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脑卒中是导致人类致残和致死的主要疾病之一,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卒中目前已跃升为我国居民死亡和成人致残的首位病因,其中缺血性卒中(AIS)的比例超过全部卒中的80%[1]。AIS治疗的关键在于尽早开始再灌注治疗,挽救缺血半暗带。
为了加强公众对脑卒中的认识,调动各界力量防治卒中,世界卒中组织设立了世界卒中日,今年的10月29日已经是第17个世界卒中日,但我国AIS静脉溶栓治疗率与国际上其他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因此亟待开展进一步的医疗质量改进工作,以期达到更科学、更规范、更合理、更有效的静脉溶栓治疗目标。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
意大利萨萨里大学医院访问学者
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
河南省医学重点(培育)实验室主任
河南省医学重点学科(神经内科)主任
开封市神经内科学科带头人
开封市中心医院副院长兼神经内科主任
兼任中国卒中学会青年理事会常务理事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脑小血管病专委会常委
河南省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常委兼神经介入学组副组长
河南省卒中学会常务理事兼青年理事会副理事长
河南省卒中学会卒中急救分会副主委
主持省部级科技计划项目2项
主持省医学科技攻关计划及市科技攻关计划项目5项
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SCI及核心期刊论文20余篇
AIS静脉溶栓在真实世界治疗数据如何?
美国国立神经疾病与卒中研究院(NINDS)研究和欧洲急性卒中合作研究(ECASS)Ⅲ等的相继发表,奠定了静脉溶栓治疗的循证证据基础。国内外卒中急性期治疗指南均推荐对发病4.5 h内的AIS患者,若无禁忌证,均应给予静脉溶栓治疗[1]。
1994年,瑞士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卒中登记中心Riksstroke,接着欧洲、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地也开展了类似项目。2003年,美国心脏学会/美国卒中学会(AHA/ASA)开展了一项名为“跟着指南走——卒中(GWTG-Stroke)”的疾病管理项目,其中“目标:卒中(Target: Stroke)”是GWTG-Stroke中以AIS再灌注治疗质量改进为主要目的的子项目;此外日本国立心脑血管疾病研究中心开展的“缩小差距——卒中(CTGS)”项目统计了自2013年至2017年日本国内接受再灌注治疗的AIS患者的诊治数据[2-4]。
我国自2002年开始在成都、南京等地区分别开展了针对卒中的前瞻性病例登记研究。2007年,针对急性脑血管事件住院患者的全国前瞻性登记研究——中国卒中登记研究(CNSR)启动,目前CNSR-Ⅰ、CNSR-Ⅱ和CNSR-Ⅲ三个阶段的数据已陆续发布[1,5,6]。目前中国AIS溶栓应用与监测(TIMS-China)和中国卒中中心联盟(CSCA)的数据也已陆续发布。这些登记研究为AIS的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数据支持。
表1:国内外AIS静脉溶栓关键医疗质量评价指标总结
表注:QI:quality indicators,质量评价指标;IVT:intravenous thrombolysis,表中指有静脉溶栓指征的AIS患者应用静脉溶栓药物治疗率;DNT:door to needle time,到院到给药时间;sICH: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hemorrhage,静脉溶栓后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mRS:modified Rankin Scale,改良Rankin量表,研究中多采用mRS 0~1分或0~2分作为静脉溶栓良好预后的评价标准,该百分比为该类患者群所占比例
对比国内外数据,可以发现我国在评估AIS静脉溶栓医疗服务质量的关键指标上,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不小差距,如静脉溶栓治疗率、DNT时间、DNT小于60min及45min的患者比例等。为此我国国家神经系统疾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和中国卒中学会的专家们推荐了未来的AIS静脉溶栓治疗目标值[1]。
看我国目前推荐的AIS静脉溶栓治疗目标值,今年你的KPI完成了吗?
