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七月流火照京师,肿瘤精英展风姿。在这个生机勃勃且热情满怀的季节,“从地平线到日出”肉瘤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专题研讨会如期举行,于7月27日圆满闭幕。本次会议由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主办,中国抗癌协会骨肿瘤和骨转移瘤专业委员会、中国抗癌协会肉瘤专业委员会协办。
会议汇集了众多知名专家学者,围绕肉瘤在基础与临床研究方面的最新进展展开深入交流,以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形式覆盖更多的专家学者,共同推动骨与软组织肉瘤领域的发展。
01
手术圆桌,经验荟萃
“日出东方·栖湖论剑”骨肿瘤外科手术技术研讨沙龙会于7月26日下午拉开帷幕。本次沙龙会由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尉然教授主持,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汤小东教授致辞。汤教授首先对远道而来的专家和学者表示了最诚挚的欢迎和感谢,感谢他们在百忙之中抽空参加此次研讨活动,共同为推动骨肿瘤外科手术技术的进步贡献力量。汤教授回顾了这一系列会议举办的初衷,强调了学术交流与合作在促进骨肿瘤外科技术发展中的核心价值,希望大家在交流过程中,勇于提问、积极分享、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脊椎肿瘤外科治疗手术展示
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李浩淼教授分享了一例27岁女性脊椎肿瘤患者的外科治疗手术视频,详细讲解了肿瘤的切除技巧,包括如何逐步固定、切除肿瘤,并保护周围组织。他强调了在手术中准确判断肿瘤边界的重要性,并采取了相应的策略以确保安全切除肿瘤,同时尽量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损伤,为各位同仁在治疗脊柱肿瘤提供了宝贵的教学资源和临床建议。
随后专家们就脊椎肿瘤外科治疗的相关手术技术和策略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例如在处理椎管肿瘤时应如何小心进行,以及硬膜的打开时机对于减少术中出血和保护脊髓的重要性。讨论中还提到了使用胸椎入路进行手术的方法,以及如何通过分离神经根来为脊髓创造更多空间等,所有专家均沉浸在浓烈的学术氛围中。
儿童旋转成形手术展示
解放军总医院许猛教授以一例9岁男孩的儿童骨肉瘤手术视频为案例,生动展示了其团队在儿童骨肉瘤外科治疗领域的创新实践和临床经验,深入探讨了手术决策、血管神经保护、术后康复和生活质量改善的综合策略,以及如何利用改良的手术工具和技术提高手术效率和安全性,为肿瘤外科医生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启发。
在许猛教授分享的儿童骨肉瘤手术视频后,参会的专家们围绕这一案例进行了深入而热烈的讨论,聚焦于膝关节旋转中心的计算难题、儿童早期活动对健康的影响,以及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等关键议题,展现了多学科合作在提高手术成功率和患者预后中的重要性。
骨盆肿瘤外科治疗手术展示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姬涛教授在分享的骨盆肿瘤外科治疗手术视频中,深入探讨了在保证肿瘤精确切除的同时,如何维护身体结构完整性和功能恢复的关键,还提到了手术导航技术的应用,以及在没有先进导航辅助下进行手术的挑战,为骨盆肿瘤外科领域带来了深刻的洞见和宝贵的临床指导。
姬涛教授介绍完病例后,有其他教授分享了成人骨肉瘤与青少年骨肉瘤在病理特征和治疗反应上的差异,以及骨盆肿瘤化疗效果不佳的问题。在姬涛教授分享的病例讨论中,专家们聚焦于前路和后路手术的切口大小、神经保护、手术时间的长短对软组织大面积坏死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经验交流和技术分享。
颈椎肿瘤外科治疗手术展示
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黄鑫教授分享了一例男性患者的颈椎肿瘤的手术案例,前期考虑为原发性高级别恶性肿瘤,予以手术切除,手术过程复杂,包括后路手术以减轻脊髓压迫,前方手术去除肿瘤并进行重建。术后病理报告确认为骨肉瘤,后续治疗方案包括化疗。在整个分享过程中黄教授强调了多学科团队合作对于提高治疗效果、优化患者预后的关键作用。
