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说起阿司匹林,相信大家对于这个药物应该还是比较熟悉的,特别是老一辈的人。那么,阿司匹林为什么会被称为“神药”呢?下面就给大家介绍这个经典的百年老药。
起源
1897年德国科学家霍夫曼用水杨酸和酸酐成功合成阿司匹林,并于1899年正式上市。在阿司匹林面世至今的一百多年间,各种新型药物不断涌现、各显神通,但是阿司匹林这个经典药物依然历久弥坚。据统计阿司匹林全球年消耗量基本维持在5万吨左右,相当于每年消耗1500亿片阿司匹林片。那么为何其能经久不衰呢?是因为其功效多,现在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等疾病的治疗。
适应证
目前临床上阿司匹林主要用于以下几方面:
目前临床上阿司匹林主要用于以下几方面:
① 解热镇痛:如用于缓解轻度或中度疼痛(如牙痛、头痛、神经痛、肌肉酸痛),亦可用于感冒、流感等发热疾病的退热。
② 抗炎抗风湿:能减轻炎症引起的红、肿、热、痛等症状,迅速缓解风湿性关节炎的症状,治疗风湿痛等。
③ 抗血栓(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与治疗):可用于预防短暂脑缺血发作、心肌梗死、人工心脏瓣膜和静脉瘘或其他手术后血栓的形成。
④ 儿科还可用于黏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川崎病)的治疗。
服用方法
一般来说,阿司匹林普通制剂餐后服用。因为阿司匹林属于水杨酸类药物,能直接刺激胃肠道,还可以通过其药理作用发挥损伤作用。而阿司匹林肠溶制剂具有抗酸而不耐碱的特征,一般应餐前服用,使药物快速排空进入肠道,减少药物在胃内停留时间,降低药物在胃中析出刺激胃黏膜的概率(注意肠溶制剂不能嚼碎吃,也不能掰开)。
如果漏服需尽快补用,但如果快到下一次用药时间(超过两次正常用药间隔时间的一半),请跳过此次用药,直接于下一次用药时间继续服用原剂量,切记不可擅自加量。
不良反应
1. 胃肠道反应:这是最常见的,可能会引起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等症状。也可能出现胃肠道出血,出血的表现主要为头痛、腹部不适、黑便、尿血等。
2. 过敏反应:少数人服用后会出现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甚至出现过敏性休克。
3. 对血液系统的影响:长期服用可能导致血液不易凝固,出血时间延长。
4. 水杨酸反应:剂量过大时,可能出现头痛、眩晕、耳鸣、视听力减退等使用时,应注意剂量或谨遵医嘱。
5. 肝、肾功能损害:与用药剂量有关,停药后可恢复。
注意事项
1. 禁忌:对本品成分过敏、急性胃肠道溃疡、出血体质、严重的肾功能衰竭、严重的肝功能衰竭、严重的心功能衰竭、与甲氨蝶呤合用(剂量≥15mg/周)、妊娠的最后三个月等。
2. 儿童用药:主要用于治疗川崎病。6 岁以下儿童须慎用,3 个月龄以下婴儿禁用。但目前已有相关研究建议18岁以下少使用,可以用其他较为安全的药物替代。
3. 妊娠或哺乳期妇女用药:妊娠期妇女用药为C级(可能有害),妊娠晚期妇女用药为D级(孕妇慎用),哺乳期妇女用药为L2级(较安全)。
4. 老年人用药:相关文献指出,对于年龄>70岁或者<50岁的人群,现无足够证据证明服用阿司匹林在CVD(心血管疾病)及癌症一级预防方面的获益性,暂不推荐一级预防使用;老年患者服用阿司匹林酌情减少剂量。对于有明确冠心病的患者,除非有明确禁忌证,否则应予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
5. 肝肾功能不全者:重度肾功能不全(肾小球滤过率小于10 ml/min)者禁用,重度肝功能损害者禁用。
作者:邓佳裕
来源:广医一院药师在线
9月活动药学海报,截图至微信扫码报名
查看更多