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识别早复极与早复极综合征

2024-03-30作者:论坛报木易资讯
非原创


早复极 (early repolarization ER) 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一种正常的心电图变异, 以明显的J波和ST段弓背向下抬高为主要特征。2008年法国Haissaaguerre的一项研究显示,下侧壁导联J波抬高的HR患者与特发性室颤及心脏性猝死的发生有关,从而引起人们重视。



2013年由HRS/EHRA/APHRS/PACE/ACFF/AHA联合发布了“遗传性心律失常综合征专家共识”。早复极综合征(ERS)被正式列入遗传性心律失常综合征。近20年来,陆续有大量文献报道 ERS与恶性心律失常明确相关,使其与心脏性猝死的相关性初步得到认可,逐渐颠覆了其良性预后的认识。



01


诊断

图片

1. J波:


最早是低体温时的Osborn波, 也就是QRS终末部的切迹;现在认为更加准确的定义, 是QRS终末部的切迹或者模糊/粗钝。



(1) QRS切迹:是指出现在直立R波的降支上的QRS终末部的低频波。



图片

QRS切迹


(2) QRS终末部模糊或粗钝:出现在直立R波的降支上, QRS终末部的突然的斜率改变。



图片

QRS终末部模糊或粗钝


2. 早期复极波:


(1) 在12导联ECG上, ≥2个连续下壁或侧壁导联, QRS终末部切迹或模糊, J波的峰值≥0.1mV, 但是除外V1-V3导联;

(2) 在有切迹或模糊的导联, QRS间期<120 ms;

(3) 无胸痛的ST段抬高, 即J点抬高, 除外缺血性ST段抬高。

复极波的诊断必须强调以下几点(1) 连续2个下侧壁导联; (2) 不含V1~3导联; (3) J波的峰值抬高≥0.1 mV; (4) 存在J点抬高的QRS波间期<120 ms; (5) 强调缺血性ST段抬高不是J波。



3. 早期复极综合征:


(1)有明确的早复极波,又有不能解释的室颤或多形性室速的发生,则可确诊。

(2)已发生心脏性猝死,尸检结果阴性,也无既往药物服用史,而生前12导联心电图存在明显的早复极波时,也可诊断。



2016年C.Antzelevitch等提出了早复极综合征诊断的记分表:≥5分的为确定的早复极综合征;3~4.5分为可能的早复极综合征;<3分的可以排除诊断。其具体诊断评分标准如下:



图片



02


机制

图片


1. 迷走神经张力增高

早复极的J点和ST段抬高程度等在各种原因导致心率减慢时明显增加;在各种原因致心率增快时减轻或恢复正常, 该机制在良性早复极中更显著。


2. 性激素水平

早复极在年轻人中最常见 (<50岁者约占78%) , 而在同一人群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生率逐渐降低, 直至老年时降至谷底 (>70岁者约仅占3.5%) ;经研究发现早复极与性激素 (尤其是睾酮) 水平相关。


3. 部分心室肌“提早”复极

假设A、B区域为相邻的心肌区域, A区域提早复极, 当A区域完成复极后, B区域尚处于复极平台期, A、B区域之间即存在电位差, 复极早期的电位差形成J点抬高, 复极中期的电位差形成ST段抬高。由于复极不一致, 相邻心肌细胞之间产生了电位差和局部电流, 心室外膜动作电位平台期的减小和丢失是非均一的, 有些部位平台期减小和丢失, 有些部位仍然保存, 这样就形成了不同部位复极期离散度, 造成局部重新激动并产生新的动作电位即“2折返”。2折返的期前收缩必然落在T波的降支 (R on T现象) , 可以引起室速、室颤发作。

