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作者: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 卢洪洲
1.新冠病毒变异株B.1.1.529是一种什么样的变异株?有哪些新的特性?
我们知道,世界卫生组织(WHO)在今年2月25日就已经发布了“关注突变株”(variant of concern,VOC)和“兴趣突变株”(variant of interest,VOI)的定义和工作建议,要求各国加强对SARS-CoV-2重要变异毒株的监测。其中 VOC 应满足以下特征中的一条:(1)传播力增强或流行特点出现不利的变化;(2)致病力增强或临床表现加重;(3)当前公共卫生防控措施或现有诊断、疫苗、治疗方法的有效性降低。目前流行的主要关注变异株包括Alpha、Beta、Gamma和目前占主导地位的Delta变异株。
这次发现的B.1.1.529是一种新的新型冠状病毒变异株。南非的科学家从2021年11月9日在约翰内斯堡所在的豪登省收集的一个标本中首次检测到了B.1.1.529突变株。从目前的数据来看,该毒株的刺突蛋白上有多达32个突变,比当前在全球占主导地位的Delta毒株多一倍。这些突变分布在受体结合区域、弗林蛋白酶切割区域等位置,包括多个可能会增强毒株的传染性、致病性、免疫逃逸能力的突变。根据世卫组织26日下午发布的通报,该变异株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定性为最高级别的“关注变异株”,命名为Omicron(奥密克戎)。目前,南非几乎所有省份都已发现这一变异株,并且病例数量都在快速增加,初步表明与其他关注变异株(如德尔塔)相比,Omicron变体传播能力增加。
2.这种病毒是如何出现的?
RNA病毒由于其聚合酶缺乏修正活性,在复制过程中容易出现同一个病毒种群拥有很多不一样的病毒基因组序列组成,这样的RNA病毒种群被称作准种。准种里包含的多样性是病毒适应环境突变的一个储存器,其中积累的某些病毒的基因突变可以有助于准种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条件,在这个适应和筛选过程中,慢慢就出现了新的、适应性更强的变异株。新型冠状病毒就属于RNA病毒,研究也证明SARS-CoV-2病毒在自然传播过程中具有很强的适应和进化能力。2020年1月,研究人员首次发现SARS-CoV-2 S蛋白的重要突变D614G,该突变能够增强病毒与宿主受体ACE2的结合,增加病毒的复制与传播能力,在短短几个月后 D614G 变异株迅速成为全球主要流行株。2020年底至2021年4月,英国、南非、巴西和印度等国发现的Alpha、Beta、Gamma和Delta等变异毒株的S蛋白稳定遗传了多种氨基酸突变组合,在增强传染性和致病性的同时还能显著降低某些单克隆抗体和恢复期血清的保护作用。我们也关注到,此前有研究发现新型冠状病毒在一例患有艾滋病的患者体内持续存在了216天才最终转阴,其间新型冠状病毒发生了32次突变,其中包括13次关键的刺突蛋白突变。由于艾滋病患者免疫力低下,很难清除病毒,这就给病毒在体内长期繁衍、演化、竞争、筛选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环境。据报道这次这个新突变株的出现也与艾滋病患者感染新型冠状病毒有关。
3.这种病毒的传染力如何,是否真的会削弱疫苗效果?它可能会对我们的防控形势造成哪些影响?
日前,南非的相关科研机构利用B.1.1.529特征位点核酸检测试剂盒,对近期南非采样的毒株进行了快速筛查,结果发现仅仅进入11月以来的20多天时间B.1.1.529就迅速取代Delta毒株的主导地位,其流行率从0直冲75%。对比前期的Beta突变株和Delta突变株,他们在南非达到这个流行比例的时间都在3个月以上,要远远低于B.1.1.529的速度。近日中国香港发现的多例B.1.1.529突变株感染患者都已经完成了辉瑞的疫苗接种,提示这种突变株是能够发生突破性感染的。但是该毒株能够多大程度削弱疫苗的保护效果还需要进一步的实验室数据支撑。这种新的传染性强的突变株的出现势必会对我们的防控措施提出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尽量降低输入风险;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监测,防止本地传播。目前,一些国家已经做出迅速反应,比如英国和美国都宣布将南非、博茨瓦纳等六个非洲国家列入“红色”警戒名单,暂停来自这些国家的航班。
4.我们应当如何应对这种新病毒株的传播?
我们国家在新型冠状病毒防控工作这块是做得最好的国家,我们目前有非常成熟的防控体系。现阶段我们需要做的就是继续坚持常态化疫情防控,把好国门,适时改进检测防控隔离手段,随时准备迅速扑灭新的疫情即可。对于我们普通民众,我们只需要坚持做好个人防护措施,包括佩戴口罩、保持手部卫生、保持身体距离、改善室内空间通风、避免拥挤的空间。同样重要的事,一定要积极接种疫苗。疫苗是防控传染病的最有效手段之一。
卢洪洲教授简介
卢洪洲,男,1966年3月24日出生于安徽淮北市,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内科学博士、留美博士后;内科学博士生导师、护理学博士生导师、公共卫生管理博士生导师、公共卫生法律硕士生导师;博士后流动站站长。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深圳市国家级领军人才。
业务擅长:发热待查;抗菌药物合理应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呼吸系统感染;结核、肝炎、艾滋病、寄生虫等感染性疾病的诊治。
主要研究方向:感染性疾病的诊治与发病机制研究。
科研成果:在国内外发表各类论文448篇,其中在SCI引用杂志包括《Nature》、《Cell Discovery》、《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发表论著189篇;主编专业参考书12部。已获国家科学技术特等奖、法国国家医学科学院“夏·杜奖”;以第一完成人获得上海科技成果一等奖、上海科技成果二等奖、上海医学科技一等奖等10余项科技成果奖;获专利5项。
(本文版权属于《中国医学论坛报》,转载请申请授权)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