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今年1月初以来,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教授、基础医学院院长、模式动物研究所所长李红良教授团队联合开展了对武汉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全程跟踪研究,密切关注、研究疫情走势、持续分析研判疫情防控各阶段面临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并及时为各级政府提出对策建议。
1月11日
针对武汉“不明原因病毒性肺炎”的防控,李红良教授向中国经济信息社提出了看法和建议,李红良说,新型冠状病毒属于单链RNA病毒,没有基因修复功能,比其他病毒更容易发生变异,改变传染特性,不能排除人传人的可能性。建议对“病毒变异”“可能人传人”等隐患风险仍然需要保持高度警惕、密切监测,并加快科研攻关,完善应急预案,加强野生动物市场交易管控和国际卫生交流与合作。
1月19日
在泰国、日本相继出现确诊病例,武汉市内病例大量增加的情况下,李红良教授分析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新型诊断试剂盒投放后检测确诊速度加快,但另一方面也表明疫情已经呈现出流行趋势,需引起高度警惕。
李红良教授认为,目前疫情扩大蔓延风险加剧,需进一步提高警惕,提升防控措施,追踪疫情病源和传播途径,加强国际间、区域间信息交流与疫情防控协作,并密切关注疫情扩散可能对经济发展,特别是服务业、对外贸易、外商投资等方面带来负面影响。
1月22日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出现扩散蔓延趋势、确定人传人、医护人员感染等新情况。就此,李红良教授提出建议,在前期采取一系列防控举措的基础上,重点从落实严密防控、春运流动人口管理、医护人员防护等方面着手,进一步加大防控力度,切实遏制疫情进一步蔓延。
1月25日
李红良教授分析疫情形势认为,尽管武汉等城市目前采取了强有力的防控举措,但武汉“封城”前大量离汉人员分散到全国各地,其中有不少被感染处于潜伏期的病毒携带者,正在成为行走、流动的传播者,已将病毒传至各地,武汉疫情形势非常严峻、湖北省很严峻、全国其他省市区也面临扩散蔓延的较大风险。同时,武汉市大幅增长的病患者及恐慌就医的发热者正“挤兑”特定、有限的传染病诊断、救治资源。
1月28日
李红良教授分析认为,当前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防控需高度警惕四大风险——潜在的、行走的病毒传播者引发的疫情扩散风险、返乡人员再返城引发的连锁传播风险、医疗“挤兑”为防控工作带来的挑战、公众恐慌加剧医疗资源和城市运行压力。
2月2日
李红良教授分析认为,医疗防护物资保障和医疗资源供给紧缺,因疫情蔓延升级、病例数增多、医疗条件无法满足收治诊疗需求等原因引发的公众恐慌、焦虑、躁动心态以及可能由此引发的社会不稳定因素,成为武汉市疫情防控的两大突出问题。
李红良教授建议采取“一省包一市”对口支援方式,组织医疗资源丰富的省份对湖北省黄冈等疫情严重市州进行一对一帮扶,加大对黄冈等武汉周边地区疫情防控的指导和支援力度,并采取更严格的举措并狠抓落实,防止疫情从散发到局部暴发的风险。
2月12日
李红良团队分析认为,虽然武汉市目前疫情防控措施基本科学齐备,但病患者底数仍然不清,不少患者没有能够及时被收治入院,部分已被感染、处于潜伏期、没有发热等症状或症状轻微、又未就医就诊的病患者成为“行走的病毒携带者”,加剧家庭和社区传播风险。武汉市疫情防控已经进入最关键、最紧急的攻坚战关头。
李红良教授建议武汉市组织动员全社会群防群控、全面排查“四类人员”,在摸清底数的基础上,真正实现“应收治尽收治”“应隔离尽隔离”。同时,持续加大投入,确保武汉的医院床位、隔离场所、医护人员、医疗防护物资、医疗设备等供应充足,并优化检测诊疗流程和措施,提高收治率和治愈率,降低感染率和病死率,争取尽快迎来疫情“拐点”。同时,应进一步强化风险意识、底线思维,即打好现阶段的攻坚战,也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防止疫情反复。
2月15日
李红良教授分析认为,目前孝感等湖北省大部分州市的疫情呈现出城市向农村蔓延、输入型向社区感染型发展的趋势,应进一步加强城市社区、农村“四类人员”排查和分类集中隔离收治隔离力度,切实切断传染源,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需进一步加大对孝感的支援力度,增加医护人员,配足医疗防护物资、医疗设备、药品等,全力以赴将各项防控措施落实落细,打好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阻击战和攻坚战。