•静脉溶栓率基础目标值为不低于50%,进阶目标值为不低于70%。
•基础目标值为DNT<60min的·比例超过50%,进阶目标值为DNT<45min的比例超过50%。
•AIS静脉溶栓后症状性颅内出血(ECASS-Ⅱ标准)发生率目标值为低于5%。
•静脉溶栓治疗患者90 d神经功能良好预后(mRS 0~1分)比例的目标值为不低于50%。
了解AIS静脉溶栓在真实世界的治疗数据,并确定相关治疗目标值后,如何合理有效地达到目标成为临床医生、研究人员及医疗管理人员需要思考的问题。医疗服务质量改进研究能够凸显目前医疗服务中的不足,并提供可缩小这些差距的策略及可行性措施。
静脉溶栓治疗医疗质量改进,未来仍然大有可为
近年来,国内外在AIS领域开展了一系列医疗服务质量改进研究。如美国Target: Stroke项目中,通过组织化卒中团队建设、核心10项“最佳临床实践”干预手段的应用以及持续的数据监测与反馈等手段,不断提升AIS的院内救治水平,最后显著缩短了DNT,使更多AIS患者得到了及时治疗从而避免了死亡和残疾。在日本CTGS项目中,也通过不断优化质量评价指标,使AIS患者DNT<60min比例显著增高。
图1 卒中质量改进步骤[3]
2014年,我国的“金桥工程(GOLDEN BRIDGE-AIS)”研究采用整群随机对照设计,评估了医疗服务质量改进对医师遵循指南的依从性和患者预后的影响,发现通过多重干预手段和持续监测与改进信息化平台的应用,能够显著降低AIS患者的复发率和致残率[7]。2016年,在武汉市第一医院高级卒中中心启动了一项基于理论的资源整合项目,在这项为期一年的静脉溶栓医疗质量改进项目中,共实施了18项针对医疗环境的干预措施,显著缩短了DNT时间和患者住院时间,同时30分钟内、45分钟内及60分钟内的静脉溶栓率也显著升高[8]。
图2 AIS静脉溶栓质量改进项目概念性框架
注:该框架包括资源整合策略,包括操作性资源(operant resource)整合和对象性资源(operand resource)整合,以及静脉溶栓治疗过程(包括识别和紧急转运阶段、分诊和初步诊断、影像学和溶栓管理)组成的两个维度
掌握国内外医疗服务质量改进研究的过程及结果后,国内专家们结合我国国情最新总结出多项静脉溶栓治疗质量改进核心建议,其中大部分是卒中中心和综合卒中中心建设的核心标准,也是AIS静脉溶栓治疗质量改进的关键环节。
如何提高AIS静脉溶栓诊疗质量?实操建议来了[1]:
•建立120/999院前急救团队预先通知医院的良好的区域急救协同机制。
•制订并使用卒中急救绿色通道工作手册。
•快速分诊并及时通知再灌注治疗急救团队。
•建立一键启动绿色通道的呼叫系统。
•设立卒中绿色通道引导员岗位。
•建立卒中患者优先制,快速完成脑影像学检查及实验室检测。
•就近设立溶栓治疗室,快速获得患者或其家属知情同意,快速给予静脉溶栓药物。
•建立完备的时间记录系统。
•建立阶段性反馈的数据登记系统。
•建立持续改进的质量控制例会制度。
展望
目前,我国AIS静脉溶栓治疗率在不同医疗机构和地区间存在较大差距,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有一定差距,我国有循证证据支持的AIS静脉溶栓治疗医疗质量改进研究相对较少,但是医疗质量管理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各医疗机构自觉自发地推动AIS静脉溶栓治疗医疗质量在临床实践中的不断改进。当相关临床证据足够有力时,应在符合质量管理的框架下积极促进其向临床实践转化,实现AIS静脉溶栓治疗医疗质量的优质化和均质化,改善患者预后,让更多患者从中获益。
审批号SC-CN-09285
有效期至10/16/2024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参考文献
[1]王春娟, 霍晓川, 冀瑞俊, 等. 急性缺血性卒中再灌注治疗医疗质量评价与改进专家建议[J]. 中国卒中杂志, 2021,16(07):705-715.
[2]Ren N, Ogata S, Kiyoshige E, et al. Associations Between Adherence to Evidence-Based, Stroke Quality Indicators and Outcomes of Acute Reperfusion Therapy[J]. Stroke, 2022:101161S-121038483S.
[3]Yu A, Bravata D M, Norrving B, et al. Measuring Stroke Quality: Methodological Considerations in Selecting, Defining, and Analyzing Quality Measures[J]. Stroke, 2022,53(10):3214-3221.
[4]Xian Y, Xu H, Smith E E, et al. Achieving More Rapid Door-to-Needle Times and Improved Outcomes in Acute Ischemic Stroke in a Nationwide Quality Improvement Intervention[J]. Stroke, 2022,53(4):1328-1338.
[5]Wang Y, Liao X, Zhao X, et al. Using 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 to treat acute ischemic stroke in China: analysis of the results from the Chinese National Stroke Registry (CNSR)[J]. Stroke, 2011,42(6):1658-1664
[6]Li Z, Wang C, Zhao X, et al. Substantial Progress Yet Significant Opportunity for Improvement in Stroke Care in China[J]. Stroke, 2016,47(11):2843-2849.
[7]Wang Y, Li Z, Zhao X, et al. Effect of a Multifaceted Quality Improvement Intervention on Hospital Personnel Adherence to Performance Measure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 in China: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J]. JAMA, 2018,320(3):245-254.
[8]Fu Q, Wang X, Zhang D, et al. Improving Thrombolysis for Acute Ischemic Stroke: The Implementation and Evaluation of a Theory-Based Resource Integration Project in China[J]. Int J Integr Care, 2022,22(1):9.
↓↓↓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