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缅怀·致敬 | 蒋文平访谈录:永不退休

2024-07-17作者:论坛报木易资讯
非原创



沉痛悼念!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中国经食管心房调搏技术的奠基人蒋文平教授

因病医治无效
于2024年7月14日凌晨5时12分
在苏州逝世
享年92岁


本文摘选自《东吴名家·名医系列 | 蒋文平访谈录》2020年




交织于蒋文平身上的两种气质令人印象深刻,一是从容,二是紧张。从容是显而易见的,用来宽人;紧张则不那么容易察觉,因为只是用来律己。“终身教授”对于他来说并非一个头衔或者一种荣誉,而是一种真实的工作状态,他在八十耄耋之年,以一种外松内紧的工作节奏,每日一丝不苟,穿起白大褂,在老旧的办公室伏案,又在不同的病房之间穿梭。



时间的不够用,蒋文平将其归入“遗憾”一栏,而这也是紧张感的来源之一。他谈起年轻时的体会,“所谓够用不够用,都是相对而言”。彼年代里,他须调度自己在科研、临床、教学这些不同的版图之间不停切换,大脑里却是满满的问题永不停歇,就连走在路上的时候,亦有层出不穷的想法汩汩冒出……什么时间做临床,什么时间做教学,什么时间做科研,这些都没有明确的界限,有时候休息就是工作,工作也即休息。



年轻时他模糊了不同工作版图之间的界限,上了年纪之后他又模糊了工作与退休之间的界限。界限分明有时难免成为烦恼之源,很多人终其一生都无法平衡好工作与兴趣之间的关系,到了蒋医生这里却是举重若轻,别人只道蒋医生“永不退休”,其实只是他永葆兴趣罢了。



诸多称呼之中,蒋文平最喜欢“蒋医生”这一声。他对职称、荣誉之类素来看得很淡,“蒋老师”可亲切也可恭敬,“蒋主任”使用最漫长也最是耳熟能详。年纪大了,又有很多人开始叫他“蒋爷爷”。还有人习惯尊称他“蒋院长”,虽然他始终自谦做院长并非自己所长。



我的长处就是做医生了。



“蒋医生”三字无关年龄、资历、官职等一切多余的描述,白大褂穿起,“蒋医生”便可以做一辈子。尤其四十岁之后,很多事情看淡,也就更不把自己放入其中了。



听诊器一直都惴在白大褂的兜里,如同战士的枪,时刻不离身。



并非每日都有重要病患寻上门来,但这种“时刻在线”的状态,蒋医生保持多年,已成难以消除的习惯。从履职实习医生的第一天起,他便每天都将听诊器携带于身边。听心脏音是心内科医生的基本功,五十年间无论检查手段如何翻新,他都最愿信赖这一副简简单单的器械,它刻板而精确,颇为考验医生,然而于病人毫无压力。蒋医生相信听诊器,也相信自己的耳朵。科技发达,形形色色的检查设备都会有,但若太过于依赖机器,耳朵失去训练机会,便会变得迟钝。通过听诊器来辨别心脏病,自是一个了不起的本领,蒋医生不愿丢弃这项本领。



有学生要从美国回来探亲,在线上问恩师:“老师,可需要带一点什么?”蒋医生答:“如果不嫌麻烦,就带一本最新版的《西氏内科学》。”学生忍不住多问一句:“这些烂熟于心的东西何故还要再看?”蒋医生半开玩笑地说:“说不定将来还要给阎王爷看病呢!”



医学一往无前,每日更新,一日不予追逐,就要落后。蒋医生看病、看书、整理、爬梳…以自己的方式,时时保持与填充着自己作为医生的续航力。他的办公室里摆放着七八个书柜,填充满满,外语词典与心血管疾病大典,蔚为壮观。案头总是堆砌厚厚的原版医学著作,又有两台电脑交替回复邮件与查询国外网站最新资料。每日伏案,沉浸其中只觉得其乐无穷,他确实是把钻研学问当成是终生兴趣之人。我曾经问他年轻时是如何做到克服诱惑、潜心学问,他答得非常坦然,充满了自信:“我不习惯‘东张西望’而已。”



