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遇见未来 | 提高MET抑制剂的可及性,改善NSCLC患者的预后

2023-06-08作者:贺鹏资讯

图片

图片

精准治疗时代,随着基因检测技术的不断进步,靶向治疗的研发和应用已经逐渐从EGFR、ALK等经典突变向继发突变和罕见突变过渡,而MET异常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MET异常包括MET基因第14号外显子跳跃突变(MET ex14跳突)、MET基因扩增、MET基因点突变(主要是激酶区突变)、MET基因融合及MET蛋白过表达等。针对上述靶点的药物已经取得一定进展,中国医学论坛报特邀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方文峰教授就MET异常的检测、MET抑制剂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MET抑制剂临床应用挑战等热点话题进行深入探讨。

图片1.png
方文峰 教授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主任医师

肺癌主诊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曾赴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

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进修学习

中组部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

广东省特支计划百千万工程青年拔尖人才

广东省杰出青年医学人才

 广州市珠江科技新星

 CSCO非小细胞肺癌专业委员会委员

 CSCO鼻咽癌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委员

广东省抗癌协会鼻咽癌专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医学会精准医学与分子诊断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临床医学会真实世界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研究方向:肺癌及鼻咽癌的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的

临床及转化研究

主要课题:主持国家重大研发计划(子课题)、国自然(5项)

代表论著:JCO、Lancet Oncology(2篇,2021,2018),

 Molecular Cancer,  Nature Communications, 

J Thorac Oncol, Clinical Cancer Research, JITC


Q1


请您与我们分享一下,在实践工作中有哪些途径和手段能够助力医生和患者发现并识别少见突变,您和您所在的团队为此做了哪些推动工作?

方文峰教授:随着肺癌精准医学的推进,EGFR、ALK等治疗靶点已经非常成熟,一~三代TKI药物已相继上市,第四代药物正在研发中,靶向治疗的研究方向逐渐转向罕见靶点如MET、NTRK、ROS1等。

对于罕见突变诊疗领域的发展,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维度来努力:第一,基因检测。利用最新的二代测序技术(NGS)可以实现多靶点的精准检测,条件允许的话,可以在基于DNA水平的NGS基础上,结合RNA水平检测,以减少漏检的发生,从而将更多罕见靶点识别出来,当然这也需要整个检测行业技术和平台的发展。第二,药物可及性。罕见靶点的药物研发由于难度相对较大,成本投入高,耗时长,药物可及性差。因此,在临床研究证实药物的有效性后,我们希望该药物可以在最短时间内上市,快速提高药物的可及性。对于检测出少见(罕见)靶点突变的患者,我们希望有药可用的同时,患者的经济能力也能够负担的起,这就需要药企、检测机构和医疗机构通力合作,推动罕见突变领域的发展,让更多罕见突变患者可以从中获益。2020年,在张力教授的带领下,我们成立了中国肺癌罕见突变协作组(ROMA),并且我们在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下特别成立了罕见突变专委会。可以说,这些工作的初衷就是为了推进罕见突变领域的药物研发,提高临床医师对罕见突变的认知,促进临床规范化用药,让更多罕见突变患者可以从中真正获益。

Q2


采用哪些方法和路径可以提升MET扩增的检出率以及精确度,同时临床中通常依据怎样的阈值范围进行用药指导,对此,可否请您为大家分享一下您的相关经验?

方文峰教授:关于MET检测阈值规范化的问题业界探讨已久,至今尚无统一的公认标准。目前关于MET扩增的定义主要来源于一些前瞻性临床研究设定的cut-off值,即MET基因拷贝数(GCN)≥5或者MET/CEP7≥2判读为MET扩增。但是随着NGS检测技术的发展,不同的检测平台、不同的检测试剂盒缺乏横向比较,可能导致通过NGS定义MET扩增备受挑战。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仍是MET扩增检测的金标准检测手段,但是目前针对肿瘤诊疗,临床多倾向于进行多靶点同时检测,以便于定夺后续的治疗决策,单一MET扩增靶点的检测常面临标本短缺的问题,因此,能进行全面测序的NGS在临床中的应用更为广泛。我们也更加希望通过前瞻性临床研究的检验,能够基于最新的NGS检测技术制定出更加完整的MET扩增检测标准。另外,不同的标本检测结果可能也存在显著差异,如组织或细胞学标本的检测可靠性高于外周血ctDNA,但是对于临床上无法获取组织标本的患者,外周血ctDNA可作为替代选择。总而言之,关于MET扩增更为准确的定义,需要基于未来的前瞻性研究结果,无论研究设计是采用组织标本检测还是外周血检测,只要结果对临床有指导价值,达到监管部门的要求,取得适应证,那么其将会是整个行业公认的标准。

Q3

MET异常NSCLC患者呈现高龄且预后较差的特点,对于处在不同疾病阶段携带MET异常基因(MET ex14跳突,MET扩增/过表达)的NSCLC患者,您认为在现有治疗手段,还有哪些尚未满足的临床需求?

