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中央型肺癌可表现出相应的胸腔内症状,包括咳嗽、咳痰、咯血、喘鸣、胸闷、气急、胸痛、声音嘶哑、吞咽困难、上腔静脉综合征、膈肌麻痹、胸腔和心包积液、Pancoast综合征等。
远处转移可因转移部位不同而出现不同的局部和全身症状。
周围型肺癌早期常无呼吸道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可出现相应的呼吸道症状或转移相关症状。
少数肺癌患者可出现一些少见的并非由肿瘤直接侵犯或转移引起的症状和体征,又称副癌综合征,可出现于肺癌诊断前或诊断后,也可同时出现,常表现为胸部以外的脏器症状,如高钙血症、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征、异位库欣综合征、神经肌肉功能异常、血液系统异常等。
肺癌的诊治过程中,建议根据不同的检查目的,合理、有效地选择一种或多种影像学检查方法。肺癌的辅助影像学检查方法主要包括X线摄影、CT、磁共振成像(MRI)、正 电 子 发 射 计 算 机 断 层 扫 描(PET‑CT)、超声、核素显像等方法。影像学检查主要用于肺癌诊断、分 期、疗效监测、再分期及预后评估等。
胸部X线摄影是胸部基本检查方法,通常包括胸部正、侧位片。发现胸部 X 线影像异常时,应有针对性地选择进一步的影像检查方法。虽然 X 线摄影空间分辨率较高,但是密度分辨率低于CT,目前多用于入院常规检查或术后复查。
胸部 CT 可有效检出早期周围型肺癌、明确病变所在的部位和累及范围,是目前诊断、分期、疗效评价和随诊的主要影像学检查手段。
CT检查的优势:
(1)密度分辨率高,可检出直径仅 2 mm 以上的微小结节及隐秘 X 线重叠区部位(如心影后、横膈上、纵隔旁、锁骨及肋骨投影区下)的病灶;
(2)容积采集,通过 CT,特别是 HRCT 薄层重组和三维重建可全面分析并发现对良恶性肿瘤有鉴别意义的影像学特征,也有助于精准随访;
(3)对比剂增强检查提供功能信息和全面评估。使用对比剂除了可提高病灶的定性能力、显示实性病灶的血供情况,还可帮助检出、区分血管和肺门及纵隔有无增大淋巴结,对做出更准确的肺癌临床分
期和疗效评价、判断手术切除的可能性等有重要意义。
MRI 一般不用于肺癌常规检查,但可选择性用于以下情况,判断胸壁或纵隔受侵情况,显示肺上沟瘤与臂丛神经及血管的关系,直径> 8 mm 疑难实性肺结节的鉴别诊断。MRI检查在肺癌精准疗效评价中有重要潜在价值。另外,推荐使用增强MRI检查判定有无脑转移和局部骨转移。
PET‑CT 是诊断肺癌、分期与再分期、放疗靶区勾画(尤其合并肺不张或有静脉 CT 造影禁忌证时)、疗效和预后评估的最佳方法之一。PET‑CT 对于脑和脑膜转移诊断的敏感度相对较差,必要时需与脑部增强MRI联合诊断以提高检出率。推荐有条件者进行 PET‑CT检查。
超声检查一般不用于肺癌的常规检查,常用于检查腹部脏器及浅表部位淋巴结有无转移,对浅表淋巴结、邻近胸壁的肺内病变或胸壁病变进行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还可用于检查有无胸膜转移、胸腔积液及心包积液,并可进行超声定位抽取积液。
骨扫描是判断肺癌骨转移的常规检查,是筛查骨转移的首选方式。当骨扫描检查发现可疑骨转移时,可行MRI检查等进一步确认。对肺癌患者进行分期诊断时,有条件者可进行PET‑CT 和脑部增强 MRI 检查,亦可根据当地情况进行胸部增强 CT、腹部增强 CT 或超声(检查范围需包括锁骨上淋巴结)、头部增强 CT 或 MRI、全身骨 扫 描 检 查 。 不 同 影 像 学 检 查 方 法 的 优 缺 点。
内容节选自《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肺癌临床诊疗指南(2021版)》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