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丁晶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神经内科
我们俗称的“脑缺血、缺氧”,医学上分为脑动脉狭窄低灌注、缺血缺氧性脑病,这些是血流血氧供应不足导致脑部神经元损伤,如果血流阻断不能恢复,我们称为脑梗死。对于“缺血和缺氧”,我们要进行病因学分析,以便给予针对性治疗。
一种原因是颈动脉狭窄导致的脑缺血。如何规范评估颈动脉狭窄导致的脑缺血?需要综合颈动脉彩超、颈动脉磁共振脑血管造影(MRA)或颈动脉CT脑血管造影(CTA)进行分析;有时也可以做颈动脉MRA合并脑灌注检查,如颈动脉MRA加颅内磁共振动脉自旋标记灌注技术(ASL)灌注成像。如果发现颈动脉狭窄合并有低灌注区,及时解除狭窄非常重要。在解除狭窄基础上,给予合适的扩血管、改善血液循环的药物预防斑块形成也非常重要。
有时,人们说的脑缺血实际上是磁共振报告上写的脑缺血灶。患者常常有头晕,可能会自认为是脑缺血的症状。这时我们要对脑缺血灶进行仔细鉴别,因为不是每个脑缺血灶都有明确的脑血管狭窄。磁共振上缺血灶如果像线一样分布,可能提示有颅内动脉狭窄,这时必须进行血管成像找狭窄的病因。
此外,还有很多情况是在卵圆区或皮层下有散发的小缺血灶,这时要仔细寻求有无其他特殊性脑小血管病的病因,如有多发皮层下微出血可能是脑淀粉样血管病,有颞极高信号可能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CADASIL),弥漫的脑白质高信号也可能脑血管淀粉样变性相关血管炎,这都需要仔细去寻觅,进行病因学诊断。
总之,虽然影像均提示脑缺血,但诊断不同,相应治疗方案也不同。
(中国医学论坛报版权所有,转载须授权)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