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作者: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 丁露 肖新华
1.
为什么要监测血糖?
糖尿病是一种终身慢性疾病,除配合药物或胰岛素治疗外,患者对自我生活方式的管理能力也是糖尿病控制是否成功的关键所在。糖尿病患者进行血糖监测是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中的重要一环,用于了解血糖的控制水平和波动情况。血糖过高、过低或波动过大都会对身体造成伤害。患者自己的感觉并不能准确反映血糖的变化情况,因此,规律、科学地进行血糖监测可以帮助患者及时了解血糖控制情况,防止血糖过高引发并发症或者血糖过低发生晕厥。在血糖监测过程中,当发现血糖控制情况良好时,可以增强患者战胜糖尿病的信心;当发现血糖波动较大时,可以提示患者及时查找原因,并予以相应治疗。
血糖监测与记录的结果还能协助医生为糖尿病患者调整治疗方案。诊疗时抽血化验的结果和血糖监测结果是医生为糖尿病患者制定和调整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强有力依据。
2.
监测血糖的技术有哪些?
2.1 自我血糖监测
指的是糖尿病患者用血糖仪检测的手指尖毛细血管全血葡萄糖,所测得的是患者某个时间点的血糖值。基本监测点为空腹、三餐前和餐后2小时,以了解患者的血糖基线水平,如患者存在夜间低血糖风险,可根据情况加测睡前和夜间血糖。
2.2 动态血糖监测(CGM)
是通过植入皮下的像硬币大小的葡萄糖探测器探测收集组织间液的葡萄糖浓度。每5分钟一个记录,全天288个记录,3天超过800个血糖值构成一幅整体的血糖图谱。CGM就像摄像机一样,可以全面记录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变化,并及时发现高血糖和低血糖的情况,发现血糖变化的规律,从而为选择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提供更多依据。但CGM相对昂贵,且由于存在可靠性问题以及大多数CGM仪器都需要校正,使用CGM时至少偶尔还是需要测定指尖血糖。
2.3 糖化血红蛋白(HbA1c)
HbA1c是临床上用以评价长期血糖控制情况的金标准,是调整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对于 HbA1c未达标的患者,建议每 3个月检测一次。一旦达标后,可每 6~12个月检测一次。但 HbA1c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难以反映低血糖风险,无法捕捉低血糖事件等。
3.
如何科学监测血糖?
3.1 何时测定血糖?
常用的血糖监测时间点有空腹、三餐前、餐后2小时、睡前、夜间等。空腹血糖反应患者在无糖负荷刺激状态下的基础胰岛素的水平,以及前一天晚间用药是否合适等,当您的血糖水平很高时应首先关注空腹血糖;餐前血糖反应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的持续性,当有低血糖风险或是注射基础、餐时或预混胰岛素时可监测餐前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主要反应胰岛β细胞的储备功能,早期患者空腹血糖正常,餐后血糖高,这与患者基础胰岛素分泌正常,餐后分泌减低有关。
如果您是注射胰岛素的患者,特别是晚餐前注射胰岛素则可以监测餐后2小时血糖;睡前血糖一般在22时左右测定,主要是为指导夜间合理用药,以避免夜间发生低血糖;夜间血糖一般在凌晨3点左右测定,加测夜间血糖一方面可以明确是否存在夜间低血糖,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分析晨起空腹高血糖的原因,可帮助您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胰岛素的注射剂量。
3.2 每天测几次血糖?
血糖测定次数根据糖尿病患者情况不同而不同:如果您的血糖控制非常差,则应每天监测血糖4-7次或根据治疗需要监测血糖,直到血糖控制趋于平稳;如果您在使用口服降糖药且血糖控制平稳,则可每周监测2-4次空腹或餐后血糖,或在就诊前1周内连续监测血糖,分别是三餐前后和睡前;如果您在使用胰岛素治疗,则可根据胰岛素治疗方案进行相应的血糖监测。自我血糖监测还可以实施个体化测量,如想了解特殊饮食或饮食量、运动量等对自身血糖的影响,或出现低血糖症状、怀疑低血糖时都可以进行血糖的监测。
3.3 如何记录监测血糖的信息?
科学监测血糖不仅仅包含了血糖的测定,还包括了详细地记录与备注。监测血糖时应注意记录以下问题:
① 血糖测定的结果;
② 血糖测定的日期、时间,最好精确到几点几分;
③ 血糖测定与进餐的关系,即是餐前还是餐后;
④ 血糖测定前是否摄入口服降糖药或注射胰岛素,这些治疗的时间、种类、剂量分别是什么;
⑤ 影响血糖的因素,如进食的食物种类、数量、运动量、心情、生病情况等;
⑥ 当出现低血糖时,应详细记录低血糖症状出现的时间,与药物、进食或运动的关系,当时的症状等;
3.4 如何判断血糖是否达标?
制定2型糖尿病患者综合调控目标的首要原则是个体化,应根据患者的年龄、病程、预期寿命、并发症或合并症病情严重程度等进行综合考虑。根据2017年《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推荐的血糖控制目标水平,空腹血糖应控制在4.4~7.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在10mmol/L以下。如果您是年轻人则适当再严格些,理想状态是空腹血糖应控制在6.0mmol/L以下,餐后2小时血糖在8.0mmol/L,但也不要将血糖控制得太低,应在4.4mmol/L以上,避免发生低血糖。
同时糖化血红蛋白也是反映长期血糖控制水平的主要指标之一,合理的糖化血红蛋白控制目标为<7.0%。更严格的糖化血红蛋白控制目标如<6.5%,适合于病程较短、预期寿命较长、无并发症、未合并心血管疾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其前提是无低血糖或其他不良反应。相对宽松的糖化血红蛋白目标(如<8.0%)可能更适合于有严重低血糖史、预期寿命较短、有显著的微血管或大血管并发症,或有严重并发症、长糖尿病病程和一些尽管使用了很多治疗手段仍难达到常规治疗目标的患者。
来源:泌语协行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