图片

部分心室肌“提早”复极



4. 离子流的区域性差异

正常时心外膜下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1相和2相的离子流与心内膜下心室肌细胞不同, 其中Ito起着关键作用,使心外膜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1相和2相与心内膜下心室肌细胞之间形成跨室壁复极电位差, 当各种因素引起电位差明显增大时, 即可产生J点、ST段抬高和J,遗传性复极综合征主要由心外膜下心室肌细胞的外相离子流Ito、IK-ATP、IK-ACH明显增强和内向离子流ICa、INa明显减弱等所致。


图片

离子流的区域性差异



5. 基因突变

至今已发现有6个基因突变与早复极综合征相关, 有遗传趋势, 且为离子通道病, 这些基因突变可引起心室肌细胞离子流区域性差异增大, 引起心电图改变。


03


治疗

图片

1. 早复极的危险分层

早复极在人群中的发生率较高, 但一小部分易发生恶性心律失常, 识别出这部分个体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心电图高危指标: 

(1) 下侧壁导联J点抬高≥0.2 mv;

(2) 近期J波振幅明显增高 (静息心电图上J波≥0.2 mV) ; 

(3) 伴有ST段呈水平或下斜型的早复极病人; 

(4) 伴有QT明显缩短的早复极病人; 

(5) 近期出现频繁的成对, 或短联律间期室早的早复极病人; 

(6) 近期出现V4-V6的R波切迹 (>0.2mv) ; 

(7) 近期出现长间隙后J波振幅明显增高。



临床高危指标

(1) 有原因不明的晕厥史; 

(2) 有原因不明的心脏骤停史; 

(3) 有晕厥或猝死家族史; 

(4) 有早复极家族史的男性。



2. 早复极综合征的治疗

早复极综合征患者治疗包括ICD植入和药物治疗。



(1)ICD置入适应证

(1) 心脏骤停幸存者 (Ⅰ类推荐);

(2) 既往有晕厥史的早复极综合征患者的家族成员中有症状, 且12导联心电图中≥2个下壁和 (或) 侧壁导联ST段抬高≥1 mm (Ⅱb类推荐);

(3) 不明原因猝死家族史, 伴或不伴致病基因突变的青少年家庭成员, 有ER的心电图特征 (高耸J波, ST段水平/下斜型压低) 的高危患者 (Ⅱb类推荐) 



(2)药物治疗:急性期ER综合征发生电风暴时建议输注异丙肾上腺素 (Ⅱa类推荐) 慢性期即早复极综合征发生VF的二级预防可应用奎尼丁 (辅助ICD) (Ⅱa类推荐)



图片


04


小结

图片

1. 因为早复极综合征目前只能通过临床心电图得到诊断, 所以临床医生需要重新认识早复极综合征新概念和诊断标准, 才能对早复极综合征正确诊断和治疗;



2. 早复极综合征的发病率是很低的, 绝大部分的早复极波如果没有家族史, 大多是良性的, 早复极波是心电图的正常变异;



3. 所有复极患者的心脏危险性是可以变化的所以应该对患者进行通讯随访;



4. 早复极综合征的急性治疗主要采用异丙肾上腺素, 慢性治疗可以采用ICD植入或者奎尼丁治疗;



5. 早复极的高危患者,包括有猝死的家族史, 发生心律失常性晕厥史, 复极图形形态改变和振幅明显增大可以建议患者心律失常中心, 评估是否需要安装ICD。


来源:好医术心学社


好文推荐TOP10


房颤的心率控制策略丨房颤诊疗


心衰合并低蛋白血症如何治疗?


先天性长QT综合征的心电图表现丨心电图识图技巧与读图实战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适应证及超时间窗如何治疗?

 

冠状动脉瘘的规范诊治丨结构性心脏病诊疗 


二尖瓣反流的超声心动图评估要点丨结构性心脏病诊疗

 

老年高血压有哪些特点?控制目标是多少?有哪些治疗原则?一文讲清! 


房颤的节律控制策略:导管消融适应证丨房颤诊疗

 

每一步都很重要!如何通过增加步数降低死亡率和心血管疾病风险?


三尖瓣反流的超声心动图评估要点丨结构性心脏病诊疗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