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喹诺酮类是近年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类合成抗菌药物,其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组织体液内浓度高,吸收完全,不良反应大多轻微,目前应用甚广。正是由于其应用广泛,其他药物与其合用的机会也就越来越多,因此有关的药物相互作用必须引起临床医师的高度关注。
1.与其他抗菌药物的相互作用
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合用
这两类药物对革兰阴性菌均有良好的抗菌活性,通过抑制DNA回旋酶并阻碍细胞蛋白质合成的双重作用方式以发挥其协同作用,尤其在用于大肠杆菌引起的感染时药效相加。但喹诺酮类和氨基糖苷类均有肾毒性,合用时应严密监测肾功能并注意掌握用量。
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合用
β-内酰胺类可阻碍细胞壁粘肽的合成,造成细胞壁缺损,从而使喹诺酮类易于发挥杀菌作用。据报道,环丙沙星与β-内酰胺类合用是治疗绿脓杆菌、肺炎杆菌引起的呼吸系统感染的优选药,有效率达接近100%,较单用环丙沙星疗效大大提高。
利福平是肝药酶诱导剂,而喹诺酮类具有较强的肝药酶抑制作用,合用后致使喹诺酮类抗菌活性降低甚至消失。但许多临床研究认为利福平和环丙沙星、氧氟沙星联用对治疗葡萄球菌心内膜炎和骨髓炎是有益的。
合用使药效相加的相互作用还有:
环丙沙星与磺胺嘧啶合用,由于磺胺嘧啶能改善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加细菌对环丙沙星的摄取,明显增加环丙沙星抗绿脓杆菌和金葡菌的作用,从而减小了单用环丙沙星时产生的耐药性。
环丙沙星与抗结核药物联用对非典型的分枝杆菌具协同作用,单独使用环丙沙星不能抑制禽分枝杆菌,但与乙胺丁醇联用,可使76%的分枝杆菌分离株敏感,28%有协同抑制作用。
诺氟沙星与磷霉素合用治疗耐药伤寒,疗效明显优于单用诺氟沙星者,同时对绿脓杆菌引起的感染亦有良好疗效。其机理是磷霉素使细菌表面损伤,破坏细菌细胞壁,便于诺氟沙星更好地进入菌体内发挥作用。
合用使毒副反应增加的相互作用有:
喹诺酮类药物具有一定的肾脏损害作用,而万古霉素有更严重的肾毒性,二者合用可能导致毒性增加,出现肾小管上皮损害,蛋白尿等中毒症状。
喹诺酮类药物与氯霉素、红霉素合同可导致效用降低,其机制可能为抑菌剂干扰了杀菌的效能。同时,对肝、肾功能及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可能进一步加重。
环丙沙星与阿霉素、呋喃妥因合用,因为环丙沙星可使氧基增加,增加了其毒性;并且对肾功能不全者损害更大。通常不推荐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与喹诺酮类药物常规联合使用,在军团菌感染时可以联合应用,但需警惕心脏电生理异常的潜在风险。
与抗溃疡药的相互作用
与多价金属类抗酸药有相互作用。研究表明含Al3+、Mg2+的抗酸药与环丙沙星合用,使血清环丙沙星几乎完全丧失活性,环丙沙星的血清峰浓度及尿中原型药排泄量均明显下降,其中峰浓度降低6~10倍,血药浓度下降75%~95%,低于链球菌、葡萄球菌和大多绿脓杆菌的很低抑菌浓度(MIC),AUC减少66%~90%。
同时研究表明,在服环丙沙星前6~8h服用硫糖铝,可使前者生物利用度平均下降50%以上,而同时服用,则降低98%以上,因此应该在应用上述金属离子药物之前2小时给予喹诺酮类(氧氟沙星的达峰时间为1~1.5小时)或相隔4小时分别给药,可使这一相互作用大为减轻。
碳酸钙可中等程度降低环丙沙星和诺氟沙星的吸收。
实验证明:诺氟沙星、环丙沙星、依诺沙星的吸收受到制酸剂影响非常严重;氧氟沙星稍小;而氟罗沙星不受影响。因此应当避免喹诺酮类药物与多价金属离子联合用药,如不能避免时,则应注意用药时间差和品种的选择。
西咪替丁是组胺H2-受体阻断剂类抗溃疡药物。西咪替丁与喹诺酮类药物均在肝脏代谢,而西咪替丁是肝细胞色素P450酶系代谢的抑制剂,可抑制肝微粒体P450系统参与的Ⅰ相代谢反应,使喹诺酮类药物的肾外清除率下降。另一方面,西咪替丁可减少肾小管对其他药物的分泌,从而减少了喹诺酮类的清除,使其血药浓度增高。
临床上发现,对十二指肠溃疡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患者,在口服西咪替丁1.0g/d基础上,加用环丙沙星1.0~1.5g,每天2次分服,能充分杀灭幽螺杆菌,使全部患者的溃疡在3周内愈合。而单用西咪替丁同期内溃疡愈合率只占83%,故认为两药合用能加速溃疡愈合。
与丙磺舒的相互作用
丙磺舒可减少环丙沙星肾小管分泌50%,使后者血药浓度增高,产生毒性。
与茶碱类药物的相互作用
环丙沙星可抑制肝药酶对茶碱的代谢,使茶碱血浓度升高产生毒性,合用时应监测茶碱的血药浓度或调整剂量。
与非甾体抗炎药物的相互作用
喹诺酮类药物与非甾体抗炎药物(如布洛芬或芬布芬)合用,可能增加中枢神经系统的毒性,并有发生惊厥的危险。
为避免发生不良反应,对既往有惊厥史、癫痫或精神病发作史,急性脑血管病患者,不应合用喹诺酮与非甾体抗炎药物。一旦发生惊厥,除立即停药、确保呼吸道通畅外,还应给予巴比妥类镇静剂。
与口服降糖药的相互作用
喹诺酮类药物与口服降糖药同时使用,可能会发生低血糖或高血糖事件,联用时应加强血糖监测。
来源:基层医界 作者 马亚平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