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丙型肝炎导致甲状腺功能障碍的可能机制|进阶技能

2022-06-22作者:论坛报木易资讯
感染非原创

慢性丙型肝炎(CHC)是一种全球性传染性疾病。CHC患者常出现自身免疫相关性疾病,如干燥综合征、风湿性关节炎、1型糖尿病及甲状腺疾病等,其中甲状腺是最常受累的器官之一,患者可出现甲状腺功能障碍,并可同时伴有自身抗体的改变,包括抗平滑肌抗体(SMA)、抗核抗体(ANA)、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抗体(TRAb)、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等。HCV相关甲状腺功能障碍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女性、低龄和伴有自身抗体或甲状腺相关抗体异常。


慢性HCV感染者常见的甲状腺功能障碍主要分为两类:(1)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如Graves病,桥本甲状腺炎等;(2)非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如破坏性亚急性甲状腺炎。部分患者可仅出现血清学甲状腺相关抗体或甲状腺激素水平异常,而不伴有临床表现。甲状腺功能障碍多出现在用药较后期,一般出现于应用IFN 6个月以上,有些甚至在停药后出现,平均持续12个月左右,多于停药后恢复正常水平。

CHC患者出现甲状腺功能障碍可能的机制

HCV感染与甲状腺功能障碍具有相关性,但其具体机制一直未被明确。目前各国学者普遍认同以下几种可能造成HCV相关甲状腺功能障碍的发生机制:(1)细胞因子释放造成的局部炎症反应,使得自身反应性T淋巴细胞被激活(旁道激活途径);(2)病毒抗原与甲状腺抗原之间存在分子模拟;(3)治疗用IFN与甲状腺功能异常相关;(4)特殊位点基因多态造成遗传易感性。


  • 旁道激活(Bystander activation)理论

病毒感染特定组织细胞可造成局部炎症反应,释放促炎细胞因子,从而激活原本受到Treg等免疫调节细胞抑制的原位T淋巴细胞,即旁道激活。HCV可通过旁道激活途径在易感人群中引起甲状腺炎症。目前,旁道激活理论受到部分学者推崇,被认为可能是导致HCV相关甲状腺功能障碍的首要机制。甲状腺组织感染HCV后释放IL-8等促炎因子,激活甲状腺组织中的T淋巴细胞,造成甲状腺组织损伤和激素分泌异常,严重者可出现与甲状腺功能障碍相关的临床表现。


  • 分子模拟(Molecular mimicry)理论

HCV感染本身可造成甲状腺功能障碍已被世界上许多学者报道。学者认为HCV对甲状腺可能直接产生影响:(1)HCV感染甲状腺组织后可诱导甲状腺组织表达更多的自身抗原;(2)HCV蛋白与甲状腺组织抗原有部分共同的氨基酸序列。分子模拟理论认为,病毒蛋白与患者自体蛋白存在部分相似结构,可引起机体对自身抗原产生交叉免疫反应,产生自身抗体,造成甲状腺组织的损伤。


分子模拟机制在多种微生物感染性疾病,如HIV感染、汉坦病毒感染、耶尔森菌感染、疏螺旋体感染等都已被证实,但是否HCV蛋白与以上病原体有同样的致病过程,目前仍未被阐明,但分子模拟机制仍被认为是不能排除的可能之一。


  • IFN对甲状腺功能的影响

IFN是一种由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产生的蛋白质类细胞因子,具有非特异性广谱抗病毒作用,其通过作用于特定细胞表面受体产生抗病毒蛋白,同时亦可增加自然杀伤细胞、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的免疫活性,起到免疫调节作用。然而,几乎所有应用IFNα治疗的患者都会出现不良反应,以乏力、肌痛等非典型症状最为常见,部分患者也可出现自身免疫性疾病,如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雷诺综合征、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干燥综合征等。黄雁翔等对194例CHC患者研究发现,抗病毒治疗前后甲状腺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分别为12.37%和26.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929,P<0.05),说明应用IFN对甲状腺功能障碍的发生率有影响。目前,关于IFN影响甲状腺功能的机制主要有两种观点:IFN通过免疫系统作用导致甲状腺功能障碍和IFN的直接作用。

  • HCV相关甲状腺功能障碍具有遗传易感性

甲状腺球蛋白的结构氨基酸替换可引起人和大鼠对HCV相关甲状腺疾病的遗传易感性,多个基因位点的多态性可能引起HCV相关甲状腺功能障碍,如细胞毒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的基因多态性外显子1的49号位点阳性可降低CTLA-4的抑制功能,并引发Graves病。目前一些学者认为,具有易感基因的人群的某些自身反应性T淋巴细胞克隆可逃逸机体的清除机制,HCV可通过直接引起局部炎症反应,直接感染甲状腺或通过E1或E2蛋白与细胞受体结合来活化T细胞。甘露糖结合凝集素(MBL)2可引起自身反应性淋巴细胞克隆并导致自身免疫病。低血浆MBL水平(基因型为00)的患者其凋亡细胞清除失效,引起自身免疫病的易感性。


  • 其他机制的研究

除以上机制研究之外,Antonelli等发现在HCV慢性感染患者中,肝细胞和淋巴细胞的IFNγ和由IFNγ介导的趋化因子CXCL-10的表达增多,CXCL-10是调节T淋巴细胞进入肝组织的重要趋化因子,它可募集能够分泌IFNγ和TNF的T1细胞,进一步增加CXCL-10的表达,增加IFNγ和肿瘤坏死因子的表达,诱导细胞凋亡。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病中也有关于INFγ和CXCL10表达增多的报道。因此,HCV感染造成CXCL10表达上调可能也是甲状腺功能损伤的原因之一,但其具体通路及过程仍需进一步研究。



来源: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 2014,7(3) : 271-276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