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1、8月11日,《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 )在线发表了一项关于真实世界中青少年使用 mRNA-1273疫苗的安慰剂研究。
该试验共入组了3732名参与者,按2:1的比例随机分配接受mRNA-1273疫苗(n=2489,每次100 μg)或安慰剂(n=1243),每针间隔28天。在第三阶段试验中,主要研究终点是评估mRNA-1273疫苗在青少年中的安全性,以及与青壮年(18~25岁)相比,青少年免疫反应的非劣性。次要研究终点包括mRNA-1273在预防新型冠状病毒病(COVID-19)或预防SARS-COV-2无症状感染的效果。
结果显示,在mRNA-1273组中,第一次和第二次注射后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注射部位疼痛(分别为93.1%和92.4%)、头痛(分别为44.6%和70.2%)和疲劳(分别为47.9%和67.8%);在安慰剂组,第一次或第二次注射后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注射部位疼痛(分别为34.8%和30.3%)、头痛(分别为38.5%和30.2%)和疲劳(分别为36.6%和28.9%)。未发现与mRNA-1273或安慰剂相关的严重不良事件。青少年与青壮年的病毒中和抗体几何平均滴度比为1.08(95%可信区间为0.94~1.24),血清学应答的绝对差异为0.2个百分点(95%可信区间为1.8~2.4),符合非劣效性标准。第二次注射后14天内,mRNA-1273组无确诊病例报告,在安慰剂组中报告了4例确诊病例。
该研究的结论是,mRNA-1273疫苗在青少年中具有可接受的安全性,免疫反应与青壮年相似,疫苗对预防COVID-19有效。
2、8月12日,《欧洲呼吸杂志》(Eur Respir J)在线发表了一项关于住院新型冠状病毒病(COVID-19)患者使用康复患者恢复期血浆治疗(CP)的随机对照研究。
该试验共入组160例患者,试验组(n=80)给予2次恢复期血浆输注治疗(CP)及标准治疗(SOC),对照组(n=80)只给予标准治疗。主要研究终点是入组后28 天临床症状改善的患者比例,次要研究终点包括28天死亡率、存活天数、脱离呼吸支持的天数和有创通气支持的持续时间。
结果显示,入组的患者中危重患者占66.3%,重症患者占33.7%。中位年龄为60.5 岁[四分位数间距(IQR)为48~68],58.1%为男性。在基线检查时,133例(83.1%)患者的中和抗体滴度>1:80。CP+SOC组和SOC组在第28天临床症状改善的患者比例分别为61.3%和65.0%[差异为−3.7%,95%可信区间(CI)为−18.8%~11.3%]。 在重症和危重症亚组中,结果相似。CP+SOC组和SOC组在次要研究终点中无显著差异。在第3、7和14天,两组间的炎症指标和其他实验室标志物值相似。
该研究的结论是,在住院的COVID-19患者中,与单独使用SOC相比,CP+SOC在第28天并没有增加临床症状改善患者的比例。
3、8月1日,《欧洲呼吸杂志》(Eur Respir J) 发表了挪威一项关于新型冠状病毒病(COVID-19)患者出院后3个月的心肺功能的多中心、前瞻性研究。
该研究共入组156名参与者(平均年龄56.2 岁,女性60名)。他们在出院后3个月进行了心肺功能运动试验(CPET)检查,并与参考人群进行了比较。使用改良医学研究委员会(mMRC)呼吸困难量表评估呼吸困难的症状。
结果显示,峰值摄氧量 (V′O2 peak) 小于预计值80%的参与者占全部参与者的31%(n=49),通气效率降低的参与者占全部参与者的15%(n=24),呼吸储备<15%的参与者占全部参与者的16%(n=25)。每搏耗氧量低于预计值80%的参与者占全部参与者的18%(n=28)。呼吸困难(mMRC≥1)的参与者占全部参与者的47%(n=59)。与无呼吸困难的参与者相比,呼吸困难参与者的峰值摄氧量相似(p=0.1),由于体质指数较高(p=0.03),其平均值± V′O2 peak·kg−1占预计值百分比的标准差较低(76±16% vs. 89±18%,p=0.009)。接受ICU治疗的参与者和未接受ICU治疗的参与者的平均值±V′O2 peak占预计值百分比的标准差分别为82±15%和90±17%(p=0.004)。ICU组与非ICU组的通气量、呼吸储备和通气效率相似。
该研究的结论是,出院3个月后有三分之一的参与者峰值摄氧量小于预计值的80%。呼吸困难参与者的特征是由于肥胖而导致的运动能力降低和通气效率降低。接受ICU治疗和未接受ICU治疗的参与者之间的通气和通气效率相似。
4、8月1日,《美国呼吸与危重症医学杂志》(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发表了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竺丽梅团队一项关于新诊断肺结核患者血糖变化轨迹的研究。
该研究的目的是确定从患者结核病诊断到治疗后不同阶段的血糖轨迹,并评估血糖轨迹与结核病治疗结果之间的关系。该研究入组了江苏省新诊断的药物敏感结核病患者,在结核病确诊时、治疗的第3个月和第6个月期间至少进行了3次空腹血糖检测。在治疗后2个月和4个月,患者还接受了额外的空腹血糖测试。
结果显示,从结核病诊断开始到治疗后,发现了几种不同的血糖轨迹,包括血糖检测结果始终正常(43%)、一过性高血糖(24%)、无变化规律的血糖不稳定(12%)、糖尿病(16%)和无糖尿病的持续性高血糖(6%)。与血糖轨迹始终正常的受试者相比,一过性高血糖患者[校正后的比值比(ARO)为4.2,95%可信区间(CI)为1.5~11.25,P =0.004]或无变化规律的血糖不稳定患者(ARO为5.98,95%CI为2.0~17.87,P =0.001)更有可能经历治疗失败。糖尿病患者经历治疗失败的风险也更高(AOR为6.56,95%CI为2.22~19.35,P = 0.001),但进行血糖控制和使用二甲双胍后得到改善。
该研究的结论是,在无糖尿病的肺结核患者中,血糖变化较常见,这可能是患者对结核病治疗反应的一个重要标志。
中国医学论坛报元璐编译,转载须授权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