方文峰教授:目前已经获批上市的MET抑制剂的适应证都是针对MET ex14跳突的治疗,尚无靶向治疗耐药后或原发性MET扩增/过表达等适应证的获批,这些领域仍以传统化疗和免疫治疗为主。对于一/二代EGFR-TKI治疗后T790M-/MET扩增患者,临床研究已经尝试采用MET-TKI联合EGFR-TKI,比如奥希替尼联合赛沃替尼或奥希替尼联合卡博替尼,结果显示联合方案有一定临床获益,但不甚理想,有待进一步的探究,尤其是三代EGFR-TKI治疗后T790M阴性患者。由于MET靶点的特殊性,目前研发的MET抑制剂副作用偏大,如严重的外周水肿,因此,寻找安全性高、疗效超越标准的含铂双药化疗的治疗方式也是临床面对的一大挑战。

目前针对MET靶点药物研发和治疗领域的竞争非常激烈,包括双靶联合,新型MET抑制剂,免疫治疗药物和c-Met的抗体偶联(ADC)药物等。开发有效的MET抑制剂,应对靶向治疗耐药后或原发性MET扩增/高表达,是我们业界需要共同努力的方向。我们期待未来有更好的、更精准的EGFR和MET抑制剂的双靶联合治疗模式,让该类患者有更长的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的获益,此外,也希望这样的药物能够取得适应证,尽快获批上市,让更多的患者可以从治疗中获益。

Q4


高选择性MET抑制剂伯瑞替尼(PLB1001 Vebreltinib)已经在针对MET ex14跳突 NSCLC患者的注册临床研究结果中显示出不俗潜力:ORR达到75%,mPFS达到12个月,mDOR达到16.7个月,且对MET扩增有效。您是如何评价这一数据结果的,未来伴随该药物的获批能为临床治疗带来哪些突破?

方文峰教授:国内外相继有多款MET抑制剂获批上市,用于MET ex14跳突的治疗,但是客观有效率(ORR)或PFS相较于传统的EGFR-TKI和ALK-TKI治疗稍有逊色,大部分药物的ORR在40%左右,鲜有超过50%,PFS均小于10个月。根据披露的数据,我国自主研发的高选择性MET抑制剂,伯瑞替尼(PLB1001 Vebreltinib)已经在针对MET ex14跳突NSCLC患者的注册临床研究结果中显示出不俗潜力,ORR达到75%,mPFS达到12个月,mDOR达到16.7个月,且对MET扩增有效。无论是短期疗效ORR还是长期疗效PFS,仅在数据方面,伯瑞替尼(PLB1001 Vebreltinib)是目前MET抑制剂中表现最佳的药物。其次,目前已经获批的MET抑制剂的不良反应事件值得我们关注,对脑转移的治疗效果也有待提高,期待伯瑞替尼早日获批上市造福MET异常患者,也期待它在临床实践中的也能有如临床试验的惊艳数据,攻克MET异常肺癌患者治疗的困境。最后,尽管有临床研究已经在靶向治疗耐药后MET扩增或是原发性MET扩增领域进行了前瞻性探索,但是目前尚无针对MET扩增适应证的药物获批,希望未来伯瑞替尼能更多地关注MET扩增或高表达人群,扩大适应证人群,造福更多的MET异常患者。



关于“遇见未来”




肺癌是目前全球发病率第二、死亡率第一的恶性肿瘤,在中国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亦位列第一。为了让大家及时知晓肺癌领域国内外的最新进展,《中国医学论坛报》特别发起并举办了“遇见未来”栏目,由鞍石生物科技支持,特邀国内专家进行前沿热点话题访谈和典型病例报道,相关内容发表在中国医学论坛报今日肿瘤微信公众平台。

关于鞍石生物科技





鞍石生物科技是中国创新药企业,旗下拥有两个全资子公司:北京浦润奥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2012年;北京鞍石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2018年。

鞍石生物科技致力于健康服务产业,以为患者提供高质量医药产品作为宗旨。专注于抗肿瘤创新药物的研发,拥有多个药物研发管线,主要研发方向为肿瘤治疗领域”First In Class”及“Best In Class”的创新药物,涵盖肺癌、脑胶质瘤等多个肿瘤治疗领域。

鞍石生物科技始终致力于:通过提供高品质创新药物,让患者生活更有质量,用持续创新为人类健康服务。通过完整的创新药物研发平台,推动药物产业化,为民族医药产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