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ESC速递】薛亚军医生代表张萍教授团队现场交流:内皮祖细胞移植治疗大鼠冠状动脉微栓塞的实验研究

2019-09-03作者:论坛报心血管会议
冠心病 ESC

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张萍教授团队一项针对冠状动脉微栓塞问题进行的相关基础研究,入选ESC2019 Poster Speaker,研究第一作者薛亚军医生参加了ESC 2019,现场报告该研究结果并与国外同行进行了交流。

微信截图_20190903205356.png

薛亚军医生在ESC现场与国外同行交流

研究背景

冠状动脉微栓塞(coronary microembolization,CME)是发生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一种常见的临床不良事件,可自发或由与手术相关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引起。CME可引起短暂“无复流”或“慢血流”,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远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可导致心律失常、冠状动脉储备减少以及心脏收缩功能障碍等。一旦发生CME,常规处理方案是冠脉内使用硝普纳、Ⅱb/Ⅲa受体拮抗剂和直接血栓抽吸,但临床疗效不理想,因此,寻找CME有效的治疗方法十分必要。已有研究证实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移植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有血管修复和心功能改善作用。然而,EPCs移植能否改善CME后的血管损伤和心功能尚不清楚。

研究设计与方法

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张萍教授团队,针对CME问题,首先从前期临床试验入手,检测与心肌损伤、修复相关的microRNA。随后进行相关基础研究,利用自体微血栓法建立大鼠CME模型,通过冠脉微灌注方法进行同种异体骨髓来源EPCs移植,利用EPCs迁移,黏附并嵌入血管损伤部位,带来心肌细胞微环境的改善,从而改善CME对心室功能的影响,探索EPCs在CME治疗过程中可能的获益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入选ESC2019 Poster Speaker。研究第一作者薛亚军医生参加了ESC 2019,现场报告了该研究结果,并与国外同行进行交流。

该研究利用自体微血栓法建立大鼠CME模型,分别将低剂量和高剂量大鼠骨髓源性内皮祖细胞移植入CME模型的冠状动脉内,分别于EPCs移植前、后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并于移植后4周使用检测心肌组织中Ⅷ、VEGF和bFGF。同步检测与CME相关的microRNA。

研究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不同剂量组EPCs移植治疗后vWF血清水平均下降,术后4周Ⅷ因子表达增加,心肌纤维化减轻,微小血管密度增加,并且心肌组织中microRNA-19a表达被抑制,microRNA-486-3p表达增加。而低剂量EPCs移植治疗组术后血清cTnI水平显著下降,28天后VEGF表达增加、bFGF表达降低,microRNA-21及microRNA-214表达增强,超声心动图结果显示LVEF增加,LVESD减少。

微信图片_20190903204310.jpg

(点击查看大图)

因此,该课题组结果提示EPCs冠状动脉内移植可促进CME模型大鼠血管新生,心肌纤维化减少和心功能改善。

研究内容同期收入ESC365,经专家评选为优秀摘要。

第一作者简介

薛亚军,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现工作于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任职心脏内科Attending主治医师。

微信截图_20190831123926.png

擅长冠心病介入治疗,心律失常相关疾病介入治疗等,累计完成心血管介入手术5000余例。科研工作重点在冠状动脉微循环机制研究,先后在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SCI收录3篇,参编论著六部,承担国家中医药科技发展基金、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清华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研究、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研究工作。任职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心脏重症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介入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老医学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会委员,北京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专家委员会第二届青年委员会委员,北京医学会老年医学会心血管学组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心律与心电分会委员,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国老年心血管病防治联盟委员会委员,中国TVI联盟成员,山西省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学专业青年委员。

专家简介

张萍,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心内科主任、内科部副部长、清华大学临床医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

微信截图_20190903210831.png

从事心律失常介入治疗20余年,完成导管消融(室上速、房速、房扑/房颤、室速)及器械置入治疗(起搏器、ICD、CRT/CRT-D、皮下ICD等)手术数千例,特别在猝死高危人群和心衰的器械治疗、优化管理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在国内率先建立了晕厥与心脏性猝死高危人群的筛查和随访体系,在遗传性心律失常诊治方面做出了出色的工作,最先发现并报道了中国人短QT综合征的新突变。在各类心肌病高危人群的诊治、心肌损伤再生治疗方面也具有独到的见解和贡献。作为中国人心电数据库建立的主要专家,一直积极致力于无创心电技术的应用与发展(智能诊断)。近年来,带领团队积极开展胸痛中心建设、慢性心衰一体化管理及心血管疾病康复治疗。现已发表论文110余篇,先后承担"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10余项国家及省部级课题,获中华医学科技三等奖、华夏医学三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各一项。2013年获中国心律学会颁发"中国起搏杰出贡献奖"。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