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分别为三类,第一类是螺内酯,第二类为伊普利酮,第三类代表药物为非奈利酮。这3类药物的结构不同,与醛固酮受体的结合效力和选择性也是不一样的。
图1 各类MRA的药理学特性
螺内酯是第一代醛固酮受体拮抗剂,1957年作为利尿剂被批准用于临床,20世纪80年代被批准用于心衰治疗。
螺内酯拮抗醛固酮受体的效率较高,选择性则较低,是一种非选择性甾体类MRA,竞争性拮抗醛固酮受体,抑制钠、钾泵,发挥保钾利尿作用。
醛固酮在肾脏和心脏的组织分布比值为6∶1,在心脏中分布较少,肾脏分布较多,可能发生高钾血症。同时,由于醛固酮选择性不高,具有抗性激素的副作用,使患者体内黄体酮、睾酮等性激素水平降低,导致男性女性化、女性毛发变粗、月经失调、性欲降低等内分泌紊乱。
伊普利酮是第二代醛固酮受体拮抗剂,于2002年在美国上市,属于选择性甾体类MRA。依普利酮的作用机制与螺内酯基本一致,但与螺内酯相比,提高了对MR的选择性,其心肾分布为1∶3,还是会有一些高钾血症的表现。其对性激素受体的亲和力较低,有助于减轻性激素的副作用。依普利酮对MR的亲和力较低,抑制醛固酮逃逸的作用较弱,长期应用需要加大剂量或联用;其无法克服甾体类MRA固有的内分泌紊乱副作用。
第三代
非奈利酮是第三代口服非甾体类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对MR具有更高的选择性和亲和力,在心脏、肾脏以1∶1的比例均匀分布,对性激素的亲和力较低,具有减轻抗性激素副作用的优点。在肾脏和心脏具有相同的亲和力和选择性,只需要较低剂量便可发挥心脏保护作用,同时减少肾脏的保钾作用,降低高钾血症风险。
口服给药。
(1)成人:
①治疗水肿性疾病,每日40~120 mg,分2~4次服用,至少连服5日。以后酌情调整剂量。
②治疗高血压,开始每日40~80 mg,分次服用,至少2周,以后酌情调整剂量,不宜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合用,以免增加发生高钾血症的机会。
③治疗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手术前患者每日用量100~400 mg,分2~4次服用。不宜手术的患者,则选用较小剂量维持。
④诊断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长期用药,每日400 mg,分2~4次,连续3~4周。短期用药,每日400 mg,分2~4次服用,连续4日。老年人对本药较敏感,开始用量宜偏小。
(2)儿童:
治疗水肿性疾病,开始每日按体重1~3 mg/kg或按体表面积30~90 mg/m2,单次或分2~4次服用,连服5日后酌情调整剂量。最大剂量为每日3~9 mg/kg或90~270 mg/m2。
来源:人卫药学
1.活动页面签到7天,可领取1年数字报
2.活动页面签到10天,可领取黄峻教授2022心衰盘点文章PDF版
3.活动页面签到15天,可领取本次专题活动电子学习证书
4.评论区留言,可获得双肩背包抽奖机会
*活动最终解释权归中国医学论坛报社所有
中国医学论坛报版权所有,转载须授权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