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神经内科 张玮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神经外科 张晓磊
患者男性,36岁。31岁时首次出现癫痫发作,表现为左上肢抽搐,在左上肢持物或平举、肩部外展等情况下出现,意识保留,严重时可出现双眼上翻,牙关紧闭,口吐白沫,四肢抽搐,每次持续1~2分钟。癫痫发作几乎每日均出现,口服卡马西平、左乙拉西坦、拉考沙胺三种抗癫痫药物不能满意控制癫痫发作。当地三甲医院神经科医生为患者完成头磁共振、PET、脑电图检查,不能对致痫病变精确定位。经当地医院医生介绍,患者到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癫痫中心就诊。
入院后,高分辨率磁共振检查未见明确大脑皮质病变。MRI-PET显示右侧中央沟-中央后沟-中央前沟皮质区域低代谢,为可疑致痫病变(图1)。
图1 头MRI-PET融合,显示右侧运动皮质低代谢
头皮电极脑电图可见中线区近持续性癫痫放电。发作期可记录到左上肢肌阵挛-失张力发作(图2,图3)。
图2 头皮脑电图示中线区近持续性癫痫放电(黑色方框)
图3 头皮电极脑电图-肌电图可见左侧上肢肌阵挛-失张力发作
为了精确定位致痫病变,患者接受了10根颅内电极植入。每根颅内电极直径0.8毫米,含有10-16个电极触点。这项技术被称为立体定向脑电图(SEEG,图4)。
图4 10根颅内电极植入至患者脑内,精确定位致痫病变
通过SEEG记录,终于确认中央前沟上段是致痫病变(图5,图6)。再通过对SEEG电极施加电流刺激,确认每一个电极触点的运动功能,然后才能决定这个部位皮质是否可安全切除(即切除后不导致显著的运动功能障碍)。
图5 立体定向脑电图,10根电极植入后脑内信号记录
图6 SEEG记录,位于中央前沟-中央沟的电极(S’1-6,X’1-6,P’4-5)出现记录到持续性癫痫放电,并通过肌电图记录到与之对应的肌阵挛-失张力发作
通过综合分析研判,确定了手术切除方案(图7)。
图7 外科手术切除方案
在手术中,癫痫外科和麻醉医生采取了术中唤醒技术,即在手术过程中途,适当减量麻醉药物用量,将患者唤醒。在保证患者感受不到痛觉情况下,让患者做左手运动,同时进行运动皮质切除。这个过程中一旦患者出现运动功能下降,即刻停止切除该区域运动皮质。最终,通过精细的神经显微外科操作,患者致痫病变被完整切除 (图8),术后癫痫发作未再出现,且左手运动功能已恢复到术前状态。
图8 右侧运动皮质部分切除
在本例药物难治性癫痫的诊疗过程中,癫痫中心的内外科医生经过极为细致和艰苦的工作,通过高分辨率影像、高采样率脑电图和立体定向脑电图技术,以及术中唤醒、显微神经外科技术,突破了功能区手术的“禁区”,最终完全治愈了患者的癫痫,极大地提高了患者的生存和生活质量。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供稿)
国家神经系统疾病质控中心脑血管病专业组专家撰稿,21篇脑梗死临床诊疗干货文章,精准提升脑血管临床诊疗能力!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杨渊教授团队撰写17篇神经心理疾病临床干货文章,神经内科医生需要了解!
国家神经系统疾病质控中心帕金森病专家组倾力打造,2023年度帕金森病规范诊治能力提升培训!
脑血管病影像读图实战训练,跟随天坛医院放射科沈宓老师,练就影像读图火眼金睛!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