学科的交流,也包括自我管理、组织管理等多个层面的能力。尤其对于神经外科医生来说,做好一台手术只能算是“最低要求”。



勇敢的人先起跑


如何兼顾临床和科研、如何兼顾paper和晋升、如何兼顾内卷和生活......中国当下的青年医生在成长路上面临太多困境,同时也面临太多诱惑。“选择没有对错”,焦力群教授先抛出了自己的立场。屏蔽来自外界的干扰,听从自己的内心,勇敢地作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无论是在大医院“卷”还是去小医院“躺”,或者干脆换个赛道去企业都是正确的选择,重要的是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无关名利”,是焦力群教授做选择时的一个准则。一名医生的成绩往往会被各种paper分数和数量、title级别所标记和定义,在本就异常紧迫的工作时间线上,又增加了数条支线任务。有的时候,在支线上走得太远,可能会迷失自己的主线任务。在这一点上,焦力群教授在演讲中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使用“建议”这个相对严肃和正式的词语,“我建议年轻人一定不要让你的人生被这些短期目标割断”。


理想丰满,现实是当下的青年医生往往面临很多“迫不得已”,对此,焦力群教授讲道,“尽量让自己开心,你才能过得更顺利,过得不纠结,我觉得这非常重要。”


编辑手札:整场演讲,我们看到的似乎不是一位52岁的行业前辈,焦力群教授更像是身边一起值班的大师兄,混合着青年的冲劲儿和成熟的松弛感。虽然承担着诸多行政任务、教学任务、科研任务,但“骨子里依旧是一名临床医生”。“那天下午连着做了两个(急诊介入),从下午三点多做到七点多,我内心突然觉得很充实。我觉得这是我应该做的,而不应该到处去开会讲课。”


对外科手术的本能热爱、对自我知识体系搭建的要求、对“卷”的选择与坚持、对没能兼顾工作和生活的坦然,回顾焦力群教授的成长经历,我们会发现,少一些内耗,多一些坚定,轻装上阵,可能会走得更远。

图片

审核:华山神内教学宣传小组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