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传承协和精神,促进急诊医学发展!2023北京协和急诊医学论坛成功举办

2023-04-16作者:论坛报木易资讯
原创

2023年4月13日至16日,由北京协和医学院培训中心、北京急诊医学学会、中国急诊专科医联体共同主办的2023北京协和急诊医学论坛成功举办。


4月15日上午,国家卫生健康委相关领导出席开幕式北京协和医院副院长韩丁到会并致辞。急诊界的老前辈周玉淑教授、王佩燕教授、马遂教授北京协和医院急诊医学系主任于学忠、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院长陈玉国、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急诊科学科带头人吕传柱、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门诊部主任赵晓东、中日医院急诊科主任张国强、北京医院急诊科主任张新超、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主任朱华栋专家参会。来自国内急诊、重症、感染、全科医学、内外科专业的医生、护士及相关专业人员等多学科领域的近两千位专业人员参与此次盛会。


主持1.jpg


大会主席,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主任朱华栋教授致欢迎词,他对莅临本次大会的各位领导、专家和道表示热烈欢迎。朱华栋教授介绍,今年是中国急诊医学之父邵孝鉷教授诞辰100周年,恰逢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建科40周年,邵孝鉷教授正是第一任急诊科主任。经过一代代协和急诊人的努力,实现了从急诊室到急诊医学科的跨越式发展,成功打造了科室品牌。北京协和急诊医学论坛也秉承“传承·发展”的理念,助推公立医院急诊提质增效,加强急诊科室建设,培养急诊高素质人才队伍,打造科研创新交流新平台。

朱华栋.jpg


随后,由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医务人员携手奉上“不忘初心•传承与发展”的主题节目拉开了邵孝鉷教授诞辰100周年暨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建科40周年的序幕。一首由协和人郎景和院士作词、林进教授作曲的《世纪之爱》表达了协和急诊人对于急诊医学事业的坚守和热爱。一束鲜花,一份敬仰;一腔誓言,一生追求。1983年4月15日,我国第一个院内独立建制的急诊科在北京协和医院建立,邵孝鉷教授被任命为第一任科主任。邵孝鉷教授以建设和发展全国急诊医疗服务体系为己任,一代代急诊人追寻着前辈们的足迹,奋勇拼搏、创新图强,我国急诊医疗体系正在高质量地发展。

急诊协和.jpg
协和急诊2.jpg

协和急诊不仅成功打造出医、教、研、管齐头并进的科室品牌,“九心”急诊、十分服务的理念也深入人心。自急诊医学纳入复旦版《中国医院专科声誉排行榜》以来,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连续七年位列榜首。年轻的协和急诊人也做出他们的承诺,以青春践行医者使命,临危不乱,分秒必争,永远奋斗在守卫生命的第一线。

协和40.jpg

40.jpg


现场专家还为SCI、教学及中毒相关优秀论文获得者进行了颁奖。

SCI.jpg
中毒福尔摩斯.jpg
教与学.jpg


专题报告(一)

专题报告环节的上半场,由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黄子通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总医院聂时南教授共同主持。

黄.jpg
聂.jpg

北京协和医院急诊医学系主任于学忠教授以“与人工智能共舞”介绍了当前AI在医疗应用中的不同场景,包括医疗文书建立、医学影像分析、医疗机器人开发和健康管理等等。谈及AI时代在急诊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于学忠教授表示,AI的应用势必给急诊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对此我们应当充满信心,利用人工智能的发展,逐渐建设完善急诊的决策体系,为人民健康作出急诊人的贡献。

于学忠.jpg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院长陈玉国教授介绍了心脏骤停的救治现状,并提出我国心肺复苏质量改进的要点。对比了国内外的数据,陈玉国教授呼吁进一步完善我国心脏骤停的院前和院内登记系统,而胸痛中心、复苏中心等综合救治体系的建设是提升急危重症救治能力的重要举措。此外,有必要加强心脏骤停高危人群筛查、预防及救治知识的宣传科普,从而降低心脏骤停发生并改善预后。

