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2025年1月3日至5日,第五届中国血液学科发展大会(CASH)在天津举行。会议期间,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肖志坚教授接受本报记者采访,分享了髓系肿瘤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探讨了临床诊治的难点,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展望。
专家简历
肖志坚 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
副所院长、MDS和MPN诊疗中心主任、血液病理诊断中心主任
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贴专家
获“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称号
2020年天津市劳动模范
《中华血液学杂志》、《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和《白血病•淋巴瘤》杂志副主编
《Blood Review》《Gene,Chromosomes and Cancer》等杂志编委
从事血液病临床工作三十余年,对各种血液病,特别是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原发性骨髓纤维化、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和嗜酸粒细胞增多症,以及罕见血液系统疾病具有极其丰富的诊治经验。
下滑查看更多
您认为当前髓系肿瘤的临床诊治存在哪些难点?应如何优化治疗策略?
肖志坚教授:髓系肿瘤临床诊治的一大难点在于诊断实验的质控标准化问题。髓系肿瘤的诊断依赖于一系列复杂的实验技术,包括骨髓穿刺涂片、骨髓活检病理分析、流式细胞术及免疫表型分析,以及细胞遗传学的染色体核型分析与基因二代测序等。这些实验在众多实验室中广泛开展,但质控的标准化和同质化仍是关键难点。目前,我国在此方面尚存明显短板,如何加强质控管理,确保诊断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国家已经启动了中国血液系统疾病的质控中心,旨在通过这一平台,全面提升相关诊断实验的质控水平,推动精准诊断的落地实施。
在治疗层面,随着我国已进入创新型社会,创新治疗不断涌现,但同时也要注重规范。以MDS治疗药物地西他滨为例,全国范围内存在多达18种治疗方案,但真正符合医学研究规范、具备临床推广价值的方案却屈指可数。部分方案在制定过程中可能存在偏差,或未能严格遵循临床医学研究的基本标准。因此,如何确保治疗方案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实用性,使其能够真正融入临床日常工作,仍是未来努力的重要方向。
对于未来髓系肿瘤的研究和治疗方向,您有何展望?
肖志坚教授:MDS和MPN作为淋巴系统疾病与浆细胞疾病,研究进展相对较慢。近年来,对于髓系肿瘤,业内同仁已经开始积极探索非化疗手段在髓系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其中,免疫治疗是一大亮点。以单克隆抗体、双特异性抗体及抗体偶联药物(ADC)为代表的新型免疫疗法,正不断从临床试验走向临床实践,为髓系肿瘤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希望。另一个值得关注的进展是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CAR-T)在髓系肿瘤中的应用。尽管在急髓系白血病(AML)、MDS和MPN等领域,CAR-T疗法的进展相对缓慢,但目前已经初见曙光。针对髓系肿瘤的CAR-T疗法以及单克隆抗体、双特异性抗体的一些Ⅰ期临床试验已经启动。
我们坚信,随着这些研究的不断深入,新的抗体类药物和CAR-T疗法将有望改变髓系肿瘤的传统治疗格局。未来,这些新方法有可能使部分患者无需依赖造血干细胞移植,也能实现治愈的目标。这是髓系肿瘤治疗领域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方向,也是未来几年会极有可能取得重大突破的领域。
中国医学论坛报 侯良宇 采写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 肖志坚教授 审阅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