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Leukemia | 陈俊仁/竺晓凡团队首次提出可测量残留病分析新方法

2024-04-10作者:CMT琳资讯
原创

图1.jpg

成果名称:我们是否正确判读了可测量残留病(MRD)?


发表期刊:《白血病》[Leukemia,IF(2022):11.4]


通讯作者:陈俊仁,竺晓凡


第一作者:冯雅慧,齐赛兵,刘雪鸥,张丽


主要作者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



推荐理由


研究团队运用“MRD最坏情况数值”作为复发风险分级的标准,重新分析了接受CCCG-ALL-2015方案治疗的883个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发现新方法显著优于传统的MRD计算方法。



研究解读


流式细胞分析是量化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可测量残留病(MRD)的常用方法之一。当今化疗方案大多要求医生在化疗开始后的2–3周检测MRD,并根据结果调整化疗强度。然而,由于此时患儿的骨髓细胞数大幅度下降,不易收集足够数目的单个核细胞供流式细胞分析,且检测总细胞数常不足50万个,甚至也有不到1万个细胞的情况。


当检测总细胞数不够时,泊松噪音效应不可忽略,若用常规方法(阳性细胞数/检测总细胞数)计算MRD,其标准误差甚至可能比要估计的MRD还大!除儿童患者外,类似现象也可能在接受高强度化疗的成人患者中发生。那么医生应该如何更好地解读MRD检测报告?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北京协和医学院陈俊仁教授和竺晓凡主任医师在研究中提出,判读MRD检测报告好比是“医生对决白血病”的唐朝仕女双人牌局。


医生先出牌,她有两个选项:判读为阳性或判读为阴性。对手(白血病)后出牌,而她也有两个选项:复发或不复发。如果医生判读MRD检测结果为阴性而之后患儿却发生了复发,医生和患儿家属肯定恼悔。我们的目标应是尽可能地减小恼悔的可能性。该研究提出运用“最小最大后悔”(minimax regret)原则解决这个难题(“最小最大后悔”原则的哲学论证详见统计学者Leonard Savage以及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司马贺的经典著作)。


研究团队认为,医生应使用“MRD最坏情况数值”作为复发风险分级的标准。团队运用贝叶斯分析推导出:MRD最坏情况数值遵循beta分布。举例来说:当一共检测5万个细胞而其中没有一个癌细胞时,正确解读不是“MRD为0”,而应是“有95%的可能性,MRD不超过0.006%”,即MRD最坏情况数值是0.006%。


研究团队运用这个新方法重新分析了接受CCCG-ALL-2015方案治疗的883个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发现新方法显著优于传统的MRD计算方法。根据传统计算方法,有274个患儿的MRD为0,即传统方法完全无法区分这些患儿的复发风险,但新方法能把这274个患儿中真正低风险的118人挑选出来。后期研究团队将开展多中心验证研究。





作者介绍


通讯作者
竺晓凡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1994 年毕业于日本北海道大学,获博士学位,1998 年至今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儿童血液病诊疗中心主任。


社会任职:现任中国抗癌协会儿童肿瘤专业委员会候任主委、中国医师协会小儿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委、中华医学会罕见病分会委员。《中华儿科杂志》《中华血液学杂志》等多部杂志编委。


主要研究方向:从事儿童血液病临床工作20 余年。在儿童白血病、各类儿童先天性及获得性骨髓衰竭性疾病临床与转化医学研究方面贡献卓越。


通讯作者
陈俊仁


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特聘教授,现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信息与资源中心首席技术专家。博士毕业于哈佛大学分子细胞生物学专业,曾于美国Fortune 500生物技术企业和中国中化集团任职,2020年7月至今工作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2017年入选武汉市发展改革委“武汉‘光谷3551’人才计划”;2018年入选中央组织部“国家人才创新长期项目”。现主要研究方向为将数据科学应用于血液系统疾病研究领域,从真实世界挖掘数据来回答临床问题,现已开展的研究主要围绕在血液系统疾病患者的全景医学数据开展科学研究。




团队介绍


陈俊仁教授带领的数据科学研究团队共13人,其中博士2人、硕士6人、硕士研究生5人,专业涵盖临床医学、数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和生物信息学等。团队主要研究方向为将数据科学应用于血液系统疾病研究领域,从真实世界挖掘数据来回答临床问题,从血液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等全维度,根据不同疾病亚型的发病特点、不同诊疗指标的综合考量、不同治疗模式的实践评价等方面,结合数据科学技术,解决多学科领域交叉的共性难题,通过学科交叉研究产出重大科学突破,促进数据科学与医学研究领域知识体系的融通发展。


研究团队同临床深入融合,建立起数据科学驱动的临床医学研究范式,近两年在国际权威杂志共发表研究成果10篇,其中“Nature Computational Science”杂志1篇、“Cancer Research Communication”杂志1篇、“American Journal of Hematology”杂志1篇、“BMJ Open”杂志1篇、“eJHaem”杂志1篇、“Leukemia”杂志5篇。


每一项临床研究都倾注着研究团队的心血结晶。学习过后,您是否有所收获?或有疑问想与主创团队分享?请在评论区留言,期待与您交流!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