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2024年7月4—6日,第四届全球消化内镜大会(ENDO 2024)在韩国首尔召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张澍田、李鹏教授团队在本次会议上展示出卓越水准,研究成果分别获得了3项口头报告及9项poster展示的机会。《中国医学论坛报》特别邀请北京友谊医院团队对研究进行分享,以飨读者。
北京友谊医院团队在ENDO2024大会现场
李鹏教授介绍穿孔、瘘和漏的定义
在题为《上消化道穿孔、瘘和漏的内镜治疗》报告中,张澍田教授和李鹏教授首先对穿孔、瘘和漏的定义进行了明确,介绍了目前内镜治疗上述疾病的主要手段,包括组织夹、OTSC、支架、内镜下缝合技术、组织胶、内镜下真空吸引技术、封堵技术等,并以病例的形式,对每种治疗方式的操作方法及优缺点进行了详细说明。
经内镜活检孔道释放的组织夹可用于较小且周围黏膜正常的缺损,难以夹闭慢性缺损或较大的病变,必要时可以联合尼龙绳等器械进行荷包缝合,进一步加强其封闭效果。
当缺损较大时,可考虑使用OTSC进行治疗。在Bartell等的系统综述中,OTSC封闭消化道穿孔的临床成功率达到85.3%。在未成功的病例中,失败原因主要为缺损过大及穿孔的延迟闭合(穿孔72小时后)。在瘘和漏的治疗方面,OTSC也有广泛的应用。一项meta分析纳入所有使用OTSC封闭瘘管的病例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其平均成功率达到69%。OTSC成功封闭消化道瘘的有利因素包括发现瘘后1周内进行封闭、纤维化程度低、缺损大小为10~30mm等。报告特别指出,当把OTSC安装到内镜前端后,内镜前端直径达到16.5~21mm,在操作时需小心谨慎,避免消化道损伤。
支架也是治疗消化道缺损的重要方法,包括自膨式金属支架(根据覆膜情况,又可细分为全覆膜、半覆膜等)、塑料支架、可降解支架等,封闭食管瘘的成功率可达到70%以上,其主要不良反应包括支架移位、食物嵌顿、黏膜坏死、穿孔等。
随着内镜器械和技术的进步,内镜下缝合技术逐渐成为治疗消化道管壁缺损的重要方法,其主要优点是可以确切地进行全层封闭,技术成功率和临床成功率高,其主要缺点包括价格较高、对术者操作熟练度要求高,特别是在消化道走行成角的部位难以操作,主要不良反应包括出血和消化道狭窄。Sharaiha等使用缝合技术治疗了122例患者,总体技术成功率达到97.5%,短期和长期临床成功率分别为73%和67%;但对于慢性瘘患者,封闭的成功率只有23%。
内镜真空负压疗法是近来兴起的一类技术,可以安全有效地治疗消化道瘘和穿孔,其设计原理与治疗皮肤及软组织创面的VSD技术有异曲同工之妙,其可能的原理包括改善局部血液灌注、组织形变、减少渗出和细菌生长等。其基本操作是通过内镜将真空负压系统置入管壁缺损处,随后外接负压持续吸引;定期内镜复查,必要时更换负压引流系统。据Simas de Lima Marcelo等报道,其临床成功率可达87%。
瘘封堵系统是另一种新兴的技术,可用于食管气管瘘的封堵,其设计灵感来自心脏房间隔/室间隔封堵装置。封堵装置有不同的设计方案,主要包括两面伞状固定部分和中央封堵部分。在封堵食管气管瘘时,由两位医生共同操作,一人操作胃镜,负责将封堵系统经食管置入,并通过瘘管到达气管侧;另一人操作气管镜进行监视,并调整封堵装置的位置,随后进行释放。该技术的优点是可以有效封堵病变,两面伞状的设计可以有效避免移位。
总之,随着新器械的发明和技术的进步,消化内镜在上消化道穿孔、瘘和漏治疗中正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在临床应用中,我们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管壁缺损的性质等因素,决定合适的内镜治疗方案。
整理:赵彦
审核:李鹏教授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