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癌症转移”是每位肿瘤患者最不想面对的事情,因而为此常常提心吊胆。卵巢癌是女性群体中相对普遍的瘤种,那么,关于卵巢癌转移的误区有哪些呢?
误区1:活检穿刺会导致转移
癌症的确诊最终是要靠活检穿刺病理明确的。大部分人会担心肿瘤细胞有可能沿着穿刺孔道种植转移,的确,从理论上讲,对癌、瘤的任何刺激,包括针刺、切除、取活组织或其他检查,以及麻醉药物注射,甚至用力揉搓和挤压等,都可能造成癌细胞的脱落和扩散、转移。
但是,临床上这种概率是极低的。随着穿刺技术的发展,目前所用的穿刺针大多有套管等防护设计,分内外两层结构,当穿刺针快要碰到肿瘤的时候,就停下来按一下手柄,将带有凹槽的针芯弹出,扎入肿瘤;再按一下手柄,针芯就会回缩到套管内。这个外壳就是一个保护通道,在穿刺针拔出的过程中,就避免了肿瘤细胞的外漏,对人体做了最大程度的保护。
即使存在肿瘤细胞的外漏,也不意味着会形成转移癌。研究表明,在一般情况下,约有50%恶性肿瘤患者的血液中存有恶性肿瘤细胞。癌细胞虽然可以进入血液,但难以在血中存活,人体的免疫系统会将其杀死或杀伤。只有极少数情况下,漏网的癌细胞才会在机体某些部位“落户”,从而生长为转移癌,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
再者,穿刺活检之后会进行常规治疗,肿瘤扩散转移的风险是可以通过治疗来抵消的。在所有检查中,包括穿刺活检在内的病理活检是诊断肿瘤的“金标准”,为后续的治疗提供坚实的基础。肿瘤放着不管迟早也是会转移的,承担一点点风险,及早进行治疗,才是收益最大的方案。
误区2:吃“发物”容易转移
从字面上讲,“发”包含发作、诱发、复发之意。
中医所谓的“发物”,“发”可以理解成“诱发、引发、助发”。原本有慢性疾病的人,体内有”伏邪“,如果吃了”发物“,就有可能会诱发原有的慢性病导致疾病的反复发作。
那有没有能吃了诱发卵巢癌细胞的“发物”?
目前并没有哪一项研究数据证明哪一样“发物”可以导致卵巢癌细胞的复发转移,尤其是大家日常经常提及的几类发物对于卵巢癌患者并没有这些诱发的作用。
肿瘤是慢性消耗性疾病,晚期常表现为消瘦和恶病质,肿瘤患者的营养状况对治疗效果、生存期和生活质量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富含高蛋白和维生素的食物能促进机体的康复,特别是肿瘤患者大多经历了手术、放疗、化疗后,机体状况较虚弱,急需补充营养,以修复机体。
坊间流传的“发物”种类真的太多了,如果什么都不能吃,首先营养就跟不上了,卵巢癌患者的康复质量就得大打折扣,因此除非是有过敏情况等特殊情况的患者对部分发物需要忌口,雌激素需要忌口,其他的食物我们还是需要“雨露均沾”啦!
误区3:疼痛就是转移
虽然肿瘤转移刺激人体后,会发出“疼痛”的早期信号,但并非所有疼痛都意味着转移。
癌症患者年龄普遍偏大,很大一部分患者的疼痛不是因为肿瘤的原因导致的,而是和正常人一样,是因为颈椎病、椎间盘突出等非肿瘤原因导致的。还有部分患者的疼痛是肿瘤治疗导致的,比如胸部术后肋间神经痛、腰椎术后腰背痛,比如化疗后周围神经炎、放疗后神经痛等。
一般来说,遵医嘱按时复查,已经很大程度地保障了病情稳定,如果发生转移可以第一时间查出来。疼痛和转移没有必然关系,疼痛也需要专门的止痛治疗。如果出现以下情况,是需要和医生联系的:
出现新的部位的疼痛,或原有疼痛恶化。
疼痛没有得到预期的缓解,或缓解的时间维持的不够长。
除疼痛外,出现任何新症状(例如:不能走路、不能进食、不能小便等)
误区4:复发和转移一样
大部分患者对复发和转移傻傻分不清楚,往往混为一谈。实际上,复发强调的是肿瘤曾有个消退的过程,间隔一段时间后再重新生长出来。而转移是指癌症从原发部位扩散到身体其他部位了,如脑转移、骨转移等。
误区5:骨盐代谢减低(活跃),就是骨转移
目前,卵巢癌患者好发的年龄段是在40岁以上,这个年龄阶段的女性由于机体功能减退的原因,会发生各种各样的骨盐代谢紊乱,很多觅友会误以为发生了骨转移。其实这和骨转移并没有必要的联系。
一般骨转移是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骨痛,甚至是病理性骨折等,部分患者就是因为骨折就诊才发现肿瘤骨转移的。对于肿瘤患者,为了早期发现骨转移,可以定期做骨扫描检查进行筛查。
误区6:指标升高就代表转移?