旁人大约很难想象这样一位荣誉等身、桃李满天下的医学教授,到了鹤发年纪,照样会勤勉如学生一样跑去新华书店购买最新版本的医学教材。蒋医生不爱“东张西望”,只爱看书,他在医学最前沿奋斗的岁月里,恰逢现代医学发展最为蓬勃的五十年,这种生逢盛世是每一个医学工作者的幸运。



在他的言谈之中频多珍惜再珍惜,医学生,哪个不是要在大学里读上七八年书呢,毕业后到了医院,还须从最底层的住院医师做起,又要在各科室辛苦轮转,五年复五年,及至当上主治医师已经三十好几。要独当一面坐镇专家门诊,差不多已经四十岁年纪。蒋医生笃信一个人要到四十岁之后,做人做事才可圆润、周到、自律,又有充分的责任与担当。所以,与漫长的培养期相比,如果一个医生的职业生涯只在法定的退休年龄之后便戛然而止,是不是有点可惜?



退休之后如果脱下白大褂“金盆洗手”,是不是从前所练就的一身医术都会慢慢消失?我问。



蒋医生想了几秒钟之后非常认真地回答说,可能真的会这样。



蒋文平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内科学教授、内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早年毕业于大连医学院并赴匈牙利留学,获博士学位回国。先后就职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担任过心内科、内科、医学系等主任,副院长、院长等职。

在学术界曾任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脏起博与电生理分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学会常委、江苏省心血管病学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江苏省分会副会长,中华心血管病等医学杂志副主编,编审工作。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 1978年,率先在国内开展经食道心房调搏(TEAP)的电生理研究,并研制了心脏程控刺激仪,奠定了我国心脏电生理的基础,建立了完整临床心脏电生理检查方法,阐明了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预激综合征、房室结双径路及室上性心动过速等电生理机制。积极推广经食道心房调搏方法,普及心脏电生理技术,为我国培养了众多心脏电生理技术人才;

  • 1983年,成为率先完成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的专家之一;

  • 1986年,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

  • 1986年,开展了直流电消融和抗心动过速起博器治疗室上速基础与临床研究,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较早建立了心肌细胞膜片钳技术实验室(1990年),开展心肌细胞膜离子通道的研究。

  • 1991年,植入国内第一台植入性心脏除颤仪(ICD);

  • 1992年,开展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治疗;

  • 1995年,第一个报道内皮素激活心室肌细胞膜一种GTP依赖性钾流;

  • 1997年,在国内首先报道了腺苷内向整流性钾流;

  • 1999年,第一个报道AngⅡ受体对内向整流性钾流的影响等。

简历来源:苏州大学苏州医学院




2017年心血管医学博物馆开馆·陈灏珠院士与蒋文平教授


寄语


对于年轻的心血管医师们,蒋医生也是满怀希望,“多动脑子,勇于创新”是送给当下年轻医师们的诫勉之语。蒋医生谈到:临床医师多动脑子,才能解决患者的问题;勇于创新,才能寻找更好的治疗策略。同时,我国也需要更多的国产器械和药物,国家对于医药卫生领域日益重视,相信会有更多的医疗器械与药物被研发出来。与我国医疗领域不断发展相对应的,临床医师也要重视疾病预防及康复治疗,改善患者生活方式,减少患者再就诊数量;其次,对出院患者还要进行紧密随访,减少再入院患者数量。


现在是最好的时代,是心血管事业发展最好的时代。



本文转自心血管健康联盟信息平台



往期回顾
1
痛失羽毛球天才少年!我们遇到心脏骤停如何施救?这些措施关键时刻可救命!
2
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高血压患者运动的官方指导→
3
静息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和负荷心电图,诊断CCS推荐做哪种?最新指南推荐!
4
高温增加心血管病死率!小暑将至,保护心脏务必做好这8件事
5
OCC-WCC 2024 | 是机遇还是挑战?沈雳教授谈“AI for Cardiology”
6
OCC-WCC 2024开幕|今日仰望星空,明日逐梦星辰——全球心脏病学巨擘齐聚上海,展开心脏健康的未来图景
7
今日药闻 | 国家药监局批准枸橼酸倍维巴肽注射液上市
8
人老“心”不老是真的?中国学者研究显示,中高强度运动或可降低主动脉瓣狭窄发病率!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