黄教授分享完颈椎肿瘤手术病例后,参会的各位专家围绕该病例中涉及的多个复杂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包括椎动脉周围的处理方法、穿刺活检的重要性、3D打印技术在定制治疗方案中的应用等,不仅深化了对颈椎肿瘤外科治疗的理解,还促进了跨学科知识的交流与融合,为临床实践和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在“日出东方·栖湖论剑”骨肿瘤外科手术技术研讨沙龙会的尾声,汤小东教授以充满热情和期待的语气,对此次会议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总结。相信通过这次会议的深入交流,大家不仅在学术上获得了丰富的收获,更在团队协作与创新精神上得到了提升。各位同仁携手共进,共同推动骨肿瘤外科领域的发展,为提高患者预后和生活质量,做出应有的贡献。
02
汇聚智慧,展望未来
7月27日“日出东方”肉瘤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专题研讨会在汤小东教授的主持下,正式开幕。汤教授首先对参与学术讨论的各位专家学者进行了介绍,并向所有参会者表达了诚挚的感谢。接着,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王国文教授和中山大学附属第一院沈靖南教授分别发表了致辞。
王国文教授在致辞中强调了遵循党的指导方向的重要性,并表达了对会议圆满成功的祝愿。他的话语中透露出对会议顺利进行的期待和对与会者共同努力的鼓励。
沈靖南教授在致辞中提到了“日出”和“东方”深刻的象征意义,希望中国的骨肿瘤和软组织肿瘤研究能够像初升的太阳一样,充满生机和希望。他强调了通过会议交流与国际接轨的重要性,并希望通过这样的学术交流,推动患者获得更好的长期生存机会。
两位教授的致辞不仅对参会人员的到来表示了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也为大会的顺利进行和与会者的学术收获寄予了厚望。他们的讲话为会议的学术氛围和交流合作奠定了基调,预示着此次大会将是一个充满智慧和成果的学术盛会。
03
观点交锋,思维碰撞
美国梅奥医院Steven l. Robinson教授带来的演讲主题为“Immunotherapeutic Approaches to Treating Sarcoma:Leveraging Oncolytic Viruses”,分享了关于软组织肉瘤治疗的新策略,强调了软组织肉瘤的罕见性和多样性,并指出过去十年中癌症患者的生存率有了显著提高。他提到了靶向疗法和免疫疗法在癌症治疗中的重要性,但也指出了对新疗法的需求。通过分享成功案例,提示参会者通过临床试验和基础研究提高免疫疗法反应率的重要性,并呼吁各位同仁更多地关注肿瘤微环境和免疫治疗的潜力。
香港中文大学Herbert H F Loong教授带来了“ASCO肉瘤的最新进展”的专题报告,全面而深刻地探讨了这一领域前沿动态,通过多项重要研究文献,强调了肉瘤的高选择性,提到了肉瘤治疗的毒性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改善方法。并表示,虽然肉瘤治疗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存在诸多挑战。未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化对肉瘤生物学机制的理解,探索更有效的个体化治疗方案,以及优化治疗策略以减少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长期生存率。
美国迈阿密大学Francis J Hornicek教授的演讲“Update on Chordoma Management: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为脊索瘤这一复杂的肿瘤类型提供了全面而深入的诊疗策略更新,展现了跨学科合作在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中的核心价值,也为临床实践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指导,体现了多学科团队协作和持续创新在复杂肿瘤治疗中的重要性。通过跨学科合作和个性化治疗方案的制定,脊索瘤的治疗前景将更加光明,为患者带来更多的希望和治愈机会。
美国迈阿密大学Zhenfeng Duan教授的演讲“Genomic and Epigenomic Alterations in Chordoma and Their Therapeutic Potentials”详细介绍了脊索瘤的流行病学、分子生物学和治疗方法。通过回顾过去十年间在脊索瘤研究领域的进展,揭示了这一疾病背后的分子机制,为开发新型治疗方法提供了科学依据,为脊索瘤患者带来更多的治疗选择和治愈希望。
张宏权教授
