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对于左心耳封堵术后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目前尚未确定最佳的抗栓治疗方案。
8月20日,JACC发表的一项系统综述和网络Meta分析提示,左心耳封堵术后,直接口服抗凝药(新型口服抗凝药)单药治疗可能是最佳的初始抗栓治疗,其降低血栓栓塞事件和大出血风险的可能性最高。
另外,与单个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相比,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可降低血栓栓塞事件风险,其对于不能耐受抗凝治疗的患者,可能是一个更优的选择。
该Meta分析包含51项相关研究,共纳入12451例接受左心耳封堵术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
分析结果显示,在预防器械相关血栓形成方面,各种抗栓策略,包括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单用新型口服抗凝药、新型口服抗凝药+单个抗血小板药物、维生素K拮抗剂(华法林)均明显优于不治疗。
新型口服抗凝药在降低全因死亡风险方面优于华法林(OR=0.39)。
与单个抗血小板治疗相比,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可降低血栓栓塞事件风险(OR=0.50),但两者在大出血事件方面无明显差异。
进一步分析(P-scores)显示,单用新型口服抗凝药是最可能降低血栓栓塞事件和大出血风险的抗栓策略。
本刊之前发表的一项包含9项研究、10215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的Meta分析也表明,左心耳封堵术后,新型抗凝药优于华法林。
另外一项包含15项研究、5500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的Meta分析则发现,短期口服抗凝治疗和抗血小板治疗在器械相关血栓、脑卒中、大出血发生风险方面均相似。
作者认为,对于有严格口服抗凝禁忌证的患者,左心耳封堵术后短期抗血小板治疗对于预防器械相关血栓和脑卒中也是有效的。对于高出血风险患者,缩短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疗程可能是降低出血风险的一种策略。
来源:中国循环杂志
老年高血压有哪些特点?控制目标是多少?有哪些治疗原则?一文讲清!
每一步都很重要!如何通过增加步数降低死亡率和心血管疾病风险?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