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作者: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 黄金路
骨质疏松是一种全身性骨病,属于慢性病,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周身疼痛、身高降低、驼背、脆性骨折及呼吸系统影响等。其特征是骨量减少、骨微结构破坏、脆性增加,且引起骨折,如同“糠心萝卜”。目前根据骨密度分为骨量正常、低骨量、骨质疏松和严重骨质疏松。
2018年中国骨质疏松症流行病学调查及“健康骨骼”专项行动结果显示,我国5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患病率为19.2%,其中男性为6.0%,女性为32.1%,城市地区为16.2%,农村地区为20.7%。而65岁以上骨质疏松症患病率则更高,为32.0%,其中男性为10.7%,女性为51.6%,城市地区为25.6%,农村地区为35.3%。表明骨质疏松已成为我国50岁以上人群的重要健康问题,中老年女性骨质疏松问题尤为严重;而且我国低骨量人群庞大,是骨质疏松症的高危人群;另外,居民对骨质疏松症认识普遍不足,也是当前阶段的特征。需要提醒的是,在低骨量和骨质疏松前期状态,通常没有明显的临床表现。
当前的观点认为,影响骨质疏松的因素主要有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等多方面。这些因素又分为不可控因素与可控因素,前者包括种族、老龄化、女性绝经、脆性骨折家族史等;而不健康生活方式、疾病、药物等方面的因素则是可控因素。在日常生活中,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主要有体力活动少、吸烟、过量饮酒、过多饮用含咖啡因的饮料、营养失衡、蛋白质摄入过多或不足、钙和/或维生素D缺乏、高钠饮食、体质量过低等;在疾病方面,慢性肾脏及心肺疾病、风湿免疫性疾病、血液系统疾病等;在影响骨代谢的药物,常见的是主要有糖皮质激素等。骨质疏松症已成为常见病和多发病。
骨质疏松症的严重后果是骨折,称为骨质疏松性骨折。其常见的发生部位在椎体、髋部、前臂远端、肱骨近端和骨盆等,而椎体骨折最常见。根据权威报道,50岁以上女性椎体骨折患病率约为15%,80岁以上的发病率可高达36.6%,说明50岁以后椎体骨折的患病率随增龄而渐增。另外,近年来我国髋部骨折的发生率呈显著上升趋势。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害巨大,是老年患者致残和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发生髋部骨折后1年之内,20%患者会死于各种并发症,约50%患者致残,生活质量明显下降。
因此,注意识别骨质疏松症及其并发症骨折的危险因素,以尽早诊断和预防骨质疏松症,减少骨折的发生。然而,需要强调的是骨质疏松症可防、可治。需加强对危险人群的早期筛查与识别,即使已经发生过脆性骨折的患者,经过适当的治疗,可有效降低再次骨折的风险。
需要提醒的是,骨质疏松症绝不是老年人的专利,很多年轻女性因为追求“骨感美”而过度减轻体重也会导致严重的骨质疏松。因此,防治骨质疏松症的防治应贯穿于生命全过程骨质疏松症的预防与治疗同等重要,主要预防目标包括改善骨骼生长发育,促进成年期达到理想的峰值骨量,维持骨量和骨质量,预防增龄性骨丢失,避免跌倒和骨折。在措施上,主要有基础措施、药物干预和康复治疗。其中基础措施包括调整生活方式和骨健康基本补充剂。
生活方式的调整涵盖加强营养,均衡膳食;充足日照;规律运动;戒烟限酒、避免过量饮用咖啡,过量饮用碳酸饮料;尽量避免或少用影响骨代谢的药物。而骨健康基本补充剂主要有钙剂和维生素D。抗骨质疏松药物按作用机制可分为骨吸收抑制剂(如双膦酸盐类、降钙素、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RNAKL抑制剂等)、骨形成促进剂(如甲状旁腺激素类似物)、其他机制类药物(维生素K2类)及传统中药(人工虎骨粉制剂、淫羊藿苷类制剂等)。在骨质疏松松的康复治疗方面,可以通过运动的方式增加肌力、改善骨密度、预防跌倒,比如太极拳、跳绳、慢跑、游泳等运动;其他的还有比如物理因子治疗、作业疗法、一些康复工程。
对于患有骨质疏松症的患者,笔者强烈建议到专业的医疗机构进行咨询,以得到专业的解答,从而为您的骨骼健康保驾护航。
来源:上海药讯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