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马尔尼菲篮状菌,微生物检验人常说的“马儿”,此马非彼马也。马尔尼菲篮状菌,在我们检验人精心的培养下,菌落质地呈山羊皮样到绒毛样,可逐渐产生可溶性酒红色色素扩散到琼脂中;显微镜下更是彰显美丽,形态婀娜多姿、颜色艳丽迷人,扫帚状,像菊花、翡翠项链。你绝对喜欢的,先来目睹它美丽的一面。
PDA,25℃,7天,正面;PDA,25℃,7天,反面
显微镜下放大1000倍;显微镜下放大400倍
别急,不要被漂亮的外表迷惑你的眼睛,让专业人员揭开它的庐山真面目,告诉你真相。
马尔尼菲篮状菌是一种温度依赖型致病性双相真菌,诡异多端,漂亮的外表下暗藏杀机。
它是世界十大最恐怖的真菌之一,生物危害等级三级,可引起免疫低下或缺陷患者播散型及慢性局灶型感染,是继结核分枝杆菌和隐球菌之后,引起HIV患者感染排名第三的病原菌。篮状菌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的AIDS患者,其中87%~96%是男性,HIV患者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不进行治疗的死亡率为80%~100%,尽管接受了抗真菌治疗,但其死亡率仍高达30%,实乃不折不扣的杀手。
研究人员于1956年在越南竹鼠的肝脏分离到该菌,曾称之为马尔尼菲青霉菌,于2011年更名为马尔尼菲篮状菌,随之青霉菌病也改为篮状菌病。竹鼠是马尔尼菲篮状菌的主要携带者,狗和大象身上也曾分离出。研究表明,篮状菌病与雨季农作相关,接触土壤可能是机体原发性感染的必要条件,中国南部地区人们吃竹鼠可能会感染马尔尼菲篮状菌。没有证据表明可以人传人。主要在东南亚地区流行,我国主要发生在华南,全国都有散发病例。可导致患者播散性感染甚至死亡。
04
生物学特性
马尔尼菲篮状菌是篮状菌属中唯一的温度依赖性双相真菌:在25℃环境下,于沙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上为丝状真菌相,生长快速,单轮或双轮生的帚状枝,质地呈山羊皮样到绒毛样,菌落可逐渐产生可溶性酒红色色素扩散到琼脂中。而在SDA、PDA上35 ℃培养时呈酵母相,酵母相为主要致病,其可在数日内生长出白色至棕褐色的酵母菌落。显微镜下为酵母样菌体,也可见短的菌丝形成。
35℃ / 25℃
35℃ / 25℃
取材类型
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最常见部位是皮肤、肺部和内皮网状系统,包括骨髓、淋巴结、肝脏和脾脏。常见的检测标本类型有骨髓和淋巴结活检组织、皮损刮取物和血液等。
临床表现
患者从吸入孢子到感染,肺泡的巨噬细胞是宿主的最初防御细胞,真菌孢子在巨噬细胞内增生,有免疫能力者引起肉芽肿,CD4+ T细胞低下的HIV患者中引起全身播散性感染。播散性马尔尼菲篮状菌病起病急剧,主要累及网状内皮系统,引起寒战、发热、咳嗽、腹泻、白细胞增多、浅表淋巴结肿大、贫血、肝脾肿大、体重下降、皮肤脓肿等,皮损呈多形性,多表现为丘疹,典型皮疹呈传染性软疣样丘疹,中间呈脐窝状。中央坏死样皮疹是具有诊断意义的特征性体征。
呼吸系统是常受累部位,胸部影像学复杂多样,缺乏特征性改变。临床上一旦怀疑此病,应尽早进行真菌培养和病理组织活检。在治疗基础疾病的基础上积极给予抗真菌治疗。
需要注意的是马尔尼菲篮状菌对氟康唑耐药。
马尔尼菲篮状菌病的可预防性较低,目前没有疫苗。是一种机会致病菌,免疫力低下患者为易感人群,可引起致命的系统性真菌病--马尔尼菲篮状菌病。主要感染病例来自艾滋病患者,死亡率高,令人担忧的是非HIV患者与其他细胞免疫受损的感染率增加,非HIV病人感染常常误诊。
关键点来了,篮状菌病的可预防性低,但艾滋病是可防的,所以生命是掌握在自己的手里珍惜生命、洁身自好。
病例分享
82岁老奶奶,瓦尔登斯特伦巨球蛋白血症,马尔尼菲篮状菌合并隐球菌感染,经过治疗,健康存活。临床医生需考虑有潜在疾病的非HIV感染患者中感染马尔尼菲篮状菌的可能性,早期诊断和适当的治疗可以降低与马尔尼菲篮状菌病相关的死亡率。临床与实验室沟通很重要!
葡萄熟了,硕果累累? 非也,这可是老奶奶血培养检出的混合菌感染:马尔尼菲篮状菌和新型隐球菌,画面迷人,疗效完美。
如何预防?
1. 不吃竹鼠、不吃野味。
2. 不得艾滋病,做好艾滋病的防治,也是预防马尔尼菲篮状菌病的关键。
作者:莆田市第一医院 陈凤訇
本文转发自血流感染细菌监测BRICS
往期推荐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