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追溯降压历程,探寻高效控压新路径 ——单片复方制剂助力高血压强化管理

2025-05-06作者:WW资讯
专家介绍


微信图片_20250506141341.png

葛茜 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副主任医师 高血压科

中国高血压联盟理事

中国女医师协会专业委员会心血管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精准心血管病分会委员

长期从事高血压的临床医疗工作,尤其是难治性高血压诊治,单基因高血压诊治




核心要点

我国高血压疾病负担沉重,心血管死亡风险居高不下,强化降压成为防控关键举措。 

随着高血压治疗理念迭代升级,联合用药成为强化降压主流,ACEI/ARB + CCB类单片复方制剂(SPC)凭借多机制协同优势,获国内外权威指南高度认可。 

以培哚普利/氨氯地平为代表的SPC,在强效平稳降压、长期获益及高依从性上表现卓越,精准契合中国高血压患者的治疗需求。


高血压防控现状:严峻形势下的破局需求


近年来,我国高血压流行病学数据持续敲响健康警钟。最新统计显示,国内高血压患者人数已攀升至2.45亿,然而血压治疗率仅45.8%,控制率更是低至16.8%1。这意味着,每十位高血压患者中,超过半数未接受规范治疗,八成以上血压未能得到有效控制。每年因高血压引发的死亡病例高达254万,其引发的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威胁国民健康的“头号杀手”。在这样的背景下,寻求更高效的降压策略,推动血压管理从“达标”迈向“强化控制”,成为改善患者预后、减轻疾病负担的必然选择。  



降压理念革新:从标准控制到强化干预的跨越



高血压诊疗的百年发展历程,见证了人类对血压与健康关系认知的不断深化。1993年,美国国家高血压预防、检测、评估与治疗联合委员会第五次报告(JNC5)首次将高血压诊断标准定为≥140/90 mmHg,这一标准的确立为后续的降压治疗奠定了基础。此后,众多临床研究开始探索更低血压目标的临床价值。 在这场探索之旅中,SPRINT研究2无疑是一座重要里程碑。该研究纳入9361例50岁以上、收缩压≥130 mmHg且心血管风险升高或合并肾脏疾病(无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将其随机分为收缩压控制目标低于120 mmHg的强化降压组和低于140 mmHg的标准降压组。结果令人振奋:强化降压组患者心血管风险显著降低27%,卒中风险下降11%。这一发现不仅改写了美国高血压治疗指南,更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对强化降压的重新审视。 


而2024年发表于《柳叶刀》的ESPRIT研究3,则专门针对中国人群展开。这项由国内116家单位、700余名科研人员共同参与的大规模多中心试验,纳入11255例高心血管风险高血压患者。研究结果明确显示,强化降压治疗组主要结局事件发生率为9.7%,显著低于标准治疗组的11.1%,心血管死亡风险降低39%,全因死亡风险降低21%。这一数据有力证明,强化降压策略在中国人群中同样具有显著的临床获益,为国内高血压管理提供了坚实的循证依据。


优化治疗策略:单片复方制剂的优势解析


强化降压理念的落地,离不开高效的治疗方案。多项研究证实,为实现强化降压目标,超过半数患者需要联合使用两种以上降压药物。在此背景下,单片复方制剂(SPC)凭借独特优势脱颖而出。相较于传统自由联合用药,SPC将两种或多种降压药物以固定剂量组合于同一药片,显著提升了用药便利性和患者依从性。同时,其优化的药物配比经过大量临床验证,与自由联合相比,SPC可以提高血压达标率4,改善依从性5,降低死亡率6,简化治疗方案7,并且具有经济学优势8。2024年《高血压精准化诊疗中国专家共识》明确指出,SPC已成为联合治疗的新趋势。 


在众多SPC中,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与钙通道阻滞剂(CCB)的组合备受推崇。2024年欧洲高血压学会(ESH)高血压药物治疗指南推荐,多数患者可优先选择ACEI/ARB + CCB类SPC作为起始治疗方案。这两类药物作用机制互补:CCB通过阻滞血管平滑肌细胞上的钙通道,直接扩张血管;ACEI/ARB则通过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AS),减少血管紧张素Ⅱ生成,降低血管阻力。两者协同作用,不仅能显著增强降压效果,还可抵消彼此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如CCB引起的踝部水肿可被ACEI减轻。从适用人群来看,ACEI + CCB SPC覆盖范围广泛。无论是无合并症的高血压患者,还是合并慢性肾脏病(CKD)、左心室肥厚、冠心病、脑卒中、糖尿病、代谢综合征、外周动脉疾病等并发症的患者,或是中老年高血压群体,均可从这一组合中获益。  



临床实证:培哚普利/氨氯地平的卓越表现


培哚普利/氨氯地平作为ACEI + CCB SPC的代表性药物,凭借其出色的临床疗效,获得了《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与世界卫生组织(WHO)降压基药目录的双重推荐。在强效降压方面,多项研究证实其对不同基线血压水平的患者均展现出强效降压结果。治疗12周后,血压达标率高达93.5%,这一数据远超许多传统降压方案。其长效优势同样值得关注,培哚普利与氨氯地平的半衰期均超过30小时,能够实现24小时平稳降压,有效减少血压波动带来的靶器官损害。ASCOT经典系列研究9-12更是为培哚普利/氨氯地平的长期获益提供了有力证据。在5.5年的随访中,使用氨氯地平±培哚普利治疗的患者,心血管死亡风险降低24%,全因死亡风险降低11%;21年的长期随访结果显示,总心血管事件风险下降7%。这项研究不仅开创了高血压临床试验大规模、长周期随访的先河,也充分证明了培哚普利/氨氯地平在降低心脑肾并发症风险、改善患者长期预后方面的显著价值。 



从高血压诊疗的百年演进,到强化降压理念的深入人心;从联合用药的探索,到单片复方制剂的成熟应用,高血压管理正不断迈向新的高度。以培哚普利/氨氯地平为代表的ACEI + CCB SPC,凭借强效平稳降压、卓越的心脑肾保护优势,为实现高血压强化管理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高血压联盟(中国),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高血压分会,等.中华高血压杂志(中英文), 2024, 32(7):603-700.

2.N Engl J Med. 2021 May 20;384(20):1921-1930.

3.Liu J, et al. Lancet. 2024;404(10449):245-255.

4.Clin Drug Investig. 2016 Jul;36(7):591-8. 

5.J Clin Hypertens (Greenwich). 2018 May;20(5):902-907. 

6.Curr Med Res Opin. 2017 Oct;33(10):1783-1787 

7.Eur Heart J. 2018 Oct 21;39(40):3654-3661. 

8.Dickson & Plauschinat . Am J Cardiovasc Drugs 2008;8:45–50 

9.Dahlöf B,et al. Lancet. 2005;366(9489):895-906.    

10.Gupta A,et al. Lancet. 2018;392(10153):1127-1137.  

11.Whiteley WN, et al. Stroke. 2021;52(10):3088-3096.

12.Gupta A, et al. Eur Heart J. 2024;45(13):1159-1169.



本文由葛茜教授审校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