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中肿胃外科团队发表胃癌术后抗幽门螺杆菌治疗最新成果

2024-05-10作者:论坛报岳岳资讯
原创

近日,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陈映波、聂润聪团队在国际期刊JAMA Network Open发表了题为“胃癌根治术后患者的抗幽门螺杆菌治疗”的原创性论文(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查看)。该研究针对术前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在胃癌根治术围手术期及术后随访期间,行抗幽门螺杆菌治疗与生存获益是否存在关联进行了深入探索,研究发现,对于这部分接受了胃癌根治术的患者,接受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可能与显著的生存优势相关。该研究强调了在胃癌患者的外科治疗及术后随访过程中进行幽门螺杆菌筛查和治疗的重要性。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导致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和胃癌的主要原因。全球估计有44亿人感染了幽门螺杆菌,东亚人群感染率超50%。在健康个体中根除幽门螺杆菌,可以降低胃癌癌前病变的发病率,进而减少发展为胃癌的可能性。但在根治性胃切除术后的患者中,抗幽门螺杆菌治疗是否可以带来生存获益尚不明确。


该研究团队回顾性纳入了1293例术前幽门螺杆菌阳性的胃癌根治术患者,其中125例接受了抗幽门螺杆菌治疗,1168例未接受该治疗。中位随访时间40.4个月。主要研究终点为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 OS),次要研究终点为无病生存期(disease-free survival, DFS)。


研究发现,未匹配队列中,抗幽门螺杆菌治疗组的5年总生存率为94.1%,而未治疗组为73.8%,治疗组与较好的总生存期相关(P<0.001)。使用倾向性评分匹配平衡了组间混杂因素后,结果依然提示抗幽门螺杆菌治疗组总生存期更长(P<0.05)。针对两组的无病生存期比较的结果与总生存期类似。


抗幽门螺杆菌治疗与胃癌患者术后更好的生存预后相关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接受术后辅助化疗的TNM分期Ⅱ/Ⅲ期患者可以从抗幽门螺杆菌治疗中获益,但在那些没有接受辅助化疗的TNM分期Ⅱ/Ⅲ期患者中并未观察到生存优势。


这是国际上首个针对接受胃癌根治术的患者探讨行抗幽门螺杆菌治疗是否可以带来生存获益的大型回顾性研究。


结果提示,接受抗幽门螺杆菌治疗的胃癌患者相较于未接受治疗的患者与更好的生存相关,同时接受辅助化疗的患者更能从中获益。这一发现提示,抗幽门螺杆菌治疗与辅助化疗的结合可能为患者提供更大的益处。该研究为在临床工作中进行幽门螺杆菌筛查和治疗提供了循证医学证据,可有助于个体化治疗策略的发展,提高胃癌患者的治疗疗效。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聂润聪副主任医师、陈映波主任医师为该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赵洲凯博士研究生、张偌鹏医师、陈国明医师、聂蔓副主任医师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

通讯作者简介


陈映波 教授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胃外科副主任、党支部书记、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兼任广东省抗癌协会黑色素瘤专业委员会常务主任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腹膜后盆底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微创外科分会常务委员。专攻胃癌的微创手术治疗。近5年来,在JAMA Network Open、CCR等杂志发表SCI论文10余篇。


郝继辉 教授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胃外科副主任医师,兼任广东省临床医学会肿瘤学会委员。获得2020年CSCO 35 under 35最具潜力肿瘤医生奖,主持国家自然青年基金、博士后面上基金、广州市科技等基金,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含共同)在Nature Medicine、JAMA Netw Open、Adv Sci、JNCI、Eur J Cancer(2)等杂志发表多篇SCI论文。


来源: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