陈玉国.jpg


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急诊科学科带头人吕传柱教授对脓毒症早期预警与阻断研究做了进展报告。面对中国急诊脓毒症的严峻形势,由吕传柱教授牵头,联合孙明伟教授共同发起了全国急诊脓毒症早期识别、预警和阻断的多中心临床真实世界研究。通过为期三阶段的回顾性队列研究、前瞻性队列研究和随机对照研究,在脓毒症的早期预防和阻断中,相信中国急诊人一定大有作为。

吕.jpg


专题报告(二)

专题报告环节的下半场,由贵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梁显泉教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陈晓辉教授和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卢中秋教授共同主持。

三人.jpg


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门诊部主任赵晓东教授围绕如何提高创伤的救治水平做了精彩报告。创伤死亡的3个高峰时间中,院前急救和医院急诊科救治的患者主要在第二部分。我国每年因创伤致死人数达70万~80万人,其中30%~40%的患者是因为出血导致的死亡。创伤救治不仅仅要关注专业急诊医护人员掌握止血、复苏技术和精准用药,同时也要关注基层医生的急救培训和普通民众的自救科普。

赵晓东 (1).jpg


中日医院急诊科主任张国强教授对ECMO的概况和急诊的应用进行阐述,并对ECMO在中国急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供指引方向。ECMO的技术培训和费用是急诊诊疗使用面临的普遍问题,但急诊科室独立使用ECMO如何改变“跟跑”现状,不能拼“量”,而是要从精细化过程管理入手,更精准掌握适应证、启动时机和模式等等,从而给患者带来更大生存获益。

张国强.jpg


北京医院急诊科主任张新超教授回顾了中国急诊医学四十年。他指出,急诊医学是因社会需要和学科的发展而生的。经过多年的成长和发展,急诊医学“救命、治病”的学科特质已经形成,院前急救、院内急诊、急诊危重症监护三位一体的服务体系趋于成熟,但急诊医疗供需不平衡、省市县间发展不平衡和急诊医务人员幸福感提升等问题都亟须重视和解决。展望中国的急诊医学未来,张新超教授满怀信心,他说急诊医学必将会从高速发展转为高质量发展,必将成为中国医学一个极其重要的领域和一支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

张新超.jpg


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主任朱华栋教授分享了生命状态监测的最新进展。他指出,在急诊的临床工作中,能够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状态的设备有很多,但提供的信息往往是碎片化的,缺少连贯性。未来期待通过产学研通力合作,尽快实现实时监测,早期识别和预警,多参数、多设备融合的生命状态监测。

朱华东.jpg


随后,赵晓东教授、吕传柱教授、于学忠教授、陈玉国教授、张国强教授和朱华栋教授在开幕式现场共同参与了智监护启动仪式。

启动.jpg


传承·发展

北京协和急诊医学论坛秉承“传承·发展”的理念,以人民生命健康为中心,还开设了急诊外科、中国乡村急救公益发展、5G时代现代急救体系建设论坛、心肺复苏、教与学案例汇报、急性心脑血管、感染、重症、急诊临床思维、急诊医学博士研究生论坛、中毒、护理、急诊ABC、县域急救体系建设、急诊青年医师擂台赛、急诊机械通气、超声、血液净化等分会场及核心课程;作为论坛的特色项目,中毒福尔摩斯探案通过缜密分析结合临床实践,为急诊中毒临床治疗演示更多治疗方案。加强急诊学科内涵建设,着力打造急诊人才队伍建设,提升综合素质,北京协和急诊医学论坛全力助推急诊领域提质增效,迈向高质量发展和精细化管理。


北京协和急诊医学论坛发展至今,已成为全国急诊医学领域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会议之一。目前,急诊医学已进入快速发展和提质发展的新阶段,论坛也将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不断为增进人民健康福祉作出新贡献,为健康中国建设谱写新篇章。



撰稿|北京协和医院宣传科 王敬霞

     中国医学论坛报记者 杨璐绫

审核|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主任助理 王江山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