同日,针对各界高度关注医护人员院内感染率高问题,李红良教授指出,疫情早期重视程度不足、防护不够、高负荷工作、防护物资紧缺等是导致医护人员感染率高的主要原因。建议从保障防护物资供给、充实人员力量、缓解医护人员身心压力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关爱和防护。
2月22日
武汉市疫情防控实现了患者从居家隔离到集中收治,从“人等床”向“床等人”的转变,并完成全市核酸检测存量清零,进入反攻阶段。
李红良教授根据疫情形势发展,建议武汉市抢抓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好转的重要机遇期,全力以赴完成两大关键任务:控增量,进一步提高收治率、降低感染率,减少新增病例,并加强社区和特殊场所、高风险场所的防控;减存量,按照“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的原则,加大轻症患者救治力度,集中优势医疗资源精准治疗重症、危重症患者,最大限度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
3月18日
武汉市疫情传播基本阻断,疫情防控取得决定性成果。李红良团队分析认为,这一阶段面临的压力和风险主要在于:3月份以来,符合出院标准或者已出院的患者在复检时又呈阳性的病例,以及无症状感染者的存在,引发公众担忧。
目前对“复阳”的病理机制尚不清楚,“复阳”患者、无症状感染者是否具有传染性也还不明确。这两类人群(无症状感染者、出院患者“复阳”)与境外输入的病患者成为这一阶段武汉市疫情防控的三个风险因素,需警惕重视、并采取相应措施防范化解。
3月23日
李红良教授提醒,应高度重视“复阳”患者、无症状感染者可能具有传染性所带来的二次传播扩散风险。
建议进一步建立健全复阳病患、无症状感染者的监测观察、复查跟踪、治疗康复等工作机制和流程,创新建立大数据、智能化、移动互联网管理平台,形成“追踪、观察、检测、治疗、复查”完整工作闭环,及时发现并化解苗头性风险;同时,加强关于发病机理、传染性等的科学研究,为疫情防控工作提供科学支撑。
4月18日
在自1月初以来三个多月的跟踪研究基础上,李红良教授团队系统回顾研究了武汉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全过程,分析总结了各阶段疫情的主要特点、防控面临的主要矛盾与突出问题、采取的主要防控策略与措施、防控成效及启示等。
团队研究认为,武汉市疫情防控经历了起源与流行、暴发、相持、反攻、决定性成果五个发展阶段。通过对武汉市这一典型样本的解剖,系统回顾、分析总结,可以为其他国家相关城市防控疫情提供以下启示和经验:
在疫情起源发生伊始,必须高度重视并警惕新冠肺炎巨大的隐蔽性、较强的传染性等特点带来的巨大风险,迅速采取全面严格的防控措施。
在疫情暴发阶段,加大分级诊疗力度,提高快速检测筛查能力,尽量避免医疗资源“挤兑”。
对确诊病例隔离治疗,并第一时间追踪密切接触者、实施隔离观察,早发现、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将病患者与健康人群区分开来,切断家庭和社区传播途径,切实关住疫情“水龙头”。
对轻症、重症、危重症患者进行分类救治,以提高收治率、治愈率,降低感染率、病死率。
疫情防控、“粮草先行”,应统筹配置隔离病房与病床、医护人员、医疗物资,备齐疫情防控必需的医护、医疗资源。
不断提升民众科学素养,增强民众自律,充分发动组织民众群防群治、群防群控,“上下同欲者胜”。
高度重视并切实加强医护人员防护,防止医护人员感染。
在疫情防控中,应重视防范养老院、看守所、监狱等特殊场所和高风险场所的局部性疫情爆发风险。
人类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后,自媒体与社交媒体发达、碎片化信息较多,需要更加及时公开透明、实事求是发布疫情信息,对不实信息及时辟谣,引导民众科学理性认识疫情并采取防控行动。
在保护个人隐私的前提下,可充分运用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对确诊患者和密切接触者,以及无症状感染者等重点人群进行追踪和管理。
在疫情防控中应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关键性作用,加大科研攻关力度,为病毒溯源、防范疫情反弹与有效药物、疫苗的研发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应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共同提升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并未雨绸缪、为应战下一次未知病毒的暴发做好准备。
来源:武汉大学模式动物研究所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