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杨宁 医生
天津康汇医院
高血压科主任;慢病管理部部长;医学博士;主任医师
好好吃药,动脉斑块会变小、消失吗?
我有一个老患者,是一位男士,55岁,他有一个优点——依从性好,通俗说,就是“听医生的话”,相信并且配合医生,医生让干什么就干什么,医生让吃药就好好吃药。他的经历告诉我们,遵医嘱好好吃药,积极改善生活方式,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可以逆转的。
2021年
我第一次见到他是4年前(2021年8月),当时他生活习惯很不好,饭局多,吸烟、喝酒、不运动,生活不规律,身高178 cm ,体重 88 kg ,体质指数(BMI)27.8 kg/m2,超重、腹型肥胖。
他平时自己觉得身体不错,“没有基础病”,并没有觉得自己有健康问题。就诊前2周做肠镜的时候,偶尔测血压发现挺高,没有“头晕头疼”症状,到医院来只是想“调调血压”。结果不查不要紧,一查发现了一堆问题:
(1)血压高、夜间血压高:24小时动态血压:全天平均170/105 mmHg,心率92次/分,昼夜节律消失,夜间血压高。
(2)心脏彩超:室间隔增厚,12 mm(这是高血压重要的靶器官损害)
(3)外周血管病:右侧髂外动脉中-重度狭窄;腹主动脉粥样硬化、多发斑块、溃疡形成;颈动脉斑块
(4)2型糖尿病
(5)高脂血症:
(6)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重度OSA、重度低氧血症,AHI指数58.8(1小时呼吸暂停58.8次),最低血氧饱和度61%。
他几乎囊括的常见的大多数心血管危险因素,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吸烟、饮酒、超重/腹型肥胖、不运动……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健康炸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
OSA是引起他高血压的一个重要继发性因素,除此之外,我们也对他进行了规范的继发性高血压筛查,没有发现其他继发性病因。
经过这次检查,他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控制了饮酒,也戒烟了,积极减重。同时佩戴了正压通气装置(CPAP,也就是老百姓通俗说的家庭用的呼吸机),纠正夜间呼吸暂停和缺氧。
2022年:
在以后的复查过程中,他好好吃药,定期复查,依从性很好。血压、血脂、血糖都逐渐达标,体重也平稳下降,过了大半年,他减重11 kg, BMI 24.3 kg/m2,体重达标了。一切都向着好的方向发展。
然而,意外情况发生了……
第二年(2022年)4月份,有一次常规复查时,他告诉我偶尔有些憋气,症状不典型,发作不频繁,心电图没有明显异常。考虑到患者心血管危险高,我给他做了冠脉CTA检查。结果显示前降支近段中度狭窄,对角支中度狭窄;回旋支、右冠管腔通畅,无明显狭窄。这个结果,冠心病诊断是明确的,我给他强化了降脂药,加上阿司匹林,让他再观察几天,如果不缓解就住院做进一步检查。
然而,5天之后,他参加了一个饭局,结束的比较晚,还喝了酒,半夜突发急性心梗,好在治疗及时,开通了血管,放了支架,心功能没有受到影响,也没有并发症,顺利出院了。
为什么“三高(血压、胆固醇、血糖)”都控制达标了,OSA也治疗了,烟也戒了,酒也减少了,体重也减下来了,还是发生急性心梗了?
这就是一个累积风险的问题,像他这种心血管风险很高的人,不是在血压、血脂、血糖控制下来的那一时、也不是在戒烟的那一刻就没有发生心梗、脑梗的风险了。
动脉斑块不是一天形成的,从脂质条纹到纤维斑块,是长年累月堆积、演变的结果,逆转斑块,也不是一个短期的过程。
这就像是河底沉积泥沙一样,需要一个持续清除的过程。需要把各项指标(尤其是“三高“)纠正达标、并长期保持下去,随着时间的延长,心血管风险才能逐渐下降。
多项研究结果一致表明,降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对心血管结局(CVOT)的获益具有时间依赖性。无论降脂速度如何,降脂治疗至少需要一年时间才能在临床上显著降低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2024年:
在2022年这次心梗出院之后,他坚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好好吃药,定期化验,各项指标都控制的比较理想,血压<130/80 mmH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长期保持在<1.0 mmol/L,糖化血红蛋白6.5%左右。2024年复查了冠脉造影,支架没有问题,其余血管也没有新出现的狭窄。
2025年:
到2025年7月,复查心脏超声,室间隔厚度从12 mm减少到了9 mm,动脉的斑块负荷明显减轻(右侧髂动脉从“中-重度狭窄”,变为了“动脉内-中膜增厚”)。显然,经过这4年规范的治疗,他的心血管风险在逐渐降低……
现在,他仍然属于心血管高风险人群。前面二十多年不良生活方式和对健康的不重视,会对他的心血管健康产生深远的影响。但是,只要是长期坚持,就能有持续的改善。
他的经历告诉我们,心血管风险防控,心梗、脑梗的预防,是一场持久战。这场战斗,需要医生科学的指导,更需要患者积极配合。我常常跟患者说,在疾病面前,医生能提供的帮助是有限的,关键在个人的努力和坚持。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本文转自杨宁医生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