肿瘤标志物是反映肿瘤存在和生长的物质,由肿瘤细胞基因表达所产生,或者由人体对肿瘤细胞的反应而产生的一类物质。
目前,用于卵巢癌诊断的肿瘤标志物有:癌抗原125(CA125),HE4(人附睾蛋白4),CEA(癌胚抗原),CA199(糖类抗原199)。
肿瘤标志物仅仅是反映肿瘤存活和生长的物质,只起到监测和预警作用。肿瘤标志物的浓度会根据肿瘤细胞的总量、质量、扩散程度而出现变化,如果机体出现了代谢障碍,肿瘤标志物的浓度也会升高。
首先,肿瘤标志物有时候会出现一些假阳性和假阴性的现象,需要根据连续的、动态的变化趋势作为具体的判断依据。当肿瘤患者出现了持续性的肿瘤标志物变化,才需要对疾病复发作出警惕,并及时地进行影像学检查(CT、核磁、PET-CT等)。
因此,肿瘤标准物的升高≠肿瘤转移。
误区7:手术切除了就不会转移
手术切除后,依然存在转移风险。
因为在恶性肿瘤形成之初,肿瘤的转移其实就已经开始了。只是这样的转移是藏在淋巴管和血管之中的、看不见瘤体的“隐形转移”。这种隐形转移并不一定会形成转移灶,因为癌细胞可能在转移途中就被人体的免疫系统干掉了。但在天时地利的情况下,当肿瘤细胞转移的部位发展成适宜肿瘤生长的环境,如果不加以控制,就可能会慢慢长出我们看得见的转移性肿瘤。
正因如此,才会有术后的辅助治疗,也就是手术后进行一段时间的放化疗、靶向治疗或免疫治疗,以杀死身体里可能存在的转移肿瘤细胞,避免日后出现复发转移病灶。
同时,定期复查可以及时发现转移病灶,及早进行下一步的治疗。
误区8:跨过5年就不会转移
卵巢癌患者复发转移率最高的阶段是在术后2~3年,5年之后复发转移风险就会逐年下降。但是这并不代表跨过5年就不会转移,复发转移与许多因素有关。
相关因素一,卵巢癌本身的病理、生物学特点决定的。
卵巢癌是一类存在高度异质性恶性肿瘤,无论在组织形态、免疫表型、生物学行为还是治疗反应上都存在着差异。一些类别的卵巢癌预后不佳、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率均较高。
相关因素二,是患者本身的身体状况、器官功能以及心理因素。
身体状况不佳、器官功能不佳都会增加乳癌复发的可能,而心理状态与免疫力相关,压力过大会造成身体虚弱,抵抗力下降。
相关因素三,治疗不规范、不彻底也是导致癌症复发的重要原因。
大部分就诊的卵巢癌患者都有亚临床转移现象,一些脱离原发灶循环到远处的癌细胞无法通过手术切除到,如果术后没有进行全面有效地全身治疗,那么这些癌细胞就会隐藏下来,成为日后癌症转移复发的罪魁祸首。
因此,对于卵巢癌患者而言,复发转移与很多因素有关,但即使发生了复发转移,也依然有很多可选择的治疗方法,为卵巢癌慢病化带来了希望。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