北京大学张宏权教授针对“蛋白质酰化修饰调控肿瘤演变”展开了详细的讲解,不仅展示了蛋白质酰化修饰在肿瘤演变中的重要性,更为肿瘤的诊断、预后判断和治疗策略的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过深入理解蛋白质酰化修饰在肿瘤生物学中的作用机制,可以为开发更精准、更有效的抗肿瘤药物和治疗方法提供科学依据。
北京大学战军教授带来了“二甲双胍抗癌的新机制”的专题报告,并对二甲双胍如何通过影响能量代谢来改善肿瘤患者的预后等发现进行详细阐述,这些发现为二甲双胍抗癌作用提供了新的分子机制解释,并为未来的肿瘤治疗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潜在靶点。随着研究的深入,二甲双胍有望成为癌症综合治疗策略中的一环,为患者带来福音。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胡海燕教授介绍了“免疫佐剂在骨与软组织肉瘤免疫激活的探索性研究”,演讲涵盖了免疫佐剂在骨与软组织肉瘤免疫治疗领域的理论基础、实验设计、数据分析以及临床应用前景,展现了免疫学与肿瘤学交叉领域研究的最新动态。最后,胡教授提出了免疫佐剂在骨与软组织肿瘤治疗中的潜力和挑战,以及如何设计临床试验来评估这些治疗方法的有效性,为今后研究提供了参考方向。
任婷婷教授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任婷婷教授详细阐述了近年来“脊索瘤免疫微环境研究的最新进展”。她介绍了其团队在研究过程中的发现,任婷婷教授分享了脊索瘤免疫微环境方面的最新基础研究进展。任教授介绍了其团队在研究过程中的发现,包括免疫细胞数量及空间分布、巨噬细胞突破纤维间隔进入实际区域的机制等。这些发现为理解脊索瘤的免疫微环境提供了新见解,并为开发新的联合治疗策略提供了可能,也展现出了免疫治疗在脊索瘤治疗领域中的巨大潜力。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斯璐教授在“TIL疗法在软组织肉瘤中的应用和挑战”中,详细讲解了TIL疗法与其他治疗方法对比的优势及局限。斯教授指出尽管该疗法存在T细胞数量不足、培养时间长、成本高昂等挑战,但因其多靶点特异性和高安全性仍具有潜力,未来可能通过改进工艺、结合其他治疗方法或基因编辑技术来提高疗效和降低成本,并对其在临床研究中进一步应用表示期待。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谢璐教授就“HS-20093(B7-H3 ADC)治疗进展期骨肉瘤和其他肉瘤的数据更新”进行分享,详细介绍了骨肉瘤和软骨肉瘤中一期和二期临床试验的更新数据,重点关注剂量爬坡研究的结果,包括不同剂量下患者的疗效和长期跟踪情况。随后,通过两个病例展示了治疗过程中的挑战和个别患者的积极结果,让每一位参会者了解现有的发展情况,为后续调整骨肉瘤的治疗方案提供了理论基础。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张星教授的演讲主题为“TCR-T临床试验遇到的问题及实际解决方案”,详细分享了TCR-T治疗分类以及临床试验现状,进一步探讨了TCR-T治疗在临床试验中遇到的挑战,更提出了实际可行的解决方案,为推动免疫治疗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思路和方向。张教授表示通过持续的科研探索和临床实践,TCR-T治疗有望在未来的肿瘤治疗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患者带来希望和治愈的机会。
侯英勇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侯英勇教授在题为“蛋白组学对软组织肉瘤的分群分析”的演讲中,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从人类基因组计划到肿瘤基因组计划,再至蛋白质组学计划的发展历程。他以上百例软骨肉瘤样本的数据分析为依托,展示了如何筛选有价值的靶标。同时,教授也强调了在大数据时代,如何从各个专业角度找到有价值的靶标是一个挑战,同时也表达了对未来在这一领域取得突破的期待。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华莹奇教授针对“骨肉瘤免疫治疗受益人群的筛选及相关基础研究”这一课题进行了深度的解析和分享。华教授指出骨肉瘤的免疫治疗比软组织肉瘤更具挑战性,分析其原因后,以实际的研究数据为例,说明筛选骨肉瘤免疫治疗受益人群对该疾病预后的重要性。最后,他强调了从实验室到临床试验的转化过程,希望这些研究成果能够最终应用于临床治疗。
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郭征教授为各位参会者介绍了“医工交互确保3D打印定制假体的有效应用”,强调了医工结合在3D打印定制假体设计与应用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跨学科合作确保这一先进技术在临床实践中的成功实施,确保在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方面发挥最大效用。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姬涛教授的演讲聚焦“儿童保肢治疗中可延长假体的应用与研发”这一主题,从实际病例入手,强调保留肢体对儿童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随后深入探讨了可延长假体在这一治疗方案中的重要性及其研发进展,并提出了儿童保肢治疗所面临的相关挑战,对可延长假体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持乐观态度。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臧杰教授的演讲“导航在骨肿瘤外科中的应用”无疑是一次对现代医疗技术与外科手术结合的精彩展示。不仅详细阐述了导航技术在骨肿瘤外科手术中的核心价值,还前瞻性地展望了这一技术的未来应用前景。同时教授也指出了导航技术在实际应用中所面临的挑战,为接下来的研究方向给出了指导性建议。相信导航系统通过不断优化,能使骨肿瘤外科的手术更加高效、安全。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王世东博士在“近红外荧光显像在骨肿瘤精准可视化切除中的应用探索”报告中指出,骨肿瘤的切除手术往往面临肿瘤边界不清晰、重要结构辨识困难等挑战,而近红外荧光显像技术的引入,为解决这些问题带来了新的希望,为推动这一技术的临床应用提供了宝贵的思路和策略。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于沂阳博士以“骨肉瘤多色免疫荧光染色对微环境免疫状态的初探”为主题,详细解析了多色免疫荧光染色技术在骨肉瘤研究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于博士指出通过其独特的工作原理,能精准识别和定量分析不同类型的免疫细胞在骨肉瘤微环境中的分布和功能状态,对设计个性化的免疫治疗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04
多元视角,深度对话
在会议的热烈氛围中,与会者们不仅展现出了学术界的活力与激情,更体现了一种求知若渴、探索未知的精神。专家们的演讲精彩纷呈,他们深入浅出地分享了各个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每一句话都仿佛是智慧的火花,点燃了在场听众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演讲环节结束后,会议进入了互动讨论部分,这成为了整场活动的高潮。参会者们踊跃发言,专家们耐心倾听,细致回答。在这一来一回的互动中,会场的学术氛围达到了顶峰,空气中仿佛弥漫着知识的芬芳。与会者们在热烈的讨论中找到了共鸣,也在不同观点的碰撞中拓宽了自己的视野。他们相互启发,相互学习,共同推动了学术的边界,展现了学术交流最美好的一面。
05
智慧落幕,圆满终章
在会议即将落下帷幕之际,汤小东教授以温文尔雅的风度,再次向在座的每一位同仁表达了最深挚的谢意。汤教授强调,此次会议的召开,旨在汇聚智慧的火花,促进知识的共享与创新,为科研领域的同仁们搭建一个开放、合作的平台。他诚挚地希望,每位参会者都能从这场学术盛宴中汲取灵感,获得新的洞见,不仅在个人学术道路上有所精进,更能将所学所感带回到各自的工作中,推动整个行业向前发展。
汤教授进一步指出,会议的价值不仅在于当下,更在于未来。他鼓励大家对会议的内容、组织形式乃至交流氛围进行深入反思,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通过收集和整合大家的反馈,能够不断优化会议的设计,确保每一次学术交流都能更贴近同仁们的需求,更有效地促进思想的碰撞和知识的传播。
最后,汤小东教授满怀期待地展望了未来的会议。他坚信,基于本次会议的成功经验和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次会议必将更加精彩纷呈,不仅能够延续学术交流的传统,更能在创新与合作的道路上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他期待着与各位同仁再次相聚,共同见证知识的光芒,携手开创科研领域的美好明天。
来源: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骨